
我阅读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这本书后,从书中获得了以下有价值的阅读方法经验。
一、开展活动,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一)在班级建图书角。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举全班之力,集小流成大渠,建成班级图书角。我们采取的方法是:
1.订书。号召班级学生收集起来的废纸和废品挣得的钱订阅书籍。
2.捐书。号召学生主动捐出一些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籍,存入图书角备看。
3.借书。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相关图书并定期更换。
有了这个图书角,大家也就有了一个资源共享、自由阅读、讨论交流的平台,课外阅读也就有了保障。
(二)挤时间博览群书。
时间是课外阅读的保证。大量的课外作业不仅占据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造成了学生身心疲乏,降低了读书的兴趣。为挤出阅读时间,我们还把每周四下午的第一节课定为自由读书课,学生从班级图书角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不出班级自由阅读,看不完也可以带回家继续读;至于阅读方式,不做特别要求,他们可以一个人静静地读,也可以几个人一块读;可以边读边议,也可以边读边记。
(三)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读书是需要一种环境氛围的。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在每个教室里贴几句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引发的是学生的理性思考;我也常组织讲故事比赛,读书征文竞赛等活动所激起的是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教室的花架上放几盆别有情致的花卉和盆景,营造一个美的环境,让学生在欣赏时,不觉中舍弃顽皮和浮躁,使内心回归平静与闲适。通过班级环境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潜移默化中使之产生“我要读书”的内在驱动力。
二、课外阅读需要正确的阅读方法来指导。
针对有些同学读书时走马观花,读多少、忘多少、丢多少,就像竹篮打水,结果一场空,不得长进。有些同学虽然读书很认真,当时凭脑子也记得一些东西,要用时,则什么都捕捉不到了。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呢?我采取了以下阅读的方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4.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分别用各种符号做下标注。
5.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6.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在这里,课外阅读不是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活动的促进和引导,从而摆脱种种禁锢和牵制,放飞学生的心灵,让阅读回归语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启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大量地阅读,自由地阅读,放松地阅读,课外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他们从而真正体会到阅读过程所产生的酣畅淋漓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愉悦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取文意,品味作品的原汁原味。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把阅读过程由单纯的语言学习过程扩展为思考、创造过程,从而提高语感水平、认识思维水平,将触角延伸至比课本广阔得多、丰富得多的大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