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园,原称勘⼉园,是⼏百年前从普鲁⼠引进的。旧称蒙养园、幼稚园,为⼀种学前教育机构,⽤于对幼⼉集中进⾏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纳三⾄六周岁的幼⼉。中班是幼⼉园⾥由五周岁⾄六周岁的⼉童所编成的班级。
幼⼉园中班论⽂1
陈鹤琴先⽣很早就发现⾳乐教育活动对幼⼉的发展的起着重要的作⽤。他说:幼稚园应该是有⾳乐的环境,培养他们对⾳乐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乐欣赏能⼒和技能。需引导幼⼉在艺术的环境中,有兴趣的与环境发⽣互动,充分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培养和提⾼幼⼉对⾳乐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表现的能⼒。这对我触动很⼤,启发更⼤。是的,每个孩⼦都热爱⾳乐,在教学中我发现注重创设良好的⾳乐环境,培养幼⼉对⾳乐的兴趣,让孩⼦每天都能接触⾳乐,⽣活在充满⾳乐的环境中,使每个孩⼦的⾳乐潜能都能得到惊⼈的发挥。
在美妙的欣赏天地中,诱发幼⼉倾听⾳乐的兴趣幼⼉年龄⼩,接受能⼒却很强,可以说,每个孩⼦都有⼀双⾳乐的⽿朵,因此,我为孩⼦创设了⼀个欣赏天地,尽量让孩⼦多接触⾳乐。通过多种渠道,如教师的演奏演唱,录⾳机磁带、VCD等让孩⼦欣赏、倾听悠扬的歌曲,优美的旋律,在每个孩⼦的脑海中结合成⼀幅幅动⼈的画⾯,把孩⼦带⼊诗⼀般的意境中,使他们常常情不⾃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同时,我还恰当利⽤⼀些空余的时间,如每天早晨孩⼦们陆续来幼⼉园时、午睡以前、进餐、离园等时间播放⾳乐,让孩⼦⽣活在⾳乐中,使孩⼦的⽣活充满⾳乐,从中诱发孩⼦倾听⾳乐的兴趣,如早晨孩⼦来园时,我们经常播放⼀些悦⽿动听的幼⼉歌曲,当孩⼦听到《⼩⿎响咚咚》这⾸歌时,听着听着就会不由⾃主地拿起⼩⿎敲击对话,孩⼦对歌曲产⽣了兴趣。他们以极⼤的热情和⾼度的注意⼒去听、去想,去感受歌曲中愉快⾼兴的情绪。幼⼉倾听兴趣逐渐⾼涨,只要⼀有空,他们就会来到欣赏天地,欣赏⾳乐,并把流进⼼⾥的⾳乐释放出来。孩⼦们⽿濡⽬染地接近⾳乐,熟悉⾳乐,从⽽喜欢⾳乐、体会⾳乐,⾳乐的种⼦埋在了孩⼦们的⼼⾥。现在孩⼦们⽆论在什么场合,只要⼀听到⾳乐他们都会侧⽿倾听,⾃得其乐。
在充满魅⼒的墙饰天地中,激起幼⼉学唱歌的兴趣
墙饰是孩⼦们天天都能看到和接触到的东西,为孩⼦创设⼀个新颖美观的墙饰天地,可以激起孩⼦们唱歌的欲望。因此在布置墙饰时我就根据⾳乐教育的内容,和孩⼦们⼀起动⼿布置,这样让孩⼦既熟悉⼜有新鲜感,有效地引起他们学习唱歌的兴趣。
秋天到了,活动室都换上了秋天的主题墙饰,教室⾥挂满了串串苹果、橘⼦等秋天成熟的果实,墙饰上的苹果、橘⼦颜⾊鲜艳,形状逼真,让⼈唾涎欲滴,孩⼦们可喜欢这⽚“果园”了,常常在“果园”⾥游戏玩耍。
看到这⼀情景我就灵机⼀动,就在⾳乐教育活动中新授了歌曲《⾼⾼的苹果树》,在活动中孩⼦们纷纷地不由⾃主转头去看他们喜欢的“果园”,这时我就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在挂满苹果的墙饰下学唱歌,在唱歌时,孩⼦们的情趣⾼涨,兴趣⼗⾜,不⼀会就学会了歌曲,这时孩⼦们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不由⾃主的为歌曲⾃编动作,并把摘果⼦的动作编了进来,还⼀边唱⼀边做摘苹果的动作,个个动作优美,兴⾼采烈。孩⼦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易举地掌握了歌词,趣味盎然地学会了新歌。还⾃编了这个歌曲的动作,为在⾳乐区域活动做好了准备。孩⼦们在充满魅⼒的墙饰中⾝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歌曲之美,感受到了唱歌的乐趣,并⽤肢体语⾔来表达⾃⼰的⼼情。
在丰富多样的⾳乐天地中,激发幼⼉爱歌曲的乐趣
孩⼦好奇好动,富有想象⼒和创造⼒,⼀块块积⽊,⼀点点的玩具,都能为孩⼦提供想象表演的天地。因此,在⾳乐区域中,我为孩⼦提供了各类能发出声⾳的玩具、乐器、头饰、箩筐等材料,随时为孩⼦们开放,尽情让他们游戏,让他们去⾃由探索,⾃由地玩耍。孩⼦们在⾳乐区域中摸摸、敲敲、打打、动动、玩玩、跳跳,展现他们各⾃的表演才能。有的孩⼦担任了⼩指挥,那着指挥棒有摸有样的做起了指挥家、有的孩⼦拿着纱⼱戴着头饰随优美的⾳乐扮演风爷爷,跟⼩朋友做游戏,风爷爷吹呀吹呀,吹得风车转悠悠,吹得风筝飘上天、有的孩⼦拿着箩筐,在摘苹果呢!……幼⼉在⾳乐中⽆拘⽆束、尽情表演。⾳乐区是为孩⼦提供尽情发挥创造的天地,孩⼦们在这⽚⾳乐的天地⾥,不断的发挥⾃⼰的想象、创造,真正做到乐在其中,其乐⽆穷。
⾳乐是孩⼦离不开的伙伴,孩⼦的发展需要⾳乐,⾳乐可以促进孩⼦的全⾯发展。为孩⼦创设⼀个良好的⾳乐环境,是为孩⼦的⾳乐潜能开发奠定良好基础。能让孩⼦的⽣活充满⾳乐,提⾼孩⼦的⾳乐智能。能使孩⼦在浓厚的⾳乐艺术中,⼀点点,⼀滴滴地听懂⾳乐,理解⾳乐,表演⾳乐。
幼⼉园中班论⽂2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园的⼩朋友来说,教学体系的好坏,从⼀定程度上能影响⼩朋友的⼀⽣。改⾰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部门和学⽣家长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园的教学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现今的学前教育中仍存在着⼀些问题,笔者从事学前教育⼯作多年,了解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些问题。⽂章针对幼⼉园中班教学中存在的⼏个问题,给出⼏点解决⽅案。
通过对《幼⼉园指导纲要》⽂件的解析,学前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幼⼉的潜能,培养幼⼉乐观、向上的⼼理品质,促进幼⼉⼈格健全发展。⽂章围绕幼⼉园中班教育体系过程中,幼⼉园的教育环境、学⽣的⼼理、以及教师平时的授课⽅式⽅法进⾏分析,并给出笔者的⼏点优化⽅案。
⼀、幼⼉园班级建设
1.幼⼉园中班的⼈数制定
⼀般情况下,幼⼉园中班学⽣⼈数是25,由两个⽼师和⼀个阿姨⼀起照顾。对于幼⼉园⽼师⽽⾔,⼀个⼈的精⼒是有限的,根据对合肥地区部分幼⼉园⽼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名⽼师在保证⽇常教学⼯作质量的前提下,只能照顾好10名⼩朋友的学习和⽣活,这其中的⼯作量其实很⼤,作为⼀名合格的⽼师,除了平时⽇常授课以外,还得注意⼩朋友的⽇常安全,⼩朋友的⼼理变化,要保证⼀个班⼩朋友的全⾯发展,仍然还需要⽼师的全⾝⼼投⼊。据调查合肥市幼⼉园中班⼈数⼤多是30⼈左右,甚⾄更多,但是作为⼤部分⽼师和家长⽽⾔,睁⼀只眼闭⼀只眼也就不了了之。对于这个问题,还得看幼⼉园主办⽅的办园宗旨,从事教育⾏业,在保证幼⼉园的正常开⽀之外,凡事不能都向着利益看齐。
2.班级环境的建设
通过幼⼉园⼩班教学,对于中班的⼩朋友来说,他们对幼⼉园的⽣活环境有了⼀定的了解,⼤部分的幼⼉园的班级装饰恒定不变。在这⾥,笔者认为在中班教学过程中,可以购买⼀些⼩饰品,定期对班级进⾏简单装饰,⽐如:贴⼀些纸质的壁纸、悬挂⼀些风铃、改变班级的主题背景,这样才能营造不同的⽣活氛围。⼩朋友⼀般对班级的环境感兴趣,喜欢上上课的环境,才会开开⼼⼼的在幼⼉园过好每⼀天。
⼆、部分⼩朋友存在的“溺爱”
现如今⽣活⽔平不断改善,⽣活条件也提⾼了,再加上⼤部分的独⽣⼦⼥,“溺爱”这个问题⼀直存在⽣活中。家长的盲⽬溺爱,在家满⾜孩⼦的所有要求,⽆条件的原谅⼩朋友的错误,导致⼩朋友在学校的⾃理能⼒不⾜,⽽且容易让⼩朋友养
成“以⾃我为中⼼,不在乎其他⼩朋友感受”的想法。对于这⼀类幼⼉,⼀般在幼⼉园缺少朋友,时常闹⼩情绪,反感在幼⼉园学习。作为⽼师⽽⾔,应该时常注意⼩朋友的⼼理变化,在⼩朋友闹情绪的时候,及时的对⼩朋友进⾏耐⼼的引导,要让⼩朋友明⽩:其他⼩朋友也⼀样重要,想要和其他⼩朋友⼀起玩耍要尊重其他⼩朋友,有好玩的东西要学会分享,有些事情⾃⼰能做好的⼀定要⾃⼰动⼿,⼀般⼩朋友在⽼师的帮助下完成任务的同时,⼩朋友会获得满⾜感,在下⼀次的课程中,⼩朋友⼀定会有改变。
三、幼⼉教学“⼩学化”
随着社会竞争压⼒的不断加剧,为了提⾼幼⼉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部分幼⼉园⽐较注重幼⼉的学习,对幼⼉有⼀定的学习要求,甚⾄有的幼⼉园要求中班和⼤班开始学习⼩学的部分知识,在这⾥,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幼⼉园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幼⼉⽣活中的⼩常识,让幼⼉对⼀些事务有⼀定的认知能⼒,⽼师努⼒的⽅向不是为了教会⼩朋友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是为了培养幼⼉的兴趣。为了学习⽽去学习是下下策,时代发展背景下,⼤部分知识⽹上都可以查到,不需要幼⼉在幼⼉园就去死记硬背。培养出兴趣再去学习才是上上策,在幼⼉园中班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丰富幼⼉的认识范围,了解⼩朋友的兴趣爱好,培养幼⼉乐观、向上的⼼理品质。
四、⽇常授课⽅式的解析
1.中班⽇常教学模式--“玩着学”
⼀般中班幼⼉的年龄在4-5岁,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幼⼉来说,没有必要追求知识⽅⾯的收获。在⽇常的教学中,中⼼要偏向于兴趣的培养。玩是孩⼦的天性,尤其对于5岁的孩⼦,他们刚兴趣的是在幼⼉园有很多⼩朋友⼀起玩。对于⽼师的备课⽽⾔很重要,如何在带幼⼉玩游戏的过程中让⼩朋友明⽩道理,发现⼩朋友的兴趣爱好,这是⽼师需要花时间研究的。
2.学习态度的培养
培养⼀个好的习惯对于⼩朋友⽽⾔,也是在中班必修的功课。这⾥的“习惯”指的是好好听课的习惯,在⽇常的讲课的时候,尽可能不要让⼩朋友吃零⾷,在⽼师说话的时候,⼩朋友们在下⾯不要说话,在⽼师提问题的时候,⼩朋友要积极回答问题,营造这样⼀个学习的氛围,是幼⼉在中班学习中要求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在中班到⼤班有⼀个好的过渡。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些问题,除此以外,幼⼉园教学中肯定还存在其他问题。在这⾥,笔者希望所有家长和幼⼉园⽼师⼀起去发现问题,努⼒去解决问题,⼀起为孩⼦们的前程打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