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于学森《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于学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从教学的有效性、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等十个方面对我们教学提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地有效教学独到的见解。作者在教学中的睿智与幽默对我自身教学方法的转变给予一次全新的感悟。
期间,在这本书中我读到这样一个片段:
“一个从纳粹集中营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心几乎被震撼了。“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这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不正是教育的崇高境界吗?在教育的过程中,大家都在喊着提高教育质量,开展素质教育,但是,评估的标准缺失“分数”。每一个教师不得不围绕分数做文章,每一个学生不得不用牺牲童年的快乐换取高分的成绩。在成绩的追逐中理性、人性、道德变得苍白而渺小。孩子、家长、老师……的眼中长得都是阿拉伯数字,就连遍地的小眼镜也是用分数创造出来的。呜呼!哀哉!
我们姑且看一看这篇三年级小孩子写的文章,其文如下:
今天是期末考试,考试卷上的每一道题就像一个个敌人。
开始考试了,我在战场上勇敢杀敌,就在这时,我遇到了不会写的题,我就对它说;“我先收拾完别的敌人再来收拾你!”我写完了卷子,回过头来对这道题冥思苦想,不断地敲自己的小脑瓜,真想喝完所有的墨水。忽然我眼前一亮,想出了怎样写这道题的好办法,我如释重负。
又过了一会儿,我才写完卷子。我又看看其他正在答题的同学,我多么希望他们也写完啊!
分数的负担就好像一块悬空的大石头,时不时会落地。
我终于等到拿成绩的那一天了。我的语文成绩是一百分,数学成绩是九十八分,老师终于让我这块悬空的大石头平平安安地落地了。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老师什么时候才能不让我接受考试的煎熬呢?
读完这篇小作文,我感慨如此小的孩子对考试也是这么厌倦。
我们现在提倡生命化的教育,但是考试制度不改,我们的生命化教育能真正得以实施吗?虽然,现在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发生变化,但是还没有哪条成文的规定这样说:“这个学校使几个弱智儿童进步了,改变了了几个不良少年……他们是最优秀的学校。”我们的评价机制仍然是以教育成绩作为重要筹码的。在这样的下,学校向老师要成绩,老师向学生要成绩,其中苦的何止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在分数的重压下,“大容量教学课堂”成为一个很时髦的词汇在教育改革中膨胀起来。“高效课堂”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是潜伏在夜色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多少孩子用“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的努力成就阳光下精彩纷呈的课堂呢?没有背后的苦读,怎有台上的精彩呈现。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重压之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被淡化。那么成为“有人性的人”的教育就仿佛穿了一双没底的鞋。所以,要放下分数的包袱,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重新选择我们的教育出发点。时常在心底问一声——教育究竟是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