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课前常规(备课是基本、是关键)
1.熟悉课程标准
2.熟悉教材
3.熟悉学生:
(1)知识基础:每年段的知识情况教师都要熟悉;
(2)能力状况:认识状况;
(3)学习态度:心理与习惯,注重习惯的学习。
(4)个性态度
4.设计教学设计
(1)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2)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3)切合实际地设计教学过程。
二、课中常规(师生互动为中心)
1.仪表端庄、行为规范
2.优化教学目标:
(1)体现要全面;
(2)体现要具体;
(3)体现要实际。
3.优化教学内容:
(1)把握学科特点,体现年段要求;
(2)把握教材重点,注意用好教学资源。
4.优化教学过程
(1)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2)实现教学环节上的最优化;
(3)做到课堂有效、教学方法合适;
(4)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发展。
5.上课要追求大气,注重“五多”,注重时效性
(1)三不要:情节不要太多,环节不要太细,问题不要太小或太深。
(2)三个敢于:敢于摆脱教材、教案、原定思路的束缚。
(3)三个关注: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关注知识的大程度。
(4)“五多”:多一点深度,多一种途径,多一丝警醒,多一份宽容,多一个角度。
6.作业设计:良性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
7.课业辅导:对学生学习给予帮助和指导
8.检测评价:平时、期末检测评价,注重分析并查缺补漏。
三、课后常规
1.注重课例研究,做好课后反思:
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效,少一些花样;多一些科学,少一些汗水。
2.加强学习,提升自我;
3.总结经验,形成成果:学期成果、发表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