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4:44:54
文档

部编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参)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参)(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参)(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参)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

“不足为外人道也。”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阡陌交通_________②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

...

③寺负紫芝山④率十问仅得二三___________

..

2.翻译句子。(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3分)

(二)

【甲】《桃花源记》略【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2)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

...

(3)麻枲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4)迫暮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乙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2分)

8.两篇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三)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以其境过清() (2)窥谷忘反()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在描写角度上各有什么特点? (4分)

12、两篇选文情景交融,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4分)

(四)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小石城山记》

【注】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 nì):即“埤堄”,城上矮墙。梁(lì):栋梁。④堡坞:碉堡,防守用的建筑物。⑤箭:竹子。⑥中州:中原,泛指黄河中游地区。⑦夷狄:这里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⑧伎:同“技”,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楚国的南部。

1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⑨⑧⑥⑦⑤②③④①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2)益奇而坚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投以小石先帝不以臣卑鄙B.是故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

....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环而攻之而不胜D.是二者,余未信之是日更定矣

....

17.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2分)

(五)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民桥其上()(2)逾石而往有石泓()

..

(3)北堕小谭()(4)卷石底以出()

..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有泉幽幽然.

C.然卒入于渴.

B.其侧皆诡石怪杰.

然胡不已乎.安陵君其许寡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自以为大有所益.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21、.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六)

(甲)(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乙)(1)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①,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2)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其峰盖庆忌塔②之址也。

(3)峰之阳不数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疾语疾应,哗然呼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随山东折,即港之阳。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④墓。其庙在港南小流水桥上。

(4)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⑤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⑥之酬耶?太息而返。———(清)赵垣《云阳洞北小港记》

注:①解箨(tu ò):脱壳。②庆忌塔:塔名。③奁(li án ):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④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率军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⑤报赛:祭祀。⑥勤事:尽职。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其境过清以:②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北:.

.③同游人相顾错愕相:④即港之阳阳:.

2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

25.通读全文,重点阅读(甲)文的第(4)段和(乙)文的第(4)段,说说这两段文字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七)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2)悉如外人

...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4)自恨不如远甚也

..

2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8.【甲】段描绘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9.【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参:

1、(1)交错相通(2)告诉(3)背靠着(4)大概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

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4.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3分)

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民风淳朴。

5、(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对……感到惊异

(3)类(4)将近

6.(1)这个人把自己听到的事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全都感叹惋惜。

(2)这个人想来这里住,能够容留他吗?

7.是。从“杨谢而从之”可以看出。

8.社会安定、和平、人人平等、民风淳朴,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

9、(1)因为(2)“反”同“返”返回

10、寂静冷清没有来往的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1、甲文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了水的清澈透明;(2分)

乙文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出了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2分)

12、甲文流露出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2分)

乙文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2分)

13、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14.①像狗牙那样②凄清③更加④有的人

15、①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②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16.【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介词,用,把/因为。

B.而:表转折/表修饰。

C.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代词,它。

D.是:这/这。

答案:D

17、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18、(1)桥:建桥、架桥。(2)逾:过、越过。(3)堕:落入。(4)卷:弯曲、翻卷

19、C

20、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21、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清澈透明,水声悦耳。

22、①以:因为②北:向北

③相:互相④阳:江河的北面

23.石头堆叠在上面,好像一副棋局的样子,俗名叫做棋盘山。

24.视觉听觉高峻空旷

25.甲文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凄凉抑郁的心情;(1分)

乙文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抒发了物是人非,壮志难酬的感慨。(1分)

26.(1)交错相通(2)全,都

(3)正,正在4)遗憾(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27.(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28、“桃花源”是理想中的社会,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他又有一定的复古倾向,这在封建社会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9、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文档

部编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参)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参)(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