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根源: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二、一战后处理的不公平和不彻底
三、 法西斯的直接作用
四、 英法美的绥靖
五、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
六、苏联的暂时妥协
研究成果: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不会爆发—再论二战爆发的原因
正文:
有许多人都说,假如历史上没有希特勒,二战就不会爆发。既然有这说法,足见人们早已将二战爆发罪魁祸首的帽子扣给了希特勒,但历史的责任都是他一个人的吗?这未必有点太高估他的能力了吧,也有点太牵强了。
那么我们有必要来纵观二战前的一系列情况:当一战结束时,十月胜利,巴黎和会召开,《凡尔赛和约》签定,英法控制的国联成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到1929——1933发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为此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而德日却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世界大战欧亚策源地相继形成。国际和亚非人民展开了反法斗争。 在西班牙内乱时,法西斯得势。 不久,德意日法西斯结盟,从此,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持,扩军备战,肆意扩大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日军在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倾其全国兵力大举侵华,割占东三省,妄图灭亡中国;在世界的另一边,希特勒也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占领莱茵区和奥地利,割占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阴谋慕尼黑会议,与苏联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终于如愿以偿。 1939年9月1日,德军越过边境,侵入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全面爆发。
纵观全局,再联系一些细节,我们不难归纳出以下七点爆发的原因:
一、根源: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场由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很快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到处是一片萧条,银行倒闭,工商业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农民收入减少,濒于破产。各地政坛丑闻层出不穷,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和罢工斗争不断,这时,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各国间矛盾和摩擦尖锐。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美国罗斯福上台,大刀阔斧的对经济各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而德国日本却走上了法西斯的歧途,相继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对外侵略,以转嫁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危机。
世界大战欧亚策源地形成。
二、一战后处理的不公平和不彻底
一 战结束后;战胜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制裁:
《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的和约,大体内容包括:军事上德国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员参军,只能保留10万人陆军,不准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只有36艘轻型水面舰艇),不准拥有大吨位舰艇和潜艇,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因非军事区。政治上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或组成任何形式的联盟集团。领土方面德国向法国归还在普法战争中取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在此期间法国从此处无偿开采煤矿作为德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补偿(两处都是法国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满后由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就是该地区是并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1934年萨尔回归德国)。德国放弃了大片领土,在此基础上波兰国家得以重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国联“委任统治”,事实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战胜国瓜分。经济上规定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但是没规定具体数目。
三.德国在一战后面临的国内经济危机
在《凡尔赛和约》中迫于英法对德国强大战争的的恐惧。将德国的将近七分之一的领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分给周边国家,并报复性进行了,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仅付给战胜国的赔款就高达2260亿金马克,但按照德国当时的经济状况,要完全还上这笔账至少需要500年。为了还债,德国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只有一条路:开动印钞机增发货币。于是德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恶性通货膨胀,1921年1月,美元兑马克的是1:,到1923年11月已经崩溃为1:4200亿。到了这个地步,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你知道是怎样的吗?薪水得按天给,要不然到了月底你会发现本来买面包的钱只能买面包渣了。农产品和工业品生产都在急剧萎缩,市面上商品短缺,唯一不缺的就是钱。孩子们在街上大捆大捆地拿它们堆房子玩。一盒火柴就值几十亿马克,面包售价1200亿马克。在当时每份售价300亿马克的《柏林股票交易报》上写着:“请在所有的价格后面都加上9个零。” 1923年的《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新闻:一对老夫妇金婚之喜,市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第二天,带着随从隆重而来,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000亿马克或者半个便士(1英镑=100便士)。伴随着通货膨胀的还有350万的失业。《凡尔赛合约》的盘剥,使本来就已经民生凋敝的德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
四、 法西斯的直接作用
《凡尔赛合约》的盘剥,使本来就已经民生凋敝的德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仇恨渐渐在德国人的心底蔓延,也加深了战后德国社会内部的混乱。
魏玛只是德国在一战战败后建立的民主制不健全的,面对汹涌而来的经济危机和由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矛盾,他显得如此的苍白,如此的为力。而作为曾在历史上风光一时的日耳曼人,尤其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就倾向于建立一个强权,以对内巩固统治,对外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来维护他们的利益,这就为纳粹党上台提供了千载良机。
其次,德国长期是一个君主国家,缺乏民主传统,发达的工业,先进的技术同普鲁士旧军事紧密的结合起来,成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即使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但仍保留有君主,而且君主的权力十分大,同时,带浓厚封建色彩的容党阶级长期在政坛里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当“民主制”这个外壳不能遮住经济,政治社会卷机这些“风雨”时,他们就重拾军国主义和主义这两根大棒,这就成为法西斯传政对内对外扩张的一个社会根源。
第三,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狡猾的纳粹党人抓住魏玛共和国的两个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和,响亮地打出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块招牌,鼓吹社会改革,鼓吹打击在德拥有强大 经济实力的犹太人,许下种种动听的“诺言”,如在《农民纲领》里提出:取缔土地投资、禁止土地抵押和土地拍卖,给农民以减免税款提供无息贷款;在《迅速提供就业——占胜危机的纲领》向广大失业工人许诺:扩大公共工程,国家资助中小企业等。他们又利用日耳曼人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响地提出反《凡尔赛和约》,向英法美复仇。同时鼓吹德意志民族应向世界拓展战略生存空间,鼓吹建立统一的日耳曼人的大德意志帝国,把自己装扮成德意志民族的“卫道士”。这一切,都使纳粹党在陷入生存危机的人民中大得人心,在1932年的国会选举中的纳粹党迅速跃升为第一大党。
第四、为取得关键的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1931年下半年,希特勒跑遍整个德国,同企业界人物会谈,争取支持,使处于危机中的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把希特勒看作“救星”——既可钳制党左派危险,稳住政局;又可夺取更大生存空间,扩大原料来源和商品市场的最佳选择。从此纳粹党和垄断资产阶级走在了一起,1930-1932年,纳粹党就获得了他们大约7000-9000万马克的资助(约为今1500亿马克)。
第五、为取得武装力量支柱——国防军支持,希特勒大肆鼓吹德意志在帝国建立、一战和其它时期的巨大作用,吹捧他们是帝国的“光荣的象征和柱石”,同时不惜大肆对其起家有过巨大作用的党卫队,最终换取了他们的支持。
另外,德国两个工人阶级政党——德国党和社会民主党长期互相对立和攻击,这不仅削弱了自身力量,也使希特勒坐收渔人之利。
五、 英法美的绥靖
绥靖,也是安抚。英法美实行绥靖,其目的也不言而喻。将法西斯这潭祸水引向社会主义的苏联,鹬蚌相争,可让他们鱼翁得利。这样他们作出一系列奇怪的行动也不见得怪了,对他们说不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卒保师。倒也心安理得。殊不知,牺牲的却是弱国的土地和人民。
绥靖由来已久,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开进英法美及联国呢?德国犹太人,关进集中营,大肆杀。英法美呢?眼睁睁地看着生命的消失,在一边感叹犹太人太悲惨了。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惨无人道,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狂轰滥炸,施放气。英法控制国联压力,承认意大利为侵略国,却又仍旧将石油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意大利,并且允许它使用苏伊士运河而美国推行“中立”。事实上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日本在亚洲的中国,全面入侵,残害人民。英法美呢?还不是为竭力保住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面对法西斯日益嚣张的势。处处让步一时太平并尽可能让法西斯攻击苏联,可耻,可耻。在慕尼黑会议,绥靖发展到了顶峰。英法德意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在场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让给德国,以换取希特勒一句如同放屁的话——这是我最后的要求。张伯伦回国后举棋不定到处嚷嚷,声称所谓自己为英国,乃主欧洲带来了和平,殊不知,希特勒已把它当猴要了。德入侵波兰后,英法对德宣战,竟没有派一兵一卒参战,仍放纵德国人横行,也怪不得希特勒吃惊地暗喜了。这被人们形容为“静止战”。
六、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
首先希特勒向来讨厌布尔什维克主义,他曾说:“我宁愿向德国佬交,也不愿给布尔什维克分子一粒子弹”。这或许是他在欧洲诸如法国实行宽待的,而在苏联却大肆,实行焦士的原因。及后期溃败时对苏联顽强抵抗而对盟军却放之千里而(二战时苏联死亡2000万人,而沦法国才能100万人,盟军总计也不足500万)。
其次,英法美向来敌视苏联。绥靖目的如此。就在战争爆发前,苏联想找英法协商,对付德国,建立同盟。英法故意拖延时间,在会上,又表现不积极,拒绝同盟互助,宁愿牺牲弱小国家甚至自己的利益,也要纵容法西斯攻击苏联。这或许也怪不得苏联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与德国议和,这下中希特勒的下怀,爽气得签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到头来,英法反而差点儿亡国,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七、苏联的暂时妥协
向来作为强硬典型的苏联在与英法同盟无望的背景下,只好与法西斯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换取时间来进行战前准备。(英法当时并不热中与苏联合作)有人会问:当年苏联与英法同盟失败,苏联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战时准备尚未完成,与装备精良的德军孤军奋战,几乎毫无胜算。如此,倒不如暂时妥协。但是殊不知,苏联的妥协恰恰随了德国的心愿,了却了希特勒的心头大患,避免了德军进入两头迎敌的局面,给了希特勒闪电灭亡法英的机会。后来,当德国入侵波兰时,苏联竟也出兵波兰,抢占大片土地,与德国私自划定界线,出卖了波兰人民的利益。苏联又接着向芬兰等中欧国家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拒绝后,出兵占领,虽是为了防止德国,但实不为正义之举。真为其可惜。而且,当苏联出兵波兰后,俘获25万波兰军人。后来三国联盟成立后,释放了23万波兰士兵,有2万多下落不明,其中1万是军官。1943年4月,德国宣布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发现埋葬波兰军人的万人冢,苏联指德国栽赃、诽谤。究竟是苏联还是德国了这些波兰人,成了悬案,直到1990年,苏联才承认这批军官是被苏内务部杀害的。这些事实给波兰抵抗法西斯的武装的确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些都是苏联妥协却又防范的表现,大大地助长了德国侵略的气焰,但最终德国还是入侵了苏联,战火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落到了苏联人民头上。
综合以上多重原因,二战才得以爆发。所以,由此可见,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仍会爆发,或许只是时机和时间问题。希特勒仅是推动二战的助推器,而以上大七原因才是二战爆发的真正原因。
通过大量的史实论证了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爆发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希特勒仅是二战爆发的助推器,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从而学会分析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