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建筑学学术性硕士方向:
01建筑创作理论与方法②寒地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③东北地区城市空间更新设计与理论④建筑遗产保护与东北地方建筑研究⑤北方绿色生态建筑技术
第二:学术型硕士各个专业方向考试要求:
初试笔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55建筑学基础④501建筑设计与表达(6小时)
复试:建筑设计原理④方向:中外建筑史⑤方向:北方绿色生态建筑技术
第三:建筑学专业型硕士方向:
01建筑创作理论与方法②寒地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③东北地区城市空间更新设计与理论④建筑遗产保护与东北地方建筑研究⑤北方绿色生态建筑技术
第四:专业型硕士各个专业方向考试要求:
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55建筑学基础④501建筑设计与表达(6小时)
复试:建筑设计原理④方向:中外建筑史⑤方向:建筑物理与构造
第五:建筑学导师:
张伶伶、陈伯超、李勇、付瑶、李辰琦、王靖、王常伟、王飒、郑志宇、马福生、焦洋、杨晔(兼)、赵成中(兼)、王洪礼(兼)、黄勇、吕健梅、严云波、刘万里、蔡新冬、翟光明(兼)、王向伟(兼)、石铁矛、赵伟峰、朱玲、夏柏树、朱松、沈欣荣、孙洪涛、高畅、刘文军(兼)、于丽新(兼)、朴玉顺、吕海平、汝军红、毛兵(兼)、任乃鑫、张九红、安艳华、李焕、张圆、吉军、周南(兼)宿斌(兼)第六:考试参考书目:
355建筑学基础:
(一)建筑学通识基础知识部分
(1).《建筑设计原理》、周波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8;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建筑构造》(上册),裴刚主编,2008,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4).《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李德华主编,2001年6月第三版,建筑工业出版社;
1.建筑历史
(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2009(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著,2004(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主编,2004(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编著,2002(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琬英著,1986(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2.建筑构造
(1)《建筑构造》(上),裴刚等主编,2008(第一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建筑构造》(上),李必瑜等主编,2013(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构造》(下),安艳华等主编,2010(第一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建筑构造》(下),刘建荣等主编,2013(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设计与表达(6小时):1.《快速建筑设计》,黎志涛,2001年1月1日,第1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设计资料集》,《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2006年4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历年考研理论真题:
2005年沈阳建筑大学中外建筑史真题
中国建筑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部分
1、七铺作
2、汉长安
3、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4、生起
二画图题(每题5分,共20分)
1、北京故宫太和殿立面图
2、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图
3、清起檩硬山大木小式(抬梁式)剖面图
4、宋式勾阑
三论述题:(共20分)
★分析北京天坛的空间布局及其象征意义
外国建筑历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雅典卫城:
2、拜占廷建筑:
3、飞扶壁:
4、巴洛克建筑:
5、浪漫主义:
6、草原住宅:
7、少就是多:
8、路易斯–康:
二、画图题(每题5分,共40分)
1、古希腊多立克柱式2、古罗马角斗场立面图片断
3、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平面图
4、萨伏伊别墅立面
5、柏林爱乐音乐厅立面
6、文丘里的母亲住宅
三、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例,分析包豪斯学派的建筑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沈阳建筑大学2007年真题
中国建筑历史
一名词解释(每4分,共20分)
1、骑楼
2、卒堵坡
3、北京四合院
4、举折
5、工官制度
二、画图题(共20分,每题5分)
1、绘出宋晋祠圣母殿的平面
2、绘出宋式须弥座
3、佛光寺大殿正立面
4、山西应县木塔立面
三、论述题(共20分)论述明清北京故宫中轴线的组成及其空间序列的特点?
外国建筑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结构主义
2、巴西利卡
3、风格派
4、折衷主义
5、浪漫主义
6、飞扶壁
二、绘图题(共20分,每题5分)
1、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平面
2、古罗马多立克柱式
3、萨伏伊别墅立面
4、博拉第奥母题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简述巴洛克建筑的特点2、简述柯布的设计哲学思想
四、论述题(共20分)
试论述十八世纪新艺术运动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对于今天的建筑创作有哪些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