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作为学生如何完成角色转换呢?
1、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对于所学内容生吞活剥、一知半解或者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学生根据老师精心编制的导学案,可主动学习,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查询或同学之间相互探讨,课上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设计小实验、制作课件、辩论、演讲、宣读等,在活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做到全员参与、有效参与,学生活动空间大了,积极性高了,敢于发表意见,敢于争论,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学生自己体验、感悟成为最客观、最有价值的学习,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表演,不再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活了课堂氛围,激发的学生的创新潜能。
2、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协同合作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性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演示实验、模拟制作、课外实践、调查、设计等,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应积极参加各项探究活动,并能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从课堂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将来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和学生之间过分强调的是竞争意识,淡化了人际关系,忽视了合作的重要性,而新教材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相互支持,期望学生有效沟通、共同发展。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显著特征,对于合作竞争要确立双赢观念,过去我们认为,在竞争中只有一个赢者,但事实上,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在自动自主的竞赛活动中,学生“顺性”而动,效果甚佳,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