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 .12,2009(第11卷第12期) Jou rnal of L i aon i ng Ad m i n istration Co ll ege
(V o.l 11.No .12)
理论探讨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赵红艳 张 壮
(伊春党校,黑龙江伊春153000)
[摘 要] 艺术生产,是指与物质生产相对的一种生产活动,马克思最早用精神生产、精神劳动、意识生产来表述,但他也认为艺术生产是一种实践活动。这样他就把艺术生产归为唯物主义的命题,就必然否定了一直以来流传的神赐说。[关键词] 马克思;艺术生产;精神生产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053(2009)012 0048 02 马克思将艺术生产理论建在人类实践的高度上,将艺术生产看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认为文学艺术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特征和规律的把握和认识。他还对动物生产和人类实践生产进行了区分,动物只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繁衍后代中,凭借的是本能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并且只关注自身及它的下一代,最为重要的是,它不懂得什么是美,更不可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而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有思想、有意识,人的生产是多方面的,能够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的生产能够摆脱肉体需要的支配,并且在这种不需要肉体支配的条件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实践,人能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
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同时,人类的思想也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都会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艺术生产理论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马克思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所以,他同样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来对待,这是他区别于其它理论家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艺术、科学、宗教等等都受生产的影响,并都受着生产规律的支配,它们都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同样认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活动,而且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生产活动,因为艺术同样具有社会实践性,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完全打破了唯心主义命题,艺术不是某个人主观幻想出来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神灵赋予的,也不是马良的神笔勾勒出来的,艺术离不开实践,艺术家们通过实践去感知世界,升华思想,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感知能力、顿悟能力,只有经过实践的艺术家真正的在生产活动中感知世界,才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并把艺术创作看成是一种艺术劳动,同时他还论述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认为精神生产明显受着物质生产的影响,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变化而变化,认为物质生产能够改造精神生产,并对精神生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马克思明确运用艺术
生产这一词语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他说:!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将艺术与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艺术生产的思想一直伴随着马克思的艺术思想,可以说艺术是属于美学领域的研究范畴,生产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而马克思将这两种分属于不同研究领域的词语紧密的联系起来,并在他的著作中对艺术生产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并不断发展这一思想,马克思之所以是世界上极其伟大的哲学家,是因为他具有一些很伟大、很具有创造性的提法,在这里他把艺术生产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到一起,认为艺术生产同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而他的艺术生产理论思想也在他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的生产的变化而变化,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动物不可能有精神生产,而人类却不能脱离精神生产,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来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艺术生产理论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述,并进一步论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关于艺术生产的问题,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规律的认识愈加深化,他同样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这样,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问题已经是他经常探讨和阐述的问题,艺术生产作为人类社会整个社会生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论述的生产力问题,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系问题,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问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商品制度下艺术生产者的生存状态问题等等关于艺术生产的思想,都对后来的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为其艺术生产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渊源,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我们可以时时看到马克思的痕迹,感受马
48
[收稿日期]2009-10-09
[第一作者]赵红艳(1979-),女,伊春党校教师。
Dec.2009
Vo.l11.No.12
克思伟大思想的艺术魅力。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通过一种实践活动改造现实生活,文学、宗教、国家、法律、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根源于社会实践,并且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变化,尤为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离不开生产,生产也离不开艺术,艺术活动与物质生产紧密相连,我们只有在生产实践中去感知艺术,去理解艺术,理解生产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对象,进而理解人的本质。
对于艺术生产的目的性,我们理解的是它不仅仅只为了获得商业上的利润,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而对于进行艺术生产的劳动,马克思曾经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异化状况进行过论述,他说为资本家服务的艺术生产被称为生产劳动,但是自由的艺术家的艺术生产却是非生产劳动,这种艺术生产成为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巨大动力,但是不能说艺术生产具有绝对的自主性,艺术生产也同样受市场规律的制约,这种市场规律影响着艺术生产的前进方向、生产规模、生产形式等,换言之,艺术产业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艺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遵循市场基本规律,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将受市场基本规律的制约,所以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大循环。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不同,物质生产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精神生产则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二者的目的和作用是不同的,精神生产只能生产思想和情思,这种思想和情思要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不能生产具有可交换价值的物质,但是艺术生产注重追求和创造审美价值,只有艺术把美作为直接的、最终的追求目标,一切考虑都服从美,为了美。综上所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有着明显的区别,艺术生产指艺术家所做的关于美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把握和创造,艺术生产具有无以伦比的审美价值。但艺术生产不能脱离生产的普遍规律,必须把艺术生产放在生产实践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整个生产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艺术生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是一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非物质劳动的产品和物质劳动的产品不受同一规律的支配。∀
许多研究者认为马克思的艺术理论,常常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来的,艺术作为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一种文化现象,也受生产规律支配,受经济条件制约,和物质生产一样遵循生产的普遍规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论述,也同样适用于艺术活动,马克思认为,整个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是直接的存在于生产之中的,并且!生产∀在这四个环节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它决定着其它环节的存在与发展,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总是从生产开始,然后才能分配、交换和消费,正如杨恩寰教授在#艺术交流与现代社会∃中所说的!生产支配着其他要素,所以∋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其他要素也决定着生产:∋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分配的变动(,∋生产也就发生变动(,∋交换范围扩大(,∋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从中我们能看出生产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它与其它环节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点就是马克思把!交换∀作为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联结着生产、分配与消费,!马克思把交换确定为生产、分配与消费之间的∋媒介要素(,尽管交换也作为生产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但∋当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交换的时候,交换才表现为于生产之外(。就是这种产品交换,构成生产与消费的媒介运动。∀在这里,杨教授是把艺术交流(交换过程)作为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的媒介运动,也就是艺术产品的运动。!艺术产品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创造却在艺术消费中得以完成的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产品∋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艺术交流联结着艺术生产、艺术产品、艺术消费三者的关系。∀马克思还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生产的过程也就是消费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才力、物力和智力,在消费过程中也会得到同样的补偿,形成生产与消费这种辩证的关系,那么对艺术活动来说,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关系,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体力与智力物化到产品中去,艺术品就成了主体物化的对象,这个过程也是艺术家心灵享受的过程,也即艺术消费过程。而欣赏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物化形态重回心灵的精神过程。因此,艺术生产也是艺术消费。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人们也会投入体力和智力,但是创造艺术更是智力的投入,艺术家可以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心血创造一件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耗尽智力,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物化到对象上去,但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是乐此不疲的,因为他的创作过程也是他心灵享受的过程,而在艺术消费过程中,艺术家的心智会感染受众,使这种被物化在艺术品上的精神力量得以全面的发挥作用,使受众得到心灵的慰藉。)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 何国瑞.艺术生产原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
4 陆梅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M].漓江:漓江
出版社,1988
5 孙文宪.艺术世俗化的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4(5):20-27
6 童庆炳,程正民.马克思与现代美学[M].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1
7 杨柄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和美学[M].北京:文
化艺术出版社,1982
8 杨恩寰.艺术交流与现代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
报,2000(2):1-9
9 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M].北京:编
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正元]
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