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一个可爱的小闹钟,它的外形象一只小白兔。
小白兔的头圆圆的,有一对红红的小眼睛,,小眼睛下面有一个突出的鼻子,鼻子上面有一个黑点。鼻子两边有三根胡子,在鼻子的下面有一个三瓣嘴。
小兔的样子是手捧一只大大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叶子就是一个按纽,只要按下按纽就可以报时。小兔子的肚子就是一个钟面,钟里有从一到十二这几个数字和时针、分针、秒针,小兔穿着一件蓝色的牛仔裤。在小兔身后有两个转纽,是调节时间的。
有一天,到了要起床的时间,爸爸妈妈还没有起床,可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突然我的小闹钟叫了起来,嘟 嘟……快起床了、快起床了,嘟 嘟……快起床了 、快起床了,爸爸马上从床上爬了起来,叫我起床。爸爸急匆匆做好了早饭。才使我上学没有迟到,爸爸妈妈上班也没有迟到。我要感谢我的小闹钟,我爱我的小闹钟。
龚温娜
“快起床呀!起来呀,起床了……”“嘀嗒嘀嗒……”早晨,放在我书桌
【简评】
十四、我的小闹钟
——学写说明文
【习作要求】
能写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小闹钟,按一定的顺序把它写具体。
2、要抓住小闹钟的特点来写。
3、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可以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一种物品或一件事情的经过。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住小闹钟特点来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说明,恰当使用动词和修辞手法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
2、可爱的小闹钟。
3、有关闹钟的谜语。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密令,谁愿意帮老师读一读?(生读)是什么呢?
生:说明书
师:对,是溜溜球的说明书。说明书是属于说明文的一种,除了说明书还包括:广告、解说词等,都属于说明文的范畴。通过说明书,我们可以看出,说明文的特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像平时我们在超市里经常看见的推销员说的话,整理成文字的形式,也属于我们说明文的范围。今天老师就来看看大家谁有成为一名合格推销员的潜力。老师也带来了一样东西,看你们谁能高价推销出去,首先,先来猜一个谜语,这个谜底就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东西。
师:出示谜语:
小小圆形运动场
三个选手比赛忙
跑得路程没长短
用的时间不一样
(打一物)
学生猜谜,出示小闹钟。
师:这只小闹钟给你们的什么样的印象呢?
(美丽、可爱、很卡通、造型很奇特……)
二、 新授
(一)引导学生来介绍
1、小闹钟美丽、可爱在哪呢?
2、请几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这只小闹钟。
学生甲:小闹钟的外形是个小房子,它的颜色是白色的,屋顶上还有一个小烟囱,小房子的最下面有栏杆,房子的中间是个圆圈,可以看时间,里面有三根长短不同的针。
学生乙:小闹钟很美丽,它的形状像个房子,有烟囱,栏杆,窗户等,它的颜色也非常鲜艳,屋顶是白色的,烟囱是绿色的,栏杆也是绿色的。房子的中间是钟面,里面有分针、时针、秒针。我很爱我的小闹钟。
……
3、听了刚才这些同学的介绍,你喜欢这只小闹钟吗?
4、全班评议。(有的同学介绍得不具体;有的没一定的顺序,给人感觉乱七八糟……)
5、刚才同学在介绍的时候没有按一定的顺序,抓不住闹钟的特点来说,因此给人的感觉条理不清。那该怎么来介绍呢?
(二)指导学生写好小闹钟的顺序和特点
1、组织学生讨论:要写小闹钟可以从哪几方面去描述?
(颜色、形状、图案、组成部分或构造、作用等)
2、如果按观察的先后顺序的话,你会如何写呢?
可以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安排,但在介绍的时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主要特点来进行介绍。
3、为什么要这样呢?
(要有一定的顺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有条理,别人才能看明白)
4、如果要写小闹钟,你会把我们讨论的哪些方面怎样排列?
5、学生讨论,得出:
(1)颜色、形状——图案——组成部分或构造——来历——作用
(2)来历——颜色、形状、图案——组成部分或构造——作用
6、分析教材第88页《小闹钟》
第一个自然段总体介绍了小闹钟及小闹钟的来历。(描写了小闹钟的形状、颜色,而且运用了比喻句的修辞手法)
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列数字、分类别、做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小闹钟钟面的构造,并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小闹钟的功能:小灯的作用;定时针;发出悦耳的儿歌。
(三)同学介绍自己带过来的喜欢的玩具,这时,老师随堂捕捉典型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四)明确状物类文章的特点。
写物的文章一定要注意写作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可以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此外,还有抓住物体的特点。什么是特点?就是它与其它事物不同的地方,有的表现在形状上,有的表现在结构上,有的表现在质地上,有的表现在颜色上,有的表现在用途上。我们在作文前,要细致观察,掌握它的主要特点,然后抓住特点重点下笔。
三、小组合作写作
1、每人先介绍自己所带玩具的外表和整体结构,教师巡视。
2、再来介绍玩具的功能,及为什么要喜欢这个玩具。
四、开拓思路
(一)用“ xx 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
(二)要求写具体、生动。
1、老师引导学生站在喜欢的玩具的角度来学会换位思考,看看这些玩具有什么样的烦恼或是品质。
学生自由发言。如:小脑钟每天工作不停歇,很辛苦,默默无闻地贡献这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如:教材第90页中《书包的自述》最后一段,写出了书包的烦恼,告诉我们要爱护自己喜欢的玩具。
2、看来有些事物还真烦恼呢,其实不是样样事物都这样的,看,这是一棵小草,一棵不起眼的小草。老师还知道一首名叫《小草》的歌呢,我们一起听一听,唱一唱吧!这棵小草从来没有寂寞,没有烦恼,最大的快乐就是和朋友一起遍及天涯海角……很多事物他们有烦恼,但更多的是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因为它们像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把他们的快乐撒向四面八方。其实像小草一样的事物有很多,你们看蜡烛、绿叶、泥土、无名的小花还有很多。谁来替他们说一说。
通过自述就能让别人了解这些事物,要让别人了解就要介绍得清楚,小闹钟通过自述让我们喜欢他,书包通过自述让我们更关心、爱护他,只有我们介绍得生动,才能使别人喜欢这些事物,关心爱惜他。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写状物的文章,明白了写这类文章既要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又要抓住物品的主要特点写清楚。
1、开头:
(1)直入式:如《小闹钟》的开头:我有一个小闹钟,它呈长方形…‥
(2)拟人式开头:如《书包的自述》的开头:大家好!我是一个漂漂亮亮的兄啊书包……
2、中间: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比如由外形到结构到功能到作用的顺序。
3、结尾:表达对你要说明事物的感情或者这种事物的意义。
六、【板书】
我的小闹钟
外部前面
指针:分针、时针、秒针
内部数字:12个数字
作用(功能)篇三: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
2.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3.分类:(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4.说明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5.说明顺序: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
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为: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等。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6.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9).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分析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7.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
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8.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篇四: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有关说明文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依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依据语言特点,说明文可分为一般说明文(简洁平实)和文艺性说明文(如科学小品文等)。
三、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有?一、二、三……?或?其一,其二,……首先、其次……?等形式。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避免重复交叉现象。
2、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使说明语言科学准确,让读者具体了解被说明对象,能对被说明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候先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有?例如、譬如、如……?形式。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作用:使说明语言通俗易懂,更具有说服力。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5、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作用:把事物说得更精确、直观。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作用:能将事物介绍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 7、配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作用:比任何单纯文字更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作用:使说明语言更全面,更充分,更具体。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作用:语言富有形象性,直观性。
10、引资料:借用别人已说过的话进行说明
作用:更容易让人信服。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六、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七、怎样写说明文 :
1、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法布尔写《绿色蝈蝈》时,首先仔细观察了,他才能把蝈蝈的声音描摹得那么逼真:?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臵和建筑特点。这样,他就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
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一比较,既具体,又生动,很有说服力。
总之,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方面靠亲身实践,细致观察,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周密思考。学会比较,努力去熟悉所要说明的事物。
2、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明,道不白。
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条理性。作者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的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制作和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结构严紧,条理清楚。
3、说明文的语言要确切、简洁、通俗
确切: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确切,不能夸大和缩小。
语言确切,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词,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要罗嗦重复、拖泥带水。比如?大雪把铁路淹没无踪?,?下水游泳应注意些什么?,这两句话中的?无踪?和?下水?都是重复多余的话,应该删去。
为了做到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义?。有些同学习惯于写记叙文,喜欢形容和描写,初学写说明文,有时也要来一番?引伸?和?寓义?。比如,有一篇介绍《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既要学习松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又要学习柳树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精神。?
记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这样写,说明文就没有必要了,写了反而?画蛇添足?,不简洁了。
通俗: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是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段说明:篇五: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一 在题目上设题。(概括说明内容)
题目作用1.2. 二.说明对象上设题
1.找出说明对象.2.概括说明特征
三.在说明方法上设题.
1.列数字:准确科学的说明了xx的特点。
2.举例子:具体真实的说明了xx的特点。
3.作比较:突出说明了xx的特点。
4.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xx的特点。
5.分类别:条理清楚的说明了xx特点。
6.下定义:科学准确的说明了本质的xx特点。
7.作诠释:把事物的的特征和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是文章更具形象
8.列图表: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直观。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是说明更具体形象。
10引资料:
11.做假设:增强说明对象的说服力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以时间的推移说明事物的变化过程,即以时间的先后安排说明内容,介绍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事物的制作步骤、制作过程。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2、空间顺序:按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内,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式的进行说明。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见有十种逻辑顺序.
①由现象到本质;②由特点到用途;③由原因到结果;④由整体到部分;⑤由主要到次要;
⑥由概括到具体;⑦由具体到抽象;⑧由简单到复杂;⑨由特殊到一般;⑩由分析到综合。 事情发展的规律有: 因—果,总—分—总,现象—本质 五在风格上设题。
1.准确性。
问加点字能不能去掉。(或有何作用)
答:(不能去掉这个词)因为这个词表示xx的估计(,表明时间的范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去掉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2.生动性。
答:这个词本来指xx,这里生动形象的说明了xx,体现了说明文的生动性。
七.在开头设题。
开头的作用。
1. 应用说明对象2.引起读者兴趣.
八.句段能不能去掉
主要看和说明对象有关系没如果有就不能删如果没有就可以删。
九.如何给说明文下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