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语文教学中对爱情题材的规避态度的问题
中国新诗所 司忆然 122012406020790
【摘 要】 翻开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爱情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但受几百年来传统礼教文化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往往对爱情题材课文采取规避态度。即使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这样的文章,也是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事实上, 如今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已经空前丰富, 他们对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婚恋内容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如果这种认知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知,不健康的影视节目、淫秽书刊、成人的恋爱将对学生产生“挡不住的诱惑”。所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的需求,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在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过程中坚定爱的信念, 是学习爱情题材文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语文教师不可逃避的责任。
【关键字】语文教材 中学生 爱情 规避 引导
1、传统教育对语文爱情题材的规避态度
由于受传统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往往把爱情作为一种禁忌,谈爱色变,甚至连和爱情有关的,人体生理学有关的知识都讳莫如深。
我们的传统观念不仅是羞于谈爱情,更耻于谈性。中国的传统婚姻是以生育为基础,绝对反对非婚性行为,将没有婚姻的性行为看作是道德败坏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和性有关的爱情也成为了对高中生教育的禁忌。原本顺应人体生理本能的自然情感,也被视为“早恋”,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大忌。
但是,翻开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爱情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 诗歌有: 《致橡树》、《美丽的错误》、《蒹葭》、《氓》、《静女》、《雨霖铃》等; 小说有: 《边城》、《荷花淀》等; 戏剧有: 《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受几百年来传统礼教文化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往往对爱情题材课文采取规避态度。例如讲《蒹葭》, 通过对心爱之人的追寻, 反映出君子对贤君的渴求之情;《致橡树》被理解为反对旧道德的战斗檄文;讲《孔雀东南飞》时, 主旨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 也是讲一连串复杂的人物关系、文章脉络等等。语文老师都是很认真地讲语法,讲修辞格,但对爱情却鲜少提及。
上海市曾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增加了一个名为“爱情如歌”的谈论爱情的单元,这一举措一时在教育界、媒体及家长中激起了千层浪。在中国教育界,由于害怕青少年谈恋爱荒废学业,家长和老师对中学生早恋一直持反对态度,甚至也不鼓励成熟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正常的友爱关系。而将爱情题材堂而皇之地引入课堂,更让家长们及老师们惶恐不安,害怕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规避”可以解决问题吗?
不可否认,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的开放,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负面影响更加深入,很多方面都与性有关。时下情侣们在公共场合的亲密行为也越来越趋于露骨。家庭中父辈与子辈的爱情观也相差甚远,由于两代人在对待爱情上不同的观念及相异的处理方式,致使代沟越来越大,亲情疏远。由此可见,在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成熟的阶段,我们一味的在他们面前遮掩回避爱情,灌输早恋有害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面对这样一群从小就与电脑、电视、网络媒体密切接触的青少年,劝导、打压已经毫不奏效。我们能做的是引导他们认识爱情,从理性上懂得爱情及爱情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走出爱情的误区。
古代尚且如此,更何况当代呢?在课文《春香闹学》中,老塾师以《诗经》中的诗作为对杜丽娘进行封建道德教育的教材,然而诗的内容恰恰引动了丽娘的思春之情。这是对封建教育的绝妙讽刺。对当今的教育现状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揭示出了一个真理: 学校对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像老塾师那样一味的遮掩爱情观教育,最终只能造成反效果,使学生更加对爱情好奇,甚至从一些非正面的渠道来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后果十分危险。
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确引导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 如今的中学生,由于网络、媒体的发达,心理和生理都成熟得很早,而且处于叛逆期,自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进入青春期, 他们开始了对“爱”的思考, 但是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 对性知识缺乏科学理智的认识, 性道德观念尚未形成, 是非不清, 好坏不分,而我们的教育却对爱情闭口不言。他们只能刻意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或通过网络媒体来满足自己的好奇。但是,如果这种认知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知, 街头网络中那些淫秽的书刊杂志、影视节目便会乘虚而入, 成为学生心中“挡不住的诱惑”,以及他们心中的学习范本。不健康的影视节目、淫秽书刊、成人的恋爱就会对学生产生“挡不住的诱惑”。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入爱情题材作品, 正是根据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的, 是为突出“人文教育”, 是以人为本, 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培养。夸美纽斯说: “德行应该在尚未占住心灵之前, 早早就教。”要让学生的心灵洁净, 情操美好, 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让健康、美好的文学精品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让他们感悟“什么是爱情”。那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 往往是展现不同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并提示其本质的最好窗口。学生阅读这些经典名著, 可以获得丰富、生动的社会历史知识。学生阅读这些文学作品, 剖析形形色色的婚姻恋爱观, 提高鉴赏品位, 提升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在文学的殿堂通过欣赏有关爱情的描述而体会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但丁说“爱情是与阳光同在的上天的光辉, 它照亮了人的理性”; 薄迦丘说“纯洁的爱情是人生中的一种积极因素,是幸福的源泉”。先贤的这些看法正是我们教师与学生谈论“爱情”话题, 鼓励学生追求美好爱情的最好借鉴。因此, 在“爱情”面前, 为什么要对学生遮遮掩掩, 为什么避而不谈呢? 为什么不揭开爱情的面纱, 让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 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进行爱情观教育, 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3、让我们大胆“谈爱”
一、为爱情正名,让爱美好
诗人拜伦说:“当我们的生命走向衰老,当记忆的叶子重新发芽,爱情的叶子还会吐出清新的绿芽。”爱情是人类亘古追求的最美好的感情,是人生中美丽而让人回味的一笔。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所要做的不是一本正经,满口不该,直面课本中的爱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份美好的感情,这才是我们现在该尽的责任。
翻开开启我国现实主义之先河的《诗经》,其首篇便是一曲爱情咏叹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些诗句极其细腻地展示了青年男子追求爱情的心理和为了得到爱情的淳朴可爱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社会母体最初形成的奴隶社会,苛刻迂腐的儒家礼教文化尚未腐蚀我们的本性的时代,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表现得是如此的率真、直白。
尽管,在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时期,爱情对学生们弊大于利。但不可否认,爱情不是洪水猛兽,不是要命的毒药,我们还是要正确的认识爱情的本质,一种美好的、真诚的、赋于责任的感情。如今的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来源途径,与其用老套的负面教育法打压他们的对爱情的好奇心,不如迎合他们的好奇,趁机向他们输送正确的爱情观,阐明爱情的责任,以及爱情中男女面临的诸多问题,以认真细致的讲述,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爱情是美好的,但要在身心发展成熟后,才能获得。要让孩子们以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努力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使爱情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驱动力。
二、通过课本,认识真实的爱情
中学课本中有很多爱情题材的文章,对于学生们了解真正的爱情提供了途径。
在学《边城》时,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翠翠凄美的爱情故事是一种文化的折射。领悟到湘西纯朴的风土人情,从中去挖掘更深的文化内涵。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的形式”。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由此,也可以教育学生,爱情是对爱的人的忠贞,是不畏艰难,不惧苦寂的坚守,我们要不被物质社会的欲望主宰,不沉迷享受,才能收获最纯美的爱情。
在学习《致橡树》时,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首爱情诗教育学生,尤其是女生应坚守自身的尊严与价值,保持人格的与平等,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真正的爱情,作为爱的双方必须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
营造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她”与“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灵肉共舞;“分担”与“共享”—— —同甘共苦;“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彼此;“仿佛永远分离”———享受自由“;却又终身相依”———体味默契。舒婷《致橡树》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爱情美就美在它应该是平等、心灵默契、相知相依、荣辱与共的。
而在《项链》中的路瓦栽在妻子丢失了借来的昂贵的项链后,毫无责怪和怨言,在漫长的10年中,勇敢地承担起了偿还债务的责任,路瓦栽夫妇真挚相爱、患难与共体现了的坚韧坚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格美。
通过对这些有关爱情题材的阅读、欣赏,学生能够懂得真正爱情更深刻的内涵,它不是财、色的简单结合体,而是真诚、忠贞、挚爱、理解、崇高的具体体现,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性美、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谈爱情,筑真爱观
课本中的爱情或许让人希望憧憬,或许让人唏嘘嗟叹,或许让人觉得高不可触,不管如何认识,有一点是明确的,爱情是在现实的土壤上结出的花朵,而现实社会是错综复杂的,有人认为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只要情投意合;也有人认为金钱第一、感情其次;还有人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有着怎样的爱情观呢? 通过诸多课文的学习,反复提炼并加以比较,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爱情不能不顾一切,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必须有承担双方责任的能力;爱情不能盲目付出,一味奉献,没有自我;爱情不容亵渎,游戏爱情更是要不得。我们应追求舒婷《致橡树》中那种相互扶持又平等并能同甘共苦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
总而言之, 爱情是严肃的, 婚恋是人生的大事, 不仅关乎个人, 也关乎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利益。因此, 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和体会爱情,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情教育, 最终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平等的爱情观,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爱的思考[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1 版。
[2] (美)埃利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工人出版社,1986 年第1 版。
[3] (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年第1版
[4]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给女儿的一封信,论爱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5] 肖凤.文学与爱情[M]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6] 胡立成.中学语文婚恋作品的导读[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7) .
[7] 王启蒙.高中爱情题材课文教学探讨[J]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