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10全国冲刺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解析】(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2(2010全国冲刺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白 梅
元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2010安徽模拟卷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⑴从本诗看,隐居者有怎样的人生情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诗作者对王昌龄的隐居是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而常建说王昌龄“隐处唯孤云”。你是怎样理解本诗中“孤云”这一意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隐居者有清高的人生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从其屋前有松、屋边种花、院里莳药可以看出来。诗人对王昌龄的隐居很认可并表示自己也将归隐。
⑵白云孤,更见隐者之清高。清人徐增说:“唯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4.(2010安徽模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有势的大官僚。③幛箔:帐幔和帘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衣寒难睡;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2)诗人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既表现出他对战士们的同情,又表现出对达官贵人的不满,从而反映出自己的爱国思想。
6. (2010安徽模拟卷九)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⑴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
⑵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
7. (2010安徽模拟卷九)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1)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识姮娥真体态”中的“曾”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作者运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遨游月宫的美妙情景。
(2)“曾”字告诉读者,“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色彩。
8.(2010安徽模拟卷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⑴有人说“半夜鲤鱼来上滩”最是生动传神,你认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你认为“人”是什么职业?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是。小诗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半夜鲤鱼来上滩”一笔勾勒,静动相融,把整个画面写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情趣。
⑵渔人。诗人将山水的明丽,月色的皎洁,渔民的欢畅,融于明澈秀丽的画卷中,既赞美了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又抒发了渔家的欢乐之情,还表达了田园生活的自得与闲适。
9.(2010安徽模拟卷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横塘:地名。据记载,贺铸曾小住在苏州盘门外十余里处,地名横塘。黄庭坚评:“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1)关于这首词,有人认为作者写路遇一位女子,引起对生活的感慨;有人认为写对一个女子的怀念;也有人认为是写梅雨时节的幽居生活中的闲愁。你认为哪一说法比较恰当?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大经《鹤林玉露》:“贺方回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请对这一诗论作简要分析,说明其意味深长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作者邂逅一位女子兴起感慨,抒写幽居孤独闲愁。美人香草是诗人理想的寄托或理想中人物的代称,托意美人,言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闲愁”太多,“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或者: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既是写景又是比喻,兴中有比,意味深长,因此被誉为绝唱。(或者:他把抽象的闲愁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可见其意味深长。)
10。(2010安徽模拟卷十).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
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11.(2010安徽模拟卷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清平乐?独居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词的上片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写“鼠”是“饥”的,说明了什么?“破纸窗间自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词人什么思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词的上片描绘夜宿的王氏茅屋中凄凉破败的景象。“鼠”是“饥”的,说明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破纸窗间自语”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更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出作者百无聊赖的寂寞心情。
(2)抒发词人感慨而不悲观,失意时仍不忘抗金报国、恢复中原大业的感情,表现出词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12.(2010安徽模拟卷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莲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是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13.(2010安徽模拟卷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⑴“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结合全词,谈谈你对“醉”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花态度:花鲜艳娇嫩的样子;雪精神:梅傲雪耐寒的神韵。⑵“醉”非醉酒,而是心陶醉于梅,作者赏梅不知不觉中天色昏暗,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
14.(2010安徽安庆一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上 太 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解析】(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的境界,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诗人两鬃霜华却壮心不已,立马太行,雄视千里,全诗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14.(2010 北京海淀区查漏补)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解析】(1).描写了一个落魄困顿的诗人形象。
(2).示例:“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
15.(2010福建泉州五中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解析】(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16.(2010广东考前热身)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⑴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分)
⑵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3分)
【解析】⑴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 ②世态炎凉之苦 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⑵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注:意思相近即可。)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划线处各1分,答对3处即可)
17.(2010长沙一中二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梅花落》:古曲,《行路难》:笛曲,声情哀怨,内容“兼及离别伤悲之意”。
(1)边塞诗中的写景常常语言蕴藉,含意深厚。高诗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描写的是:冰雪消融,北地春回;战士们有的牧马晚归,有的在戍楼吹起羌笛。画面开阔,气氛和平宁谧。暗示了边关此刻烽烟暂息,胡马北去。李诗的“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两首诗都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写征夫的思乡之情。高诗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是虚写,诗人从曲名“梅花落”生发出联想,描绘出风送梅花,一夜之间落满关山的画面,借征夫幻觉中的故乡花落含蓄表达其心中思乡之情。意境优美,感而不伤。李诗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大雪遮道,寒风割面;《行路难》的笛声在北征的队伍中此起彼和。画面悲壮,气氛凝重压抑。暗示了将士们行军的艰难,心情的沉重。
(2)是实写,描绘出北征途中,征人一齐回首望月的特定场景,借征夫的动作(神态)来显示出笛声的哀怨和征人怀乡的普遍心情。意境悲壮,情感悲怆。
18.(2010湖南六大名校仿真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二月二日② 李商隐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②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4分)
【解析】(1)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王诗中的 “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1分),(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情飞舞的情景(1分)。
(2)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反问表现了诗人隐逸田园的乐趣(2分)。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意情怀(2分)。
19.(2010湖南岳澧二校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3分)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又”字表示年复一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2分)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2分)(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20.(2010岳阳一中九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问题。(7分)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赏花人。
(1)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的?(3分)
(2)“清景”中 “清”字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案】(1)一是抓住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绿柳来描写;二是用“才”、“半”突出早春的特点;三是虚拟“花似锦”的热闹反衬赏春人少从而突出早春。
(2)一是“清新”,写早春之景的清新可爱。二是“清净”,春景刚露,赏春人少。
21.(2010宿迁市模拟卷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门寺阁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1)诗题中的“宿”字贯串全诗,请对此作具体说明。(4分)
答: ▲ ▲
(2)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 ▲ ▲
(3)“云门寺”的特点是什么?试结合颈联作具体分析。(3分)
答: ▲ ▲
【答案】(1)首联,诗人尚在投宿途中,远看云门寺(1分);颔联,诗人初到宿处,点燃油灯,卷起帷幔,观赏窗外的夜色(1分);颈联,诗人睡下,一时还未入眠,游目于室内和窗外(1分);尾联,诗人入睡,进入梦乡(1分)。
(2)想象(1分)。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1分),诗人借此写出了“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和云门山寺的势派(1分)。(答出对偶或夸张,只得1分)
(3)“云门寺”的特点是“古” 与“高” (1分)。颈联上句写因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剥落,只剩下大雁,足见“云门寺”之“古” (1分); 颈联下句写闪烁的群星象是镶嵌在窗户上,足见“云门寺”之“高” (1分)。
22.(2010银川一中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6分)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答案】(1)、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2分)
9、(1) “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
23(2010银川一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中牟道中
(宋)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8.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
9.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6分)
【答案】8.愉悦、兴奋〔回答类似词语即可得分,如:轻松、高兴、和悦、陶醉、兴致勃勃、快乐等。〕
9.同意〔如不同意不得分〕。首句写微分中,杨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向行人讨好;次句写蜻蜓低飞,当它近过往人马时,又好像有所猜疑,远远飞走。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随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突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作者用运拟人手法,并展开合理想像,无论“杨柳”“招人”表现出的亲昵情意,“蜻蜓”近马“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还是与“凉风”相约都引人遐想。幽默风趣,奇思妙想中充满生活情趣,饱含诗情画意。
24.(2010济南市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注: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5.(2010山东诸城、安丘、兰山、五莲四县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8分)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睦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
(1) 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4分)
(2) 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2分)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1分)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1分)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2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2分)
26. (2010山东威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山枕:枕头。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②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
(1)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评者认为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有“无我之境的妙趣”,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4分)黄昏时分,疏疏落落的细雨打湿了空挂着的秋千,一“湿”字将暮春、黄昏、细雨连在一起,(2分)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或氛围),表现出词人感伤、凄清的心境。(2分)
(2)(4分)这首词描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1分)并通过对暮春风光(例“江梅已过柳生绵”)和闺室景物(例“玉炉沉水袅残烟”)的描绘,(1分)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惜春的情感写得活灵活现,(2分)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27.(2010山东莘县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注]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目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分)“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2分)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2分)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2分)
28.(2010天津耀华中学一摸)阅读_F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答案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山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29(2010浙江菱湖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金陵驿二首(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蹄鹃带血归。
[注释]:①这是文天祥被俘北上,经过金陵(今南京)时所作的诗。
22.诗中哪一句是“述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2分)
23.本诗用多种方法写亡国之悲,试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2.末句。(1分,答其他不得分)表达了作者决不曲膝求生的崇高气节,和心向故国、哪怕死了也要让一腔忠魂化鹃而归的心志。(1分,意思对即可)
23.4分(1)用 典。本诗主要化用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全诗沉郁雄捷,充分体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亡国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
(2)对比,如颔联,以物是人非的对比写出山河“无异”而人民“半非”的令人痛心的现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3)托情于景,情景交融。如首句皇家行宫日渐湮没在夕阳的草丛中,亡国之产能尽在这无声的画面中。
(4)设问。颈联说到自己年岁已老,国破家亡,不知以前屋檐下的燕子将有谁为新主人,深切表达了自己家园不再的亡国之痛。
评分细则:答对一种手法即可得1分,赏析合理3分。
30(2010浙江学军中学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2—23题。(6分)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一种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到烟缕。
22. 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时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____________的对比,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2分)
23. 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4分)
【答案】22.内心感受(1分) 春光易逝,人生易老。(1分)
23.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1分)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1分)想像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1分)
31.(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联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6分)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4分)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13.(6分)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1分)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1分)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1分)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1分) (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 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出了自己的真性情,(1分)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1分)
只写是否有同感,但不分析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2.(2010 江苏南通市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4分)
(3)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9.(1)借代(1分)。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2分)。
(2)颔联写生机永恒的自然景色和生老更迭的尘世生活情景。(2分)
颈联写阴晴变幻,朦胧明丽的自然美景。(2分)
(3)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1分),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1分),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1分)
33.(2010 江苏南通市三模)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____________,子无良媒。____________ ,秋以为期。(《氓》)
(4)人间如梦,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有容乃大;壁立千仞____________ 。(林则徐)
【答案】(1)箫鼓追随春社近 (2)觥筹交错 (3)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4)一尊还酹江月 (5)官盛则近谀 (6)海纳百川 无欲则刚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即不得分。
33.(2010南京三模)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长期被贬到“蛮荒”之地,受尽磨难②忠而见斥,内心悲愤③与堂弟离别
(2)“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水如天”是以洞庭水阔天长,相思绵长,相见很难。
(3)抒发了与从弟弟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特色:相象,融情于景,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
34.(2010淄博六中期末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2)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答对两点给满分)
15.(2010淄博六中期末测试)填空。(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了《诗经》里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借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展现秋天不同景象的名句。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5..(2010淄博一摸)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8分)
【答案】(4分)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1分)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1分)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1分)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1分)
②(4分)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1分)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1分)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1分)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1分)
15. (2010淄博一摸)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⑴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
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⑵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⑶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⑷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答案】15.(6分)⑴聊逍遥兮容与 乐琴书以消忧
⑵三峡星河影动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⑶沧海月明珠有泪 所以游目骋怀
⑷莫道不销魂 飘飘乎如遗世(每句1分,有错该句即不得分。)
36.(2010烟台二中3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4分)
②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14.①“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2分)渲染了环境豹空寂凄消。(2分)(共4分,每点2分)
②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暗含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凄凉情怀)。(2分)
37.(2010烟台二中3月月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______________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 。 (王勃《滕王阁序》)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______________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1)竞无语凝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烟光凝而暮山紫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梧桐更兼细雨 (4)奈何取之尽锱铢 樯橹灰飞烟灭(每题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38.(莱西一中3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初授官题高冠④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①高冠:山谷名。
(1)请简要赏析颈联中“吞”和“醉”两个字的表达作用。(4分)
(2)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答案】14.(4分) (1)“吞”写出谷水淹没山间小路的动态:“醉”写出了山花醉人的情态。 (2分)两个字既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白然环境,义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分)
(2)(4分)用典、借代(2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
39.(莱西一中3月月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 ,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 。 (李白《蜀道难》)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 。 (杜甫《登岳阳楼》)
(3)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民为贵,______________,君为轻。 (《孟子》)
(4) 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答案】(6分) (1)酾酒临江 猿猱欲度愁攀援 (2)飞阁流丹 乾坤日夜浮
(3)气吞万里如虎 社稷次之 (4)东船两舫悄无言 善假于物也(6分,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39.(2010青岛3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①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②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14.(8分)①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1分)。上句描写了山中月色的皎洁,下句写山间的流水潺潺,动静结合,(1分)勾勒了一个明净、幽寂、清寒的世界(1分),为第三联表达内心的情感营造了氛围(1分)。
评分标准:共4分,手法1分,分析诗句1分,作用2分。
②一方面展现了诗人登临庐山的洒脱胸襟,对淡泊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世俗桎梏的不满与不甘。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
40.(2010青岛3月质检)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知我者, ______________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诗经·黍离》)
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②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_ ,不知道。 (《礼记》)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③生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告子上》)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______________?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④子在川上曰:“ 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篇》)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 ; (韩愈《师说》)
【答案】①谓我心忧 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人不学 不霁何虹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 千古兴亡多少事
④逝者如斯夫 犹且从师而问焉评分标准:共6分,每句1分,错一处该句不得分。
40.(2010胶州期末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
【答案】14.(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2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
(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每点2分)
15.(2010胶州期末测试)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 ! (苏洵《六国论》)
绿杨烟外晓寒轻,______________。 (宋祁《玉楼春》)
④______________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答案】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气吞万里如虎②舞殿冷袖/危樯独夜舟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红杏枝头春意闹④欲速则不达/但寒烟衰草凝绿
41.(2010济宁一摸)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概括。(4分)
(2)“转过回廊叩玉钗”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句,试结合全词谈一下此句的妙处。(4分)
【答案】14.(1)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已的心情而又欲言又止的少女形象。(4分。意思对即可)
(2)此句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4分。句号前后各2分。意思对即可)
15.(2010济宁一摸)补写出下面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 (《诗经·采薇》)
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______________ ,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
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④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________? (晏殊《蝶恋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 。 (苏轼《定风波 》)
【答案】①雨雪霏霏/乌鹊南飞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云无心以出岫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沧海月明珠有泪 ④山长水阔知何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42.(2010九江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3分)
【解析】(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43.(2010苏锡常镇四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同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5分)
【】写出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
寄寓了怀才不遇随自视清高脱俗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44.(2010南通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辋川:水名,在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的辋谷川口。诗人晚年隐居于此。裴迪:唐诗人,关中人,王维的好友,天宝后官蜀州刺史、尚书省郎。②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曾“凤歌笑孔丘”。
⑴诗歌首联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转”“日”二字略加分析。(3分)
▲ ▲ ▲
⑵本诗颈联是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但在写法上却与陶诗不尽相同,请简要说明。(4分)
▲ ▲ ▲
⑶全诗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请你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 ▲
【解析】⑴转,改变。日,天天。(1分)著此二字,山泉就有了人的感情。(1分)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谧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山中秋色图。(1分)
⑵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缓缓飘动依依不舍的情味,王诗却以白描手法分写夕阳和炊烟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诗借“暧暧”、“依依”两个叠字形容词传情,王诗以“余”、“上”两个动词绘态写意,表现出落日将尽未尽和孤烟悠然直升的动态。(4分)(加点部分为得分点,下同)
⑶尾联诗人以陶渊明自况,在自况中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效法之心(或: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而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高度赞扬以及薄暮时分遇见友人的由衷喜悦和欢迎之情。(3分)
45.(2010南通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⑴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关键,请简要分析。(3分)
▲ ▲ ▲
⑵这首词两片之间有多处照应,请举出三处。(3分)
▲ ▲ ▲
⑶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 ▲ ▲
【解析】⑴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⑵长忆与别来;钓鱼舟与钓鱼竿;正清秋与水云寒。
⑶言之成理即可。a.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归隐的情感。b.虚实结合。起首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2010南通联考)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⑴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⑷ ______________ ,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论语· 雍也》)
【答案】⑴以咨诹善道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⑶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 ⑸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46(溧阳中学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 江 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4分)
【答案】(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 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溧阳中学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6)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
(7)____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答案】(1)金就砺则利(2)檐牙高啄 (3)寄蜉蝣于天地 (4)又闻子规啼夜月
(5)来吾道夫先路(6)别时茫茫江浸月 (7)操千曲而后晓声 (8)不尽长江滚滚流
47.(2010湘潭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答张十一① 韩含
山净江空水见沙,裹猿啼处两三家。
贳笛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暑,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暑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即羊踯躅,杜鹃花科,二月开花。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分)
(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答案】(1)衬托:以卢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而“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寓情l丁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每点1分)
(3)诗人不直接说张诗的幽怨,引起了自己的共鸣,而是说读张署来诗使自己白了鬓发;不正面写自己哀怨之深切,只是从侧面说“霜毛陡加”。这一联写得曲折迂同,诗意婉转,韵味浓厚。(每点2分)
48(2010西南师大附中5月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 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49.(2010成都石室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国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注:汤式,生卒年不详,宁波(今属浙江)人。元末曾补本县吏,后落魄江湖间。明成祖朱棣时曾为文学侍从。
(1)找出这首元曲的诗眼,并阐释其具体含意。(2分)
(2)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6分)
【答案】(1)“愁”,(1分)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愁苦也可)之情。(1分)
(2)这三名胜由近及远的写出了黑夜中传来的种种声意,(1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1分),句式整齐,节奏鲜明(1分);以动衬静(1分),渲染了作才此时长夜难眠的孤寂(1分),深化了作者漂泊的慨叹(1分)(愁苦、愁思亦可)。
50. (2010宁德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发潭州① [唐]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②才未有,褚公③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衡州时。②贾傅:即西汉贾谊,有才名,曾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③褚公:指初唐时书法家褚遂良,因诛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
(1)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分)
(2)牖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2分)本诗描绘了一幅迷离凄清的春色图.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渲染出悲凉冷落的气氛.(概述1分,分写1分) (2)(4分)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①寓情于景;颔联用岸花送客、樯燕留人的景象来反衬孤苦无依的境遇.(或说“反衬”手法亦可)②拟人:将“送客”“留人‘这些写人的动作用来写岸花、樯燕,反映诗人孤苦无依的境遇和寂寥悲凉的心境.⑧用典抒情:颈联借西汉时怀才不遇的贾谊、初唐时被贬的褚遂良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④直接抒情:尾联直接抒发自己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说出一种得2分.说出两种得4分;要求结合原诗举例分析。其中,指明手法各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各1分)
51.(2010福建省枫亭中学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沁园春 苏轼①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③,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释:①苏轼当时三十九岁,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山东诸城),其弟苏辙当时在齐州(山东济南)。②二陆:西晋诗人陆基、陆云兄弟,二陆入洛阳,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③化用《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2)词人在下阕写少年时与弟弟的往事和此时身居外任的现实,思想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1分)的旅途早行图(1分)。
(2)答:诗人回忆少年时与弟弟共客长安,自恃才华满腹,有远大的抱负,当时踌躇满志(意气昂扬、充满自信);而现在兄弟俩仕途不顺(不被重用),词人怀有不满和伤感;(2分)但是苏轼最后还是能用超然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学生答借酒浇愁,有消极的情绪,也可)(2分)。
52.(2010福州3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案】(1)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
53.(2010莆田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①本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②愁颜:指友北归途中见此景象时的表情。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颈联和尾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1)(3分)这首诗的颈尾二联运用了想象的手法(1分,答“虚写”.“衬托”等亦可),想象友人北归途中所见到的种种景象(1分),突出荒凉破败之感(1分)。
(2)(3分)诗歌通过残垒、寒禽、衰草等意象(1),写出战后荒凉破败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园残破的哀痛之情(1分)。(答’惜别”“独居愁绪”等感情,分析合理;得2分。)
54.(2010厦门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分)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3分)
【答案】(1)天色己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拟人(反衬、衬托亦可)示例一:拟人手法。诗歌赋予鹭鸶人的情态,鹭鸶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诗人的心思,频频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 示例二:反衬手法。诗人用“唯有”鹭鸶“翘足对窗”来宽慰自己,反衬自己的孤独,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
55.(2010江门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耶溪泛舟
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注】①此诗为诗人在长安求仕未成,离开长安,在江浙一带漫游时所作。②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相传西施曾在溪畔浣纱。③落景:落日。④轻桡:轻舟。桡,船桨。⑤水物:指水中生物。⑥容与:谓自得也。”⑦脉脉:相对而视的样子。
(1)作者通过写耶溪泛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简析“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诗所表现的生活情景。(4分)
【答案】(1)(3分)表达作者从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欢乐的愉悦心情。
(2)(4分)白首老翁在夕阳中悠然自得垂钓,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耶溪水边洗衣、谈笑更衬托出山村的幽静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