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清华四哲-陈寅恪-晚岁为诗欠砍头(四续) 2013-11-18 14:48阅读:7 原文地址:清华四哲-陈寅恪-晚岁为诗欠砍头(四续) 原文作者:清陋轩 晚岁为诗欠砍头(四续) (接上次) 于是,余、冯之间主要围绕“陈先生晚年所作的那些诗文”,你来我往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而且,问题很快就接触到了具体问题。应该说,由于双方对历史都有相当的功力(当然,明眼人也可看出,差别也是相当明显的),双方都是用有把握的语气说话,各不相让。 纵观陈先生属于此时期(1948.12~1957.前后近18年间)的诗(包括对联)共约200余首。如上所述,除了上面所引的那三首外,双方一开始都提到了《丙申六十七岁初度晓莹置酒为寿赋此酬谢》一诗为例。其诗曰: 红云[1]碧海映重楼,初度盲翁六七秋。织素[2]心情还置酒,然脂[3]功状可封侯。时方笺释河东君诗。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斫(砍)头。幸得梅花同一笑,炎方[4]已是八年留。[49] 据说这首诗,很早便引起海内外人士的注意。一开始,在引用时,还提到到了《学术研究》杂志于1978年刊布《柳如是别传·缘起》时,先是将包括这首诗在内的卷前九首律诗先是全部删去、后又对个别语句做了手脚那段“有趣的故事”。 下面即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主要是余、冯的争论),具体谈到陈先生的这许多“欠砍头诗”。 我认为严格说来,陈先生的“欠斫头”诗应该是从 1948年12月15日离平时所作《戊子阳历十二月十五日于北平中南海公园勤政殿门前乘车至南苑乘飞机途中作并寄亲友》作为起点。该诗原文是: 临老三次值乱离,北平卢沟桥事变、太平洋战争及此次蔡威泪尽血犹垂。众生颠倒诚何说,残命维持转自疑。去眼池台成永诀,销魂巷陌记当时。北归一梦原知短,如此悤悤更可悲。 这首诗之所以“欠砍头”,其“要害”是用“蔡威”为典。诗中的“蔡威泪尽血犹垂”句,出自庾信《哀江南赋》:“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用以伤悼当时政局和个人处境。看来他把当时的社会嬗变看作南朝梁朝灭亡(复注:仍指文化环境之“灭亡”)一样的严重事件。可见他把这次“乱离”看得多么严重,不惜把其与“包胥碎首、蔡威泣血”相提并论。其它几个“关键词”:“众生颠倒”、“残命维持”“永诀”……等等——其中“众生颠倒”不但是伤叹当时战乱中全国生民大众的悲惨命运,而且还暗示“嬗变”后清华园的“众生颠倒”局面。事实上,清华“后”,完全奉行的是“一边倒”向苏联教育制度和路线,具体来说,经过暂短的过渡以后,校长换了奉行马克思主义的蒋南翔;文学院长一度由吴晗担任;而陈寅恪任课的历史、中文二系系主任,先后是吴晗、李广田二位“左派教授”。他如果留下至少须在这样的行政领导(包括学术)下工作,试想,是他所能接受的吗? 又:把这首“离乱”诗和当时乃兄隆恪的《六弟自北京避兵南来留沪兼旬之广州别赋一律》(转见蒋天枢《编年事辑》)联系起来读,就更加明白。 危城突走经风霜,寇乱[5]流离事未忘。又遭铜驼淹草莽,不求金鎞看沧桑。 几年伏枥心难死,一梦联床鬓已苍。莫厌弦歌惊岁晚,披襟好对海茫茫。 该年冬尚有《戊子冬复由上海乘舟至广州感赋》。因无关:“宏旨”,姑不论。 转年(1949年秋),又作《报载某会中有梅兰芳之名戏题一绝》一诗,亦属“欠斫头”无疑。诗曰: 蜂户蚁音蛾封一聚尘,可怜犹梦故都春。曹蜍李志名虽众,只识香南绝代人。 这首诗的“要害”,应是用了“曹蜍、李志”之典。曹蜍(音chú)、李志,皆东晋人,曹蜍名茂之,字永世,小字蜍,官至尚书郎;李志字温祖,官至南康相。古人有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讥“人虽众“其为“活死人”也。 同年还有一诗,曰 歌舞从来庆太平,而今战鼓尚争鸣。审音知政关兴废,此是师涓枕上声。 此诗亦反应陈先生对国共两党的“不偏不倚”态度。不止一次地指出,“我们特别强调陈先生所维护的是文化与学术的尊严,这是因为他彻头彻尾是一位纯正的学人,从来没有任何实际政治方面的瓜葛。对于国共两党真正无所偏倚”。此诗外,余还引陈在一九五一年写的《旧诗》诗云: 厌读前人旧史编,岛夷索虏总纷然。魏收沈约休相诮,同是生民在倒悬。 指出,这首诗是有感于国共两党互骂对方是“匪帮”而作。南朝沈约的《宋书》称北朝为“索虏”,北朝魏收的《魏书》则称南朝为“岛夷”,但双方都不顾人民是生活在倒悬之中。1949年,他在岭南安顿下来以后,曾连续写下批评(也可以说是讥讽)的诗篇。诸如: 己丑清明日作用东坡韵 楼台七宝倏成灰,天堑长江安在哉。岭海移家春欲暮,清明上冢梦初回。 余生流转终何止,将死烦忧更沓来。纸尽不飞鸦锻羽,眼枯无泪溅花开。 哀金源(己丑夏作) 赵庄金圆如山堆,路人指目为湿柴*。湿柴待干尚可爨,金圆弃掷头不回。盲翁击鼓聚村众,为说近事金圆哀。是非不倒乃信史,匪与平话同体裁。睦亲坊中大腹贾,字画四角能安排。备列社会贤达选,达诚达矣贤乎哉。进位枢府司国计,币制改革宁旁推。金圆条例手自订,新令颁布若震雷。金银外币悉收兑,其限迫促难徘徊。违者没官徒七岁,法网峻密无疏恢。更置重赏奖揭发,十取其四分羹杯。子告父母妻告婿,骨内亲爱相雠猜。指挥缇骑贵公子,闯户掘地搜私埋。中人之产能值几,席卷而去飙风回。又以物价法制限,狡计遂出黄牛魁。嗾使徒党强争购,车马阻塞人填街。米肆门前万蚁动,颠仆叟媪啼童孩。屠门不杀菜担匿,即煮粥啜仍无煤。人心惶惶大祸至,谁恤商贩论赢亏。百年互市殷盛地,怪状似此殊堪骇。有嫠作苦逾半世,储蓄银饼纔百枚。岂期死后买棺葬,但欲易米支残骸。悉数献纳换束纸,犹恐被窃藏襟怀。黄金焂与土同价,齐高弘愿果不乖。王玙媚鬼尚守信,冥楮流用周夜台。金圆数月便废罢,可恨可叹还可咍。党家专政二十载,大厦一旦梁栋摧。乱源虽多主因一,民怨所致非兵灾。譬诸久病命未绝,双王符到火急催。金圆之符谁所画,临安书棚王佐才。盲翁说竟鼓声歇,听众叹息颜不开。中有一人录翁语,付与好事传将来。 己丑夏日 绿荫长夏亦何为,消得收枰败局棋。自我失之终可惜,使公至此早皆知。 群儿只博今朝醉,故老空余后死悲。玉石昆冈同一烬,劫灰遗恨话当时。 青鸟 青鸟传书海外来,玉笺千版费编裁。可怜汉主求仙意,只博胡僧话劫灰。 无酱台城应有愧,未秋团扇已先哀。兴亡自古寻常事,如此兴亡得几回。 …… 1949年春,陈先生在广州岭南大学安顿下来。这一年的诗作,已略如上述。转年(195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境愈来愈不好,其中一半是伤感自己的病残之体,一半正是由不满而厌恶当时的文化环境——愈来愈厉害的外来文化(主要是苏俄)对民族文脉的侵害,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后来演变为极致的“大革文化命”的文化乃至政治“运动”。于是一些诸如“照面共惊三世改”、“领略新凉惊骨透”、“流传消息总魂销”、甚至“人生独抱绵绵恨”这样的句子在他的诗中频频出现。诸如: 纯阳观梅花(1950年1月) 我来只及见残梅,叹息今年特早开。花事已随浮世改,苔痕犹是旧时栽。 名山讲席无儒士,胜地仙家有劫灰。游览总嫌天宇窄,更揩病眼上高台。 庚寅人日(1950年1月) 岭梅人日已无花,独对空枝感岁华。黄鹞鲁连羞有国,白头摩诘[6]尚馀家。 催归北客心终怯,久味南烹意可嗟。闭户寻诗亦多事,不如病眼送生涯。 庚寅元夕用东坡韵(1950年3月) 过岭南来便隔天,一冬无雪有花妍。山河已入宜春槛,身世真同失水船。 明月满床思旧节,惊雷破柱报新年。是夕有空袭。鱼龙寂寞江城暗,知否 姮娥换纪元。 庚寅春日答吴雨僧重庆书(1950年3月) 绛都赤县[7]满兵尘,岭表犹能寄此身。菜把久叨渐杜老,桃源今已隔秦人。 悟禅獦獠空谈顿,望海蓬莱苦信真。千里报书唯一语,白头愁对柳条新[8]。 特别对“千里报书惟一与,白头愁对柳条新”两句进行了解释,指出:“柳条新”乃暗示新政权,这可以下引诗句为证。《辛卯(一九五一)广州元夕用用东坡韵》首二句云:“领表春回欲雨天,新蒲细柳又争艳”,“柳条新”与“新蒲细柳”所知相同,典出杜甫《哀江头》。杜诗曰:“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明清易代之际,遗民不忘故国者所撰诗文集即曾题名《新蒲绿》,而盛传一时。所以“细柳新蒲”四字早已成为兴亡的代名词了。……余还进一步指出:“新蒲细柳又争艳”自然是指当时许多忙于靠拢的知识分子而言。而“陈先生本人则‘白头愁对柳条新’,他是不屑于争艳的。又,《辛卯广州端午》七绝云: 菖蒲似剑还生绿,艾叶如旗不闪红。唯有沈湘哀郢泪,弥天梅雨却相同。 感叹地说“这真是一首‘欠砍头’的诗,……” 如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先生的心境愈来愈不好,其中一半是伤感自己的病残之体,一半正是由不满而厌恶当时的文化环境——愈来愈厉害的外来文化(主要是苏俄)对民族文脉的侵害,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后来演变为极致的“大革文化命”的文化乃至政治“运动”。于是一些诸如“照面共惊三世改”、“领略新凉惊骨透”、“流传消息总魂销”、甚至“人生独抱绵绵恨”这样的句子在他的诗中频频出现。1951年,他听说北京琉璃厂书肆之业新书者悉改新书,曾有诗云: 迂叟[9]当年感慨深,贞元醉汉托微吟。而今举国皆沉醉,何处千秋翰墨林。 同年同类的诗还有: 文章 八股文章试帖诗,宗朱颂圣有成规。白头宫女哈哈笑,眉样如今又入时。 题冼玉清教授修史图诗三首 流辈争推续史功,文章羞与俗雷同。若将女学方禅学,此是曹溪岭外宗。 国魂销沉史亦亡,简编桀犬滋雌黄。著书纵具阳秋笔,那有名山泪万行。 千竿滴翠斗清新,一角园林貌得真。忽展图看长叹息,窗前东海已扬尘。 男旦 改男造女态全新,鞠部精华旧绝伦。太息风流衰歇后,传薪翻是读书人。 偶观十三妹[10]新剧作之第一首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满堂观众笑且怜,黄花一枝秋带雨。 红柳村[11]中怪事多,闲人燕北[12]费描摹。周三[13]狡计原因尔,邓九[14]狡计可奈何 …… (未完待续) [1]按照先生的分析(我很同意这种分析),陈氏的“欠砍头”诗中,凡“红”(还有“朱”、“赤”等),一般都是党的代名词,如后文的“宗朱颂圣……”就是,就是崇奉党、歌颂之意。 [2]“织素”一词,源出《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自述》:“十三功织素,十四学裁衣……”,引申为“既受穷、又受气”的意思。 [3] 指点燃生日蜡烛的姿态。 [4]应指南方一带炎热的天气。源出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诗句。如李白诗:“……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5] 当然,这里的“危城、寇乱”等词,应指抗战时期日寇侵入的一段经历。 [6] 上句的“黄鹞鲁连”应指胡适,此句的“白头摩诘”即指自己。 [7] 已如上述,“绛都”、“赤县”,均指已“”了的地区。 [8] 按照的解释: [9] 指张之洞。典见《王观堂先生挽词》。 [10] “十三妹”原是小说《儿女英雄传》中人物。 [11] “红柳村”是《儿女英雄传》中地名。 [12] “燕北闲人”是《儿女英雄传》的作者。 [13] “周三”、“邓九公”均为《儿女英雄传》中人物。 [14] \\春糖会上,这家企业备受关注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