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 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 部编版
文言文阅读: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 ”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
C.愿王察之:观察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
2.翻译句子: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文言文阅读。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平广记》)
5.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 )
A.刚才 B.假如 C.接近 D.向着
⑵日月广明之道 ( )
A.道路 B.道理 C.引导 D.方法
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
7.8.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9.10.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本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探求)
C.不终日而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留给)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13.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东坡画扇
(宋)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④某:我。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⑧踰:走出。⑨逋(bū):拖欠。
14.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15.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钓于濮水
《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①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②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③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①境内:楚国的国事。②笥:装经籍、史书的箱子。③往:回去。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___)
(2)庄子持竿不顾( )
(3)宁生而曳尾涂中( )
(4)吾将曳尾于涂中( )
17.用“/”标出下面合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吾 闻 楚 有 神 龟
18.翻译下列句子。
(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2)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19.庄子是用什么办法说服两位大夫的
20.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21.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你是否赞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叔祖念莪翁①,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崖临回澜②,澄潭漱其址③,隙缀茂树,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因为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岩石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余欣然返寓,已下午,不成行。八月初一日冒雨行三十里。一路望江郎④片石,咫尺不可见。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念莪翁:与下文“刘对予”同是人名。②回澜:荡漾的水波。③址:山脚。④江郎:山名。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拟是年暂止游屐 是:________
(2)循溪觅胜 胜:________
(3)崖临回澜 临:________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B.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C.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D.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见如故,因为余言。
(2)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
25.本文与《小石潭记》同样描写了石岩、潭水,其特征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链接材料】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注],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按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有删改)
【注释】抚按:官职名。
26.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苛政猛于虎也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达于汉阴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立捕治之
(2)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3)御史以闻
(4)明年卒
2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C.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2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幼学执敏置诸狱。
(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①,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②,方③北面④而持⑤其驾⑥,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⑦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⑧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⑨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⑩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扬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衣焦不申:衣着憔悴,形容衣着不整。②大行:大路,③方:正。④北面:向北。⑤持:驾驭,赶,⑥驾:马车,⑦奚为:为什么。⑧用:路费。⑨御:驾驭车马,⑩动:和下文的“举”都是行动的意思。
3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中道而反__________
(2)我欲之楚__________
(3)举欲信于天下__________
(4)恃王国之大__________
3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3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33.为劝魏王不攻打邯郸,季梁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用下面哪个成语概括?( )
A.围魏救赵 B.纸上谈兵 C.南辕北辙 D.老马识途
34.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文矩为安众①令,丧于官。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②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遇疾甚重,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③密。兴病愈,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受。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虽母道益隆,我等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彰其母,免除徭役,遣散四子,令其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
穆姜年八十余卒。临终敕诸子曰:“吾弟伯度,乃智达之士。所言薄葬,其义至矣。今吾去,令汝等遵承,勿与俗同,增吾之累。”诸子奉行焉。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释】①安众:县名。②字:哺育、养育。③笃(dǔ):忠实。
3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A.使其自迁善也 迁:改变、变化 B.或谓母曰 或:或者、或许
C.状己之过 过:错误、过失 D.临终敕诸子日 敕:命令、训诫
3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
(2)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
37.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程文矩妻的美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日:“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àng,絮衣服的新丝绵)、麻粜(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②不缺也。惟计口授地③,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④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陶冶:开心的样子。②殊:特别,很。③计口授地:按人口分土地。④或:如果。
38.写出下列各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
①此公欲来 指代________
②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________
③此殊不缺也 指代________
3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
B.未果,寻病终/子果来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属
D.处处志之/故可同处
40.补充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________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________与老人同出。
41.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②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42.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进入山之大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来了。
()
()
参:
1.C 2.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 3.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4.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结合原文,C项,“察”应该是“明察”的意思。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言(说)”“市(集市)”等字。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庞葱“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可知。
4.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查,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点睛】译文: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 ”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5.(1)A (2)B(2分,每小题1分) 6.D 7.C 8.①博览群书 ②梦中诵书(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乃博览群籍 (于是) 凡三往,乃见 (竟然)
B.以《易》为宗(把) 虽不能察, 必以情(根据)
C.忽于眠中 (在) 皆朝于齐(到)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的)。
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来分析“吕蒙”的好学即可。
11.B 12.(1)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13.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诠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
【分析】11.B项的“求”是寻找的意思。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注意:明日:第二天。履:散步,行走。自异: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
13.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狗大致理解全文的意思,尤其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第一段将竹子的四种自然特性比拟成君子的四种美德,第二段写作者爱竹之情,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从而展开议论。据此结合语句“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
14.C 15.暂且拿些你所制作的扇子来,我会替你开张起来的。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C.理解有误。“其人抱扇泣谢而出”意为: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故选C。
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本题中注意“姑(暂且),取(拿),汝(你),发市(开张)”要理解正确。
【点睛】参考译文:
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子来,我来帮你开张。”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去外面快卖了还钱。”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
16. 派 回头看 拖着 泥,泥巴 17.吾闻/楚有神龟 18.(1)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传达他的意思)。
(2)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 19.他以楚国神龟的例子作比,形象地说明自己不愿入世的思想,很有说服力。 20.他是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人。 21.示例一:我赞同。官场危险又黑暗,且常身不由己,倒不如自己不问世事,做闲云野鹤更逍遥自在。
示例二:我不赞同。如果人人都像他一样,只顾自己快乐、自在地生活,那社会还怎么发展呢?我觉得有才华的人,就应该积极人世,做一个好官,为百姓谋福利,推动社会的进步才对。
【解析】16.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涂”:泥,泥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吾闻/楚有神龟。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使(派)”“先(先行)”“宁(宁愿)”“贵(显示尊贵)”等字词的翻译。
19.文言文对重要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庄子以楚国神龟的例子作比,形象地说明自己不愿人世的思想,很有说服力。运用类比说理,这也是庄子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
20.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庄子谢绝做官这件事来分析,就能看出他是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人。
21.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如果赞同,可结合官场的黑暗和人生对自由的追求回答;如果不赞同,可结合做官应为百姓和社会服务来回答。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译文: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两位大臣先行前往(传达他的意思),说:“(楚王)愿用国内政事劳累您! ”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饰覆盖着它,用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而为了留下骨骸来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 ”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22. 这 优美的景色 靠近 23.A 24.(1)互相一见就像老朋友,(他)于是对我说。
(2)(我)打算先到江郎山下,等走到路口,没法实现。 25.同:两文都描写了潭水清澈。异:本文描写的石岩或姿态挺拔优美,或神奇诡异,颜色青翠碧绿;《小石潭记》潭底的岩石着重突出大小各异,姿态奇特。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计划这一年(今年)暂时停止出游。是:这;
(2)句意:顺着溪流寻访名胜(优美的景色)。胜:优美的景色;
(3)句意:石崖靠近荡漾的水波。临:靠近。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三十日过了江山县,抵达青湖,于是下船上岸。
“江山”为地名,应在“江山”断开;“青湖”为到达的地方;“乃”为副词,应在“乃”前停顿;“舟”为“舍”的宾语,“舍舟”间不能停顿;
故断为: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故:指老朋友;因:于是;为:对;余:我;言:说;
(2)拟:计划,打算;比:等到;果:实现。
2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相同点:
选文“澄潭漱其址”,直接点明潭水清澈,【链接材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能够看到鱼儿游动的样子,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展现潭水清澈。
不同点:
选文“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岩石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通过写石色青翠碧绿,高高耸立有荷花露出水面的悠态,展现石岩颜色青翠碧绿,姿态挺拔优美;通过语言描写,侧面展现岩石神奇诡异;根据【链接材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可知,《小石潭记》主要体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周围岩石大小各异,姿态奇特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我计划这一年(今年)暂时停止出游,但叔祖念莪翁,年岁已高,还冒着酷暑来家中坐着催促,干是在七月十七日启程出发……三十日过了江山县,抵达青湖,于是下船上岸。顺着溪流寻访名胜(优美的景色),在北边的小洲上有石崖。石崖靠近荡漾的水波,澄澈的潭水冲刷着石崖底部,石缝中长着茂盛的树木,石色青翠碧绿,高高耸立有荷花露出水面的悠态。僧人傍靠石崖建盖房屋,感觉十分幽雅、美好。我盘坐在石头上,遇到一个叫刘对予的人,互相一见就像老朋友,(他)于是对我说:“江山县北二十里处有左坑,那里岩石非常神奇诡濡,探寻幽深的旅行,不能不去那里一次。”我十分愉快地回到住处,已是下午,没能启程。八月初一日冒着雨行走三十里。一路上眺望江郎山片状的岩石,咫尺不能看见。(我)打算先到江郎山下,等走到路口,没法实现。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26.A 27.(1)治:惩治,治罪。
(2)咸:皆,都。
(3)闻:使……听到。
(4)卒:死。 28.C 29.(1)幼学逮捕施敏,把他关在监狱中。
(2)幼学大力推行治理荒灾的政令,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
【解析】26.例句“言于抚按”中“于”意思是“向”。
A.于:向;
B.于:比;
C.于:在;
D.于:到。
故选A。
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咸”,古今异义,都;“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C.表述有误,根据文中语句“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曰”可知,是御史的儿子为他争辩,从“乃已”可知没有上报。故选C。
29.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1)重点词语:执,逮捕;置,放。诸,之于。句(2)重点词语:举,推行;活,使……活下来;奇,零头。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选自《明史》 作者:张廷玉 年代:清
参考译文:
陈幼学,字志行,是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予确山县知县。在治理方面致力于施惠百姓,积存粟米二千石用来应对灾荒,开垦荒田八百多顷。给贫民提供五百余头耕牛,核实曾被黄河水淹没的土地一百三十多顷分给百姓耕种。
布政使刘浑成的弟弟烂成,伙同小妾杀死妻子,陈幼学依法治罪。代理太仆卿陈耀文的家人犯法,陈幼学立即将他逮捕治罪。汝宁知府丘度担心幼学惹上祸端,请求巡抚、按察使,调幼学到中牟县。秋季果实成熟时节,飞蝗蔽天:幼学组织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最终没有酿成蝗灾。县城旧有的土城,低矮并且已坍塌。供给饥民粟米,让他们修筑城墙。城墙修好了,百姓却没有劳役之苦。幼学疏通河流五十七,沟渠一百三十九,都引入小清河,百姓大大受益。给贫民提供牛种,贫妇提供纺车,数量是确山县的两倍。过了五年,政绩显著。因为不结交权贵,在考核官吏政绩时,掌道御史打算斥退他,御史的儿子争辩说:“儿自中州而来,人们都说中牟县令的政绩(治理水平)和人品天下无双,如今考核给予下等,为什么呢?”御史这才作罢。
升任湖州知府,刚刚到任,就捕杀了横行霸道的恶奴。有个叫施敏的人是士族子弟,杨升是家奴,两人横行郡中。幼学逮捕施敏投入狱中。大雨下了一月,禾苗都被淹死。幼学大力推行治理灾荒的措施,救活饥民三十四万多人。御史将举荐他,征集他的治理措施,推官阎世科将幼学的治理措施列举出三十六条上交御史,御史上奏给皇帝。下诏加封为按察副使,仍然负责本郡事务。
幼学年已七十,他的母亲还健在,于是以回家养母为由辞官归乡。母亲去世后也不再出仕。天启三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改任太常少卿,幼学都没有赴任。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四岁。中牟、湖州都为他立祠祭祀。
30. 同“返”,“返回” 往,去 取得威信 倚仗 31.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32.马虽然不错,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33.C 3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中道而反”的意思是“半路上就返回来”,“反”同“返”,“返回”;
(2)“我欲之楚”的意思是“我想到楚国去”,“之”的意思是“往,去”;
(3)“举欲信于天下”的意思是“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信”的意思是“取得威信”;
(4)“恃王国之大”的意思是“倚仗魏国的强大”,“恃”的意思是“倚仗”。
3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啊。可以根据句意停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虽(虽然)”“非(不是)”“之(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成语的积累。
A.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B.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C. 南辕北辙:意思是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D. 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从“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等句子可知,季梁讲的故事可以用“南辕北辙”来概括,故选C。
34.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最近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倚仗魏国的强大,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啊。”
35.B 36.(1)这四个儿子太不孝顺了,为什么不分开居住来远离他们呢?
(2)我们兄弟没有认识到继母的养育恩情,我们的心就像禽兽一样。 37.(1)对继子的衣食供给比对亲生儿子优厚;(2)精心照料生病的继子;(3)临终前教导儿子不要厚葬自己。
【解析】35.B. 或谓母曰句意是有人对母说,“或”是有人的意思;
故选B。
3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注意句式特点等。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题中重点的词有:“之”,代词,指他们;“甚”,表程度,翻译时应该前置;“以”,来;“禽兽”,名词作状语,像禽兽一样。
3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选文是一篇叙事类文章,概括时按照“谁在做什么”的格式作答即可。从文中“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可概括为:程文矩妻对继子的供给比对亲生儿子优厚;从“及前妻长子兴遇疾甚重,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密”可概括为:程文矩妻精心照料生病的继子;从她临终的话可概括为:程文矩妻临终前教导儿子不要厚葬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汉中程文矩的妻子,是汉中李法的姐姐,字穆姜。有二个儿子,而前妻有四个儿子。文矩做安众令,死在官位。四个儿子认为母亲是后母,怨恨嫌弃后母的心思越来越重,可是穆姜慈爱温和,抚养更加尽心,衣食资财供给都比亲生儿子加倍。有人对母说:“四个孩子不孝得很,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一些?”答道:“我正用义来引导,让他们自己变好哩。”后来前妻的大儿子程兴生病很厉害,后母内心不安,亲自调理药和膳食,恩情极厚。程兴病了许久才好,于是把三个弟弟叫来说道:“继母慈祥仁爱,出自本能天授。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虽然母爱更厚,我们的过恶也很深了。”于是将三个弟弟送进南郑牢狱,说明母亲的恩德,也诉述自己的过失,请求处以刑罚。县官报告郡守,郡守表彰其母,免去他家的差役,遣散四个儿子回家,准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以后训导更加明白,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穆姜年纪到了八十多岁死去。临终交代几个儿子道:“我的弟弟伯度,智慧通达的人。他所说的薄葬,其意义很深。又有前朝一些临死前的遗令,都是圣贤的法令,叫你们遵守,不要与流俗相同,增加我的负担。”几个儿子都照办。
38. 杨氏; 大穴; 薪米鱼肉 39.C 40. 穴中人; 杨氏 41.①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②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 42.D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判断词义的能力。根据题意和句意可知“此”在这里都作代词用,结合上下文判断意思和指代的具体内容。
39.本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的判断能力。A项分别是“飘落”和“部落”的意思;B项分别是“实现”和“果真”的意思;D项分别是“地方”和“居住”的意思;C项都是“类”的意思。
40.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出文言句子省略成分的能力。认真阅读文章,逐字逐句分析理解,深入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4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应为杨氏同意留在洞中,从文中所述“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可知杨氏是愿意留在洞中的,傍晚出去也许是告别家人或拿一些生产生活必需品。
【点睛】附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很大的山洞。(这里)牲畜都是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的人)说:“这个人想要(在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巢(xǐ,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杨氏)要是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上了。”到了傍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