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陈冠铭;李家芬;向雄鹰;刘扬;李宏杨
【摘 要】葡萄的保健作用备受称赞,其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世界葡萄的生产与贸易情况及各葡萄主产国的产业发展现状,从中汲取经验,就中国葡萄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中国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名称】《热带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8(038)006
【总页数】7页(P96-101,105)
【关键词】葡萄;生产;贸易
【作 者】田野;陈冠铭;李家芬;向雄鹰;刘扬;李宏杨
【作者单位】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海源实业有限公司 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海源实业有限公司 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海南三亚 572000;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海南三亚 572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746.2
葡萄(Vitis vinifera L.)作为世界上著名的水果,既可鲜食,亦可用于酿酒、酿醋、制酱、制汁和制干,加之其含有大量诸如聚合苯酚、白藜芦醇等有利于防癌、防心血管病、抗衰成分,在世界果品贸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分析了世界葡萄的种植面积、年产量以及进出口贸易,并对近几年来葡萄主产国中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家的生产与贸易情况进行概述,从中汲取符合中国葡萄产业发展的经验,对中国葡萄产业的发展做出可行性建议。
1 主产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据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统计,2014年世界葡萄种植面积712.45万 hm2, 年产量 7 449.99万 t, 且 2009~2014年世界葡萄种植面积与年产量均较为稳定,但中国和印度种植面积剧增(图1)。此外,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Vine and Wine,OIV)最新统计,2015年,包括尚未在生产中的葡萄园,全球葡萄园的总面积为750万 hm2, 比 2014年减少了 2.8万hm2。2015年世界葡萄总产量约为7 600万t,相比2000年提高了17%。
葡萄在果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据FAO统计,2013年日本、泰国、南非、巴西、中国的葡萄进口量是2008年的2.4、2.1、2.0、1.6和1.2倍;出口量相较于2008年有较大幅度增加的是中国、澳大利亚、伊朗和泰国。进口值涨幅较大的是巴西、日本、南非、中国;出口值涨幅较大的是中国、伊朗、印度、澳大利亚(图2~3)。OIV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2015年期间,葡萄酒消费市场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域上的转移,非葡萄酒生产国开始成为葡萄酒消费大国。美国以31亿L的葡萄酒消费量位居世界葡萄酒消费第一大国,随后为消费量始终稳定的意大利(年消费量20.5亿L)和西班牙(年消费量10亿L)。2015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为16亿L,相比2014年增加0.5亿L。国际化促进了葡萄酒贸易的增长,在2000年,进口葡萄酒占葡萄酒总消费量的27%,而在今天,该比例将超过43%。
图1 葡萄主产国的年产量和种植面积
图2 葡萄主产国的进出口量
图3 葡萄主产国进出口值
1.1 美国
据OIV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美国葡萄种植面积42.5万hm2、总产量805万t。美国鲜食葡萄(98万t)、葡萄干(34万t)、葡萄酒(22.3亿L)及葡萄汁(55万t)贸易依旧繁荣。其中,葡萄酒消费热潮从19世纪末持续至今,2016年美国以31亿L的消费量依然位居葡萄酒消费量第一大国。其次,美国还是葡萄贸易大国,2013年进口葡萄49.53万t,比 2008年(52.7万t)减少 6.02%;出口葡萄47.43万 t,比 2008年(42.44万t)增长了 11.76%(图2),主要销往墨西哥、中国、东南亚等国家。美国鲜食葡萄主产区是加州[1],主要为纳帕谷和索诺玛县;无核品种是其主要种植品种。此外,美国实现了葡萄品种不同成熟期、不同颜色的系列化,并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和应用。此外,美国葡萄产业中鲜食葡萄更是以有机栽培、不同土质条件栽培、不同架形整枝方式、酒庄紧密结合葡萄酒文化大做观光文章为卖点使葡萄及葡萄酒直销力度大大增强[2]。
1.2 意大利
意大利是鲜食葡萄及葡萄酒出口大国[3]。据OIV数据统计,意大利以48.8亿L的葡萄酒产量,继续占据全球最大葡萄酒生产国的冠军宝座,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19%,相较于2012年提高了11.58%。对2012~2016年间全球葡萄酒贸易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意大利的贸易量及贸易值均仅次于西班牙,占全球贸易量的19.79%,英国、奥地利、荷兰、瑞典、卢森堡、比利时、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往国;而对于意大利鲜食葡萄,其种植区集中在7个地区,即卡拉布利亚、撒丁岛、巴西利卡塔、拉齐奥、阿布佐、西西里和波哥利亚,据意大利国家统计院(Itali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tistics,ISTAT)统计,2012年这7个地区的产量便占了意大利鲜食葡萄总产量的98.2%。主要鲜食葡萄品种为意大利品种(41%)、维多利亚(15%)和红地球(10%)。意大利鲜食葡萄采收期较长,足有220 d左右(5月中旬到次年1月中旬)。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 “农户+公司”合资模式。公司提供包装线、冷库和销售渠道,农户提供品种、质量符合公司要求的葡萄。通过这样一个合作公司,农户不仅在栽培葡萄上取得收益,而且也可除去包装及销售方面的花费,获得丰厚的额外收益。
1.3 南非
南非是少有的集葡萄酒、鲜食葡萄和葡萄干生产于一身的国家之一。OIV与南非葡萄酒协会(Wines of South Africa,WOSA)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南非葡萄种植总面积为13.2万hm2,其中酿酒葡萄占75.76%,鲜食葡萄占13.%,葡萄干占9.85%~11.36%,它们相应的产量为137万、28万、5.3万t。由此可见,南非葡萄产业中以葡萄酒产业占绝对优势。目前南非主要的酿酒葡萄是白诗南(18%)、 科伦巴(12%)、 长相思(10%)、 赤霞珠(12%)、西拉(10%),主要鲜食葡萄为克瑞森无核,而制干品种以汤普森无核种为主。其中鲜食葡萄采摘期一般为10月到次年的5月,按照北开普省→橘河区域→海克斯河谷流域顺序进行采摘。
对于南非进出口贸易,USDA统计显示,2015年南非散装葡萄酒的出口量相较于2014年增加了0.28亿L,占出口总量的份额也增长了3%,主要出口国为欧盟国家(英国23%、德国16%、俄罗斯6%、荷兰6%,纳米比亚、法国、瑞典和美国均为5%); 而葡萄酒进口贸易这方面,进口量逐年减少,2014年比2013年下降了5%,且2014年葡萄酒的出口量远远大于同期的进口量,这说明南非的葡萄酒贸易发展形势良好。此外,据USDA统计,2016年度南非鲜食葡萄产量的90%用于出口,其中75%出口到欧盟,14%出口到亚洲,6%出口到中东和4%出口到非洲。同期,为填补季节性市场需求,南非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葡萄,主要进口国为埃及、西班牙和纳米比亚,还有极少部分来自以色列。综上可见,南非的进出口贸易国主要是欧盟国家,这主要是因为运输路程短、与欧盟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葡萄酒的进口关税是0)、欧盟无核品种的需求量较大。南非鲜食及制干品种的栽培面积在逐年增大,品种也据国内外市场不断调整更新。
1.4 西班牙
2014年西班牙的葡萄园种植面积93.11万hm2,比2009年减少了11.83万hm2,年产量却增加了68.73万t,这主要是因为其种植技术得到了提高(图1)。2013年葡萄进口量相较于2008年降低了19.60%,出口量却增加了2.6%,进口值下降了11.29%,出口值提高了19.22%,这说明西班牙的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形势乐观。西班牙最重要的栽培品种为丹魄葡萄(种植面积>20%),其他品种还有博巴尔、歌海娜、慕合怀特等。
1.5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葡萄产业以酿酒业为主,适量发展鲜食及制干业。澳大利亚的葡萄主要种植区分布于西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和亚南澳大利亚各州。种植较广的品种是Magic Seedless、红地球、Midnight Beauty Seedless、克瑞森无核、无核白及黎明无核[4]。澳大利亚葡萄种植业日益强大有其自身的原因:(1)农场主是土地所有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场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当年的气候条件确定种植条件,其次,风险自负便可使农场主对销售市场及新技术更加关注;(2)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国际化程度高,也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3)拥有发达的行业协会和幕后支持的,职能清晰,定位准确[5]。2014年其葡萄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别为13.79万hm2、155.74万t。虽然相较于2009年的面积及产量分别下降了3.25万hm2、29.87万t,但其进出口值每年都呈上升的趋势,且出口值是进口值的3倍,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可小觑(图3)。
1.6 法国
为了提高葡萄酒品质,推升酒价,欧洲葡萄园面积人为缩减,2014年,法国葡萄园种植面积75.79万hm2,比2009年减少了3.82万hm2,总产量为617.26万t,比2009年增加了7.11万t。由此可见,法国葡萄园面积虽减少了,却丝毫没有威胁其葡萄生产大国的地位。
法国葡萄与葡萄酒主要销往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等。据OIV统计,2016年法国葡萄酒产量仅次于意大利,为41.9亿L。该地区主要种植的赤霞珠、美乐、霞多丽等品种是他们的原产品种,这些品种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引种,遍布世界各产区,这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3]。
2 中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在世界葡萄产业的重要性日渐显现。2015年,中国葡萄产量为1 262.8万t,是第二产量国美国的1.77倍,种植面积为77.01万hm2,占全球种植面积的10.8%,而2000年只有4%(图1)。中国葡萄产量逐年增加,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主产国,在全球总产量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未有低迷期。这主要归功于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设施栽培(如促成栽培、延迟栽培、避雨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以及一年两熟及多熟栽培模式的应用(表1)。2008~2013年中国葡萄进出口量的涨幅分别为122.%、97.34%,进出口值亦分别增加了195.93%、328.43%(图2~3),表明中国国际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分析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差额发现,中国葡萄国际贸易形势并不乐观,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且南方所产的葡萄均为鲜食葡萄,只能作为时令水果当季消费,主要为国内消费,导致贸易存在较大的逆差。2008年的进口量为16.82万t,出口量为11.74万t,相差5.08万t,至2013年,进口量是出口量的1.62倍,进口值高达96.97千万美元,是出口值54.96千万美元的1.76倍(图2~3)。由此可见,中国的出口贸易仍需进一步加大,以减小与进口贸易之间的逆差。
此外,就中国葡萄栽培地区来看,除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32个省份均有葡萄种植[6],可划分为西南区(云南、贵州、四川等)、东北及西北高原低温冷凉区、长三角区(江苏、浙江等)、黄河中下游区(河南等)、 环渤海湾区(河北、山东、辽宁等)、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山西、陕甘宁、内蒙等),西北干旱区(等)等7个较为集中的种植区[7];海南、、两广、福建等南方地区葡萄产业的发展也较快,尤其是利用设施栽培实现一年两熟。就栽培品种来说,中国葡萄品牌选育的科学水平较弱,主栽品种基本为国外种,欧美杂种以巨峰系为主,欧亚种以玫瑰香、红地球、无核白鸡心等为主[8](表1)。综上所述,中国葡萄产业的品种选育及进出口贸易还需进一步的拓展、调整和优化。
3 对中国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重视有机栽培
中国进出口贸易存在着较大的逆差,究其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在葡萄种植过程中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而现全球提倡的是绿色环保、有机农业,大量施用化肥及农药的鲜食葡萄日渐受到公众排斥。反观拥有全球22%有机葡萄园的意大利,其出口量是进口量的27倍,意大利有机农业协会和意大利有机农业和生物动力研究基金会严格规定了有机葡萄种植标准: “根据有机葡萄种植的传统,有机葡萄园是禁止使用杀虫剂,目前意大利每公顷(15亩)有机葡萄园的葡萄产量在111公担(百公L)以内。”因此,中国的葡萄生产应大力发展有机栽培,提高果品的公众认可度。
表1 中国主要葡萄产区的栽培模式地区 品种 栽培模式 采摘期 参考文献广西 花芽分化较易的品种如巨峰、夏黑、温克、意大利、美人指等6月中旬至7月上旬收第一茬果(夏果);12月中下旬收获第二茬果(冬果) [9-12]北部:夏果、秋冬果一年两收(两代同堂)中、南部:夏果、冬果一年两收模式7月至8月上中旬收夏果;10月至11月收冬果云南鲜食葡萄:红地球、夏黑和巨峰,其次为无核白鸡心、红光无核、维多利亚、阳光玫瑰、摩尔多瓦、希姆劳特、红富士等海拔1 400 m以下的干热河谷区,气温高、日照充足,二次结果促早栽培技术6~8月修剪后结的二次果可在10月至翌年1月上市;促早栽培的11月上旬至翌年1月上旬修剪和破眠,4~6月成熟;[13]海拔800 m以下的热区冬季无霜,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16℃,反季节栽培9~10月修剪和破眠,2~4月成熟一般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前后成熟 巨峰等 一年两收 夏果:6~8月,冬果:11月~翌年1月 [14]海拔位于1 850~2 700、特别晚熟的温凉地区利用塑料薄膜等防寒设施 早春葡萄福建巨峰、美人指、红地球等;主栽品种为巨峰,面积占全省栽培面积的90%以上一年一收 成熟期在6~7月间[15-17]一年两收秋果9~10月间成熟,春果10~11月修剪,果实于3月间成熟福建 巨峰、夏黑、刺葡萄等葡萄早、中、晚的比例大约为 1.1∶6.4∶2.5, 这比例中熟过大,早熟、晚熟偏少生产季节较为集中,即3月萌芽,4~5月开花结果,8月上中旬为集中的采摘期[18]山西辽宁鲜食品种:蛇龙珠、无核白、红提、巨峰、无核紫、木纳格等;酿酒品种:白诗南、白玉霓、黑比诺、蛇龙珠、赤霞珠等鲜食品种:巨峰、无核白、红地球、早黑宝;酿酒品种:赤霞珠、意斯林、霞多丽巨峰、黑亚、红地球、无核白鸡心、玫瑰香、康泰、奥山红宝石、相悦等设施栽培葡萄一年两熟 成熟期不太一致 [19-22]设施促成栽培、设施延后栽培、设施避雨栽培、一年两熟 ——[23-24]—— —[25-28]
3.2 重视设施栽培
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北方干旱少雨,南方雨水成涝,设施栽培可有效的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如采用避雨栽培、促成栽培、延迟栽培、反季节栽培等技术[29-31]。通过这些栽培技术,可使中国部分地区实现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多熟,这样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又可以保证产量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3.3 优化品种结构,培育新品种
从葡萄栽培品种的构成分析来看,中国葡萄品种存在以下问题:(1)栽培品种单一,主要以红地球和巨峰葡萄为主;(2)早、中、晚熟期品种搭配不合理,早熟品种比例过低,中、晚熟品种比例过高;(3)鲜食和酿酒葡萄比例不协调,鲜食葡萄要远远大于酿酒葡萄;(4)自主品种较少,主要栽培品种基本上都是国外品种,随着品种商业化趋势的增加,中国品种更新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障碍,阻碍了中国葡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迫切需要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新品种来促进中国葡萄产业的发展。
3.4 提高产业化水平
冷链流通包括运输、贮藏和销售。目前中国鲜食葡萄的冷链流通虽然占总流通量的70%,但事实上70%为简易冷藏,即预冷后,用棉被或草苫覆盖保冷、流通,这样的冷藏若是销售不及时,极易造成果品的腐烂,每年中国就约有15%~20%的葡萄腐烂变质[32]。目前,除了鲜食葡萄之外,有部分葡萄是用于酿酒、酿醋、制干、制汁、制酱,但中国目前这些工艺技术较其他国家还是比较落后的,其中特别是葡萄酒工艺,由于中国葡萄质量较差,所制的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不占优势,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各地的葡萄加工企业少,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手段落后,每年加工葡萄仅占总产量的极少部分,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环节上,无法实现增值和营销产业化,应加大葡萄质量、保鲜、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力度,加大的支持,积极培养龙头企业,这对中国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跃进,万怡震.美国加州的葡萄生产与科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134-140.
[2]田淑芬,亓桂梅.美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概况及发展动态[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6(2):42-47.
[3]亓桂梅,李梓琳,梅军霞.世界葡萄酒三大生产国的产业概况及对比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6(1):47-51.
[4]郭景南,杨朝选,刘崇怀,等.澳大利亚葡萄鲜食品种与生产简介[J].中国果树,2011(2):74-75.
[5]姚 剑,李云飞,陈雪娇.澳大利亚鲜食葡萄产业现状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5(4):143-147.
[6]刘凤之.中国葡萄栽培现状与发展趋势[J].落叶果树,2017(1):1-4.
[7]刘崇怀.低温雨雪天气对葡萄生产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J].果农之友,2008(4):20-21.
[8]郭蕾萍.不同生育期的施肥量对 ‘藤稔’葡萄树体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9]孙 欣,李洪艳,李晓鹏,等.广西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模式及栽培技术[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5(3):45-47.
[10]白先进,李杨瑞,谢太理,等.广西一年两熟葡萄栽培的气候基础[J].广西农学报,2008,23(1):1-4.
[11]白先进,王举兵,陈爱军.广西葡萄产业发展的思考[J].广西农学报,2010,25(1):29-32.
[12]黄江流,韦 令,覃祖猛,等.广西中部巨峰葡萄栽培气候适宜度及其一年两收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7):774-778.
[13]张 武,张永辉,陆晓英,等.云南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5(4):25-28.
[14]梁 侠,陆小平,黎 志,等.葡萄生产经验对南方葡萄发展的启示[J].中国热带农业,2014(2):94-96.
[15]雷 龑,蔡盛华,詹小敏,等.福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9(11):73-75.
[16]刘鑫铭,雷 龑,陈 婷,等.福建红地球葡萄区试观察[J].东南园艺,2013(3):30-33.
[17]郑铭西,丁绍海.福建闽东南巨峰葡萄一年双季结果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14(z1):198-201.
[18]汤伏祥.福安市葡萄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19]蒲胜海,张计峰,丁 峰,等.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动态[J].北方园艺,2013(13):200-203.
[20]廖 康.葡萄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J].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54-56.
[21]韩国明,卡迪尔亚·阿布力克木.吐鲁番葡萄设施栽培 “+合作社”模式分析[J].中国果树,2011(1):70-71.
[22]孙 锋,肯吉古丽,苏来曼,等.吐鲁番设施棚架葡萄栽培技术规程[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2(5):39-41.
[23]赵旗峰,马小河,董志刚,等.山西省葡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J].山西果树,2010(6):35-36.
[24]史良锁.山西省葡萄产业发展现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5):54-55.
[25]郭修武.辽宁葡萄产业现状分析[J].新农业,2010(5):6-8.
[26]宣景宏,孙喜臣,李 军,等.辽宁省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果业信息,2005,22(11):1-3.
[27]马 丽,赵文东,孙凌俊,等.辽宁省鲜食葡萄栽培现状[J].北方果树,2017(4):45-46.
[28]赵文东.辽宁省葡萄产业发展建议[J].北方果树,2012(1):50-53.
[29]罗春香,马光跃,朱 玫,等.我国葡萄设施栽培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西农业科学,2001,29(4):53-57.
[30]唐志鹏.南方葡萄设施栽培研究进展[J].南方园艺,2004, 15(4): 52-54.
[31]宋润刚.我国东北葡萄设施栽培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2(5):19-22.
[32]王海波,王宝亮,王孝娣,等.我国葡萄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果树,2010(6):6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