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0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 江苏卷)
•电热管厂 不锈钢金属软管接头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案】
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2010高考】诗歌鉴赏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11年江苏卷诗歌赏析《春日忆李白》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案:
(1)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想见、切磋诗艺作结。
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规律与应试对策
一
命题规律
1. 诗歌的来源:江苏卷自主命题以来,除2006年外均选自唐诗宋词。
2. 作者与作品: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或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3. 主旨:以抒发个人情怀与抱负为主。05、07、10年写送别或怀人,08、09年为登高。古典诗歌中最能表现个人情怀的也就是这两类诗。江苏卷凸显个人情怀,人文关怀,即使选重大题材也是从个人感受(比如登高)的角度选取。相信今后这两类题材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4. 定位:江苏卷诗歌鉴赏的考查定位较低,符合广大考生的实际,即重视辨识与理解,弱化鉴赏与评析,适度关注分析。主要表现在试题突出形象的筛选、主题的理解、意境的再造、修辞手法的辨识与关键词的分析,对表现技巧的分析与鉴赏考查较少。
5. 考点分布:
A 形象辨识与理解(包括描述、辨识、概括):这里的形象既包括景物,也包括人物。04年第一题要筛选出与边塞诗有关的边塞地名与戍边战士的活动,08年第一题概括颔联与颈联的内容,09年概括与“风尘恶”有关的景象。形象辨识与理解是基础,是引领读者或考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台阶,是鉴赏任何诗歌都应当重点把握的基石。
B主旨的理解(包括思想情感与意境分析):意境分析是先分析画面,后揭示意境的氛围或特点,最后点明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属于AB两点的综合,鉴于其立足点仍是思想情感,我把它也放在主旨理解中。04 年第二题的“怨”的分析,05年第二题分析颈联所渲染的氛围特点,分析表达的心情;07年第一题分析两句景物描写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二题写出了“哪两层新意”,08年第一题第二问要求分析颔联、颈联蕴含的感慨,第二题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情感,09年第三题要求回答思想感情有何变化,10年第二题分析惜别深情。其实还是形象分析,即人物动作与景物描写蕴含感情的分析,第三题对“代为之思”所蕴含的感情的分析。可见,主旨的理解与分析始终是江苏卷每年必考的重点,且走向综合分析与概括,并注重形象分析与手法分析相结合,但其归宿点都是主旨。
C关键词理解:05年第一题对“微风”贯穿全诗的分析,09年第一题对起领起作用语句的寻找。关键词的考查其实是对全诗思路的分析,也属于理解层面,与鉴赏评析有一定的差距。10年第二题分析惜别深情其实与对构思的分析也有关。
D表现手法的辨识与理解:07年第一题第二问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08年第二题第一问问一句诗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09年第一题第二问问一句诗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要求较低,侧重修辞手法,且有两年基本没有涉及,涉及的年份也多仅要求辨识,较少分析,几乎没有鉴赏,所占比分也就一两分。但10年对别人评价的分析的理解有一定的鉴赏的味道,但它的指向非常清晰,且考生要做的仅是对别人鉴赏的理解,不需要作个性分析。
可见,考试检测的实情决定了诗歌赏析题其实更多的仅是诗歌理解题,没有过多过高的要求,没有太多品评高低,不需要作个性化的拓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也以辨识为起点,对表现效果的分析作弱化处理。我以为,江苏卷的诗歌鉴赏定位较低,符合考生实际,体现了人文关怀。江苏卷不会与全国卷或其他省份接轨,考查两首诗歌比较鉴赏的可能性也较小,考生要做的是抓好诗歌形象与主旨的筛选辨识与理解。
二
答题套路:
市面上早出现了不少答题套路,但与江苏卷的定位较低,偏重理解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距离。我重点梳理了江苏卷对形象辨识与理解、主旨的理解、关键词的理解与表现手法的辨识与理解四个方面。
A形象辨识与理解(包括描述、辨识、概括)
提问:请概括某句诗的内容,或概括出与诗中某种情感有关的现象。
分析:概括内容需要逐层理解,概括某种现象也需要对诗句作逐层解读。最关键的是逐层解读。
答题套路:某一句(某个词)写的是什么,某一句(词)写的是什么。(逐层分析)
诗人往往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来表现生活,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逐句或者逐词分析,另一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
B主旨的理解(包括思想情感与意境分析)
提问:某一联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感情),或某两句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或诗人的什么感情体现在哪些么方面。
分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要从具体形象入手,具体画面入手,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意蕴,抓住意象的特点,扣住诗人对意象的修饰词作分析;感情的变化要着眼于全诗,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对思想感情的分析特别要注重多角度分析,善于二级思考,即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由人及己,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物质到精神,由物理到心理,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
答题套路:某一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某一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一怨(悲、喜、叹、忧)什么,二怨(悲、喜、叹、忧)什么,三怨(悲、喜、叹、忧)什么。对感情的变化则要点出前面表达的怎样的感情,后面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有何变化。
意境分析:描述画面+揭示意境特点(两个双音节词)+表达的情感。
逐词逐句解剖,多角度思考,结合意象是解答主旨题的关键所在。
C 关键词理解:
提问:某一句是全诗的关键,试做分析;全诗的关键是什么。
答题套路:某一句是写什么,(点明与某词有何关系),某一句是写什么,(点明与某词有何关系)。(每一句都要分析)这样就使全诗的思路怎样,意境怎样,表达的感情怎样得以体现。(涉及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提醒:如果要寻找关键词,主要是分析诗的构思,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找出在结构上或思路上起勾连作用的词语或诗句。
如果是分析全诗的关键,要答出每一句与该词(句)的关系。这里的关系主要是情感或思想的关联。有时需要回答这样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D表现手法的辨识与理解:
提问:某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哪种表现手法。写出别人的鉴赏评价,请你作分析。
答题套路:点出某种手法。如果是对别人的鉴赏评价作分析,需要逐词理解别人的鉴赏评价,在自己的分析中要以具体的诗句或诗中具体的构思或表现技巧来逐点体现别人的鉴赏观点。(可以参考2010年辽宁卷第二题: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原诗:雨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提醒:江苏卷对此的考查较浅,多数是要求辨识,但10年考查了对别人鉴赏的理解,需要我们注意。一方面要重点理解别人鉴赏的关键点,另一方面要以别人的鉴赏点为立足点,重新逐句逐层理解原诗。我们要重点把握江苏卷考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表现手法。如修辞的比喻、比拟、排比、借代。(也要注意易考的修辞,如反问、夸张、设问、用典、反复、互文)如表现技巧方面的借景抒情,对比,虚实结合。(也要注意易考的技巧,如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象征、渲染、烘托、衬托,景物描写方面的抓住特征,变换观察点,从不同的角度如动静、形色、远近、上下,白描等方面加以分析)
三
应试策略:以理解并逐层把握诗歌形象与思想感情为重点,着重把握逐层理解这一要义;对表现技巧的掌握注重辨识,重点关注少数几种易考的。
(一)了解并掌握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参见核按钮与一本通)
如全面解读,把握题目、注释、作者;知人论世;重点把握最后一句;把握主要意象的含义;扣住诗中修饰性的词语;抓住诗中比较独特的说法,即那些明显悖情悖理的说法;设身处地,还原作者;从诗歌的题材如登高、咏古、边塞等等的特点入手。大家应当不断总结出符合自己的理解方法。
(二)识记常见的意象。古典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类型化,即用能够被大家熟知的已经融入国人血液中的一些意象来表达感情。如月亮、夕阳等等。具体参加最近备课组发的常见意象讲义。
(三)识记诗歌鉴赏常用的一些专用术语。(如语言的清新、自然,口语入手,通俗易懂)
(四)不断总结答题套路,识记一些常见题型常用的术语或套语。
这里简要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与表现技巧的答题套语。主要来源于对各类考题的提炼。因为江苏卷的重点不在于此,所以仅作粗疏整理,权作参考。
基本思路:通过对什么什么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从什么什么方面突出了什么特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形象方面有何作用,情感方面有何作用)
1. 比喻 以什么喻什么,生动形象地(或传神地)写出了什么的形(色、态、状),或使什么栩栩如生,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 象征:诗中的什么象征了什么,诗人以什么自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3. 比拟:以什么拟什么,形象地写出了什么的什么情态,(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 夸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什么的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5. 借代:以什么代什么,突出了什么的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6.对偶:什么对什么,什么对什么,分别从哪些方面(形、色,视听,动静等等)写出了什么样的特点;意境优美,形式工整,音韵和谐。
7.双关:明写什么,暗写什么,极富情趣,含蓄隽永,巧妙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8.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写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使诗歌富有波澜,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反问:以反问语气,增强了感情色彩,突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0.渲染:用渲染手法,抓住什么特征,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1.烘托:某一句写出了什么,表明什么样的特点,从侧面写出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借景抒情:通过对什么什么等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借景抒情使表达的情感含蓄蕴藉,深切动人。
13.虚实相生:什么为虚,什么为实,虚景如何,实景如何,虚实相生,(或以虚衬实)使意境更为深远,表达的情感更为深厚含蓄。
14.动静结合:什么为动,什么为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烘托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5.白描:用白描手法,抓住了什么样的特征,描形摩态,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或创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6.对比:把什么和什么对比,明写什么,暗写什么,突出了什么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附录:
A.诗歌鉴赏常考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诗歌主要是描写与抒情。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借景抒情
借事抒怀
描写:
1对象:人(肖像、语言、动作或细节、神态、心理)
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抓住景物的特征,观察点的变化)(作用:交代时间、地点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创设氛围,暗示人物心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点题,留下想象空间。)
2. 角度:动静,远近,时空,明暗,虚实,视听嗅,形色,正侧,点面。
二,修辞手法:比喻,比兴,比拟,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互文,反问,设问,借代,双关。
三,表达技巧
比兴,渲染,对比,白描,借古讽今,想象,虚实,衬托,烘托,铺垫,悬念,从对面写来,用典,象征,欲扬先抑,留白,托物言志,乐景写哀情。
四,结构技巧
开头:点题,引出话题,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中间:承上启下,呼应,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内容,铺垫,伏笔。
结尾:首尾呼应,画龙点睛,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卒章显志。
五,语言特点
风格:诙谐,口语化,严谨,明丽,绚丽,明快,清新,朴素,含蓄,精炼,文白结合。
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
六,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明确诗歌类别,找出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把握意境意象,咀嚼关键字词,明辨表达技巧。
七,其他术语
1.形象方面: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雄奇,峻峭,雄伟,柔美,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凄冷,凄清,寂寥。
2.状物代称:
战争、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大雁,鲤鱼,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乌,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玉兔,素娥,嫦娥,婵娟,银阕,朱宫,银盘,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箭。
离别之物:柳,梅(梅花、残梅、折梅),草(芳草、青草),残月,烟波,长亭,短亭,关山,玉关。
羁旅之愁:寒蝉,西风,归雁,夕阳,残照,斜阳,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笛,管。
3.其他重要意象:落叶(悲秋),牡丹(富贵),荷花(表夏季,寓清雅高洁),兰草(高洁、友谊),秋风(萧条、冷落);春风、霞日等表春日的含喜庆、希望、美好之意,蛙声、小荷等表夏日的表青春、热烈、舒畅情怀,秋水、孤烟等表秋日的含凄清、悲苦、相思之意;冬雪、飞花等表冬日的含傲寒、狩猎、咏雪之意;元日含喜庆意,重阳一般表登高怀乡之情。
江苏省2009届高考模拟试卷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江苏省淮安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
三、古诗鉴赏(10分)
⒐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⑴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4分)
⑵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江苏省淮安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参
三、古诗鉴赏(10分)
⒐⑴(4分)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2分)(乐景的介绍为1分,作者的感受为1分)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⑵(6分)①惜春之情(1分)。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1分);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1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1分)。
③故国之思(1分)。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1分),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1分),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2分)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
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
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答:
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
答:
三、古诗鉴赏(10分)
⒐⑴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
⑵ 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3分,每点1分)
⑶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4分,每点2分)
江苏省南通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
三、古诗鉴赏(10分)
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④。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分)
⑵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江苏省南通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参及评分建议
三、古诗鉴赏(10分)
⒐⑴颔联写阔大悠远的自然景象,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2分)寄寓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祈望国运久远的感慨。(3分)
⑵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江苏省盐城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南宋]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作此词时,作者住在浙江湖州。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6分)
盐城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 试 题参
9.(1)①动静结合(1分)。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3分)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2分);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2分);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2分)
苏、锡、常、镇四市2009届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二)
三、古诗鉴赏(10分)
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⑴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⑵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6分)
2009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二)
语文试题参及评分标准
三、古诗鉴赏(10分)
⒐⑴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1分)、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1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1分)、勇敢(1分)的采莲姑娘。
⑵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2分,如写“动作描写”给1分)。
宿迁市2009届高三语文五月份仿真试题
三、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
⒐⑴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简析“炼字”这一技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⑴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答四组字词1分,分别点出作用3分,共计4分)
⑵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2分)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4分)
徐州市200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调研考试试题
一、古诗鉴赏(10分)
⒐阅读下面这首宁诗,然后回答问题。
祭常山回小猎①
苏 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谳②,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③,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释:①诗作于密州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②翠谳:苍翠的山峰,指常山。③西凉薄: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④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⑴此诗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尾联用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分)
▲
⑵诗人在颔联剪取两个猎射场面进行精细描写,请从炼字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
徐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参
三、(10分)
⒐⑴(6分)①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1分)映衬了诗人雄姿英发、豪气勃发的人物形象。(2分)②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亦不减谢艾,定能麾兵败敌,抒发了自己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报效的昂扬壮志与激越情怀。(3分)
⑵(4分)上句,尤妙“弄风”二字。骏马于一驰一骤、一腾一跃之间,扬起阵阵劲风,风因马起,马鼓风劲,一“弄”字,境界全出。(可给2分)
下句,掠地,足见其训练有素,又见其凶猛异常。苍鹰以“掠地飞”的震撼姿态追捕逃兔,场面宏大,动态十足。(可给2分)
此联遣词用字尤见功力,写得既警动有势,又形肖神似。(这种答案,只是从整体上泛泛而谈,最多给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