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围的同学不管是研究经济学、研究法学的,应该在这方面有一些知识了解的,一开始本能都是反对,因为给我们的一个信号有误导,认为汇源由此消失了,可口可乐吃掉了汇源。所以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当然我要保护这个品牌。
首先我们搞清楚一个概念,究竟这一次汇源卖掉的是什么?因为现在可能很多人并不是特别了解,可能很多人认为是把整个汇源卖掉了,从此以后中国没有汇源这个品牌了。其实应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在这次收购案当中,北京汇源集团是把它所持有的在上市的公司的股权出让给可口可乐了,当然同时出让的还有比如说法国达能和其他的股东所持有的,那是其他形式的出让权,北京汇源集团只出让的是自己所持有的40%左右的股份。整个品牌是没有影响的,只是说是下游的一个最下面的一点,把这一部分给卖出去了。
实际上我的观点是,这个收购案汇源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被壮大了,因为溢价出售了底下1/3的资产,实际上是增加了2倍以上的价值,12块增加了2倍的价值,对于它来说,企业是一个很好的经营方面的成功。但是由于这个信息,可能我们的民众受信息的误导比较明显,所以反对的呼声高涨。
而我们通过这事儿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相关的监管部门在这方面没有底气,底气不足起码,我对商务部出的这个公告不十分满意。
我认为,果汁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高度开发的行业,也不属于战略领域。垄断不是说你的市场份额有多高,而是说是不是可进入的,饮料行业是高度可进入性的,因此商务部的理由是非常牵强,不能成立的仅仅是一个20亿销售额的企业并购就适用反垄断法,缺乏公平精神。反垄断法应适用于垄断行业,针对垄断行业中的龙头央企,而不是针对民营企业。
虽然可以理解的是,假如以前你在可乐市场就是这样来形成垄断的,现在你要进入果汁市场,那么你的被怀疑性就大大增加。 但比如说包括碳酸饮料市场,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它不可能最后说两家占90%的份额,你两家就是寡头垄断,寡头垄断你还必须有寡头协议,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在全世界来说这两个都是互为竞争的对手,所以这种情况下即使在碳酸饮料领域你都很难说它已经构成垄断了,或者支配地位了。还有一个事实是什么?你比如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实际上早已经介入了果汁领域,已经有这个产品了,也有这个品牌了,假如它能利用在碳酸饮料里的支配地位的话,那它以前为什么不利用呢,打自己牌子?
还有一个,比如说我们觉得它可能会对市场竞争造成损害,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判断,是不是应该预先禁止?还有一个,对于它这个可能形成的垄断行为我们是不是没有措施,后边没有后续手段,不能制止,并且不能及时消除影响。但就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实际上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说即使是你并购了汇源,甚至你可能再去并购别的,我可以否决,还有一个,你并购以后实施一些垄断行为,我一样可以依据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来查处你,这样的话一般来说就可以不用事先禁止。一个是市场能自行调节解决问题的,可以不做预先许可,还有一个,假如说我有后续手段,可以通过监督管理这些方式来消除它的不利影响的,可以制止它的,也可以不做事先许可。
因为毕竟汇源是在最高股价的时候把汇源卖出去的,其实我们很多老百姓并不赞同这个事情,可能更多的是从民族感情角度上去考虑,但是很多业内人士就认为朱新礼做的这件事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
这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从汇源或者说从朱新礼自己的角度来说,应该说他一开始做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可能是最有利的,确实是在高点上转让了汇源果汁,对他来说可能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市场商业行为。但是包括否决这个案子,是不是个人从汇源角度来说,或者从朱新礼的角度来说可能会有所损失?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我们可以更宽泛谈一下,就是说这样一种情况对于我们国家的这种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的创业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假如说在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人人都有创业冲动?人们都希望去谋取财富,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也说鼓励咱们的国民尽可能的最大化的去创造财富,你创造了财富,实际上最主要是对社会作贡献,不是对自己。比如说朱新礼你的170亿拿到手,虽然我不认识这个朱老板,但我相信他至少有100亿会用到中国来,那这个实际上更大的是造福于社会。但是假如这个东西你要做的话,财富最大化的增值你就必须允许产权的自由流动。咱们设想一下,假如说我要是行业的前三位,不能自由转让,我以后的民营企业家可能做到第十位的时候就赶紧把这个企业抛出去,因为你不可能保证我这个企业代代相传,一直做下去。而否决的事件一出,汇源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一个买家了。你汇源还能卖给谁呢?因为你再卖给另外的饮料巨头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不会有别的饮料巨头收购你,卖给国内企业实际上很少有人接盘的,也没有这个能力来接汇源果汁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在这个事情可能引起更多人最大争论的一点,就是如果这是一个内资企业来互相并购,可能不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但是偏偏是可口可乐这样一个外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就牵扯到民族感情的问题。
这件事情我们刚才只说了对于汇源果汁这一方,我们再来反向想一下可口可乐那一方,如果说汇源没有收购成,对可口可乐会有什么样的一个影响。
我觉得从可口可乐角度来说,应该说对它的业务影响并不是太大,从去年可口可乐提出并购案以后,大家觉得要加快进入中国果汁市场的步伐,通过这个并购可以更强力的介入这一块,表现出这样一种战略意图来。但实际上从下半年大家都知道,金融危机以后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具体的从收购价格上来看变化非常大,股市大幅度下跌,这种情况下应该说从可口可乐这一方他会考虑我下一步的战略是不是要收一下,而不是快步走。所以目前这种情况应该说对它的影响并不是太大,因为它毕竟在华的主要业务还是在碳酸饮料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它的影响应该说不会太大。
可口可乐如果花24亿美元注资汇源的话,以及他自己拿出一半自己再重新办一家企业,效果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影响就非常大了。现在也有人在讨论,说幸亏这个案子没有并购,其实可口可乐公司正在偷着乐呢。因为确实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他即使再并购一个同类企业,或者再做这样一个事情,可能不需要24亿。
其实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是一个理性判断,因为理性判断才是最有利于整个,实际上从整个经济环境或者说整个市场经济发展来说才是最有利的,民族感情谁都有,包括咱们反过来想一下,就是当事人朱新礼他没有民族感情吗?或者再说对汇源果汁这个品牌感情最深的是谁?他是创始人,何况你说朱新礼的爱国热情比我们一般的网友能少吗?这个东西实际上我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品牌的流动或者转让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只有你允许品牌生,允许品牌死,允许品牌交易流动才可能真正创造出民族品牌,假如我们不创造这么一个开放的环境,一个产权流动或者包括品牌流动的环境,实际上是了品牌的创造。因为假如说我创造一个品牌,我最后连它的支配权都没有,或者说受到,本来卖20亿,最后只能卖10亿,这样的话是对国民创造品牌的动力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如今中国正在面临一个对外投资的局面,商务部也非常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但现在自己本身设置了一些,是“在国际开了一个坏头”。衷心期望朱新礼还有足够的勇气、斗志和企业家的精神可以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