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一、知识点梳理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有:
1.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2.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诗歌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玉阶怨
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分析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3.伏笔: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分析 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
4.照应:照应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可分为三类,即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
下面就每一种照应类型在具体诗歌中的运用作简单的分析。
(1)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情感。如: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分析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2)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如: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分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浓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暖独回”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
(3)伏笔照应: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5.卒章显志:
诗言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6.以景结情: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览物”结“关合之情”。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分析 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①,万里念将归②。
况属③高风④晚,山山黄叶飞。
【注】①滞:留滞。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③况属:何况是。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以景结情:言尽意不尽,回味无穷,想象空间,创造意境,烘托情感。
7.铺垫: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分析 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静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8.画龙点睛:画龙点睛指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如: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分析 诗的最后一联:如撞钟,磅礴而高亢,把诗人心系国家、胸怀民族、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推至最高潮,感召着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献身,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9.浑然天成:浑然天成指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分析 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
10.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影,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如: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分析 “二乔命运”这一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分析 借野草、燕子等几个小意象反映昔盛今衰的大主题。
二、结构思路题的常见提问方式
1.“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
2.“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
3.“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三、思考方向
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四、答题的常用术语
诗题:点明内容、主题
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
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
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五、答题的基本格式
1.确定结构思路;
2.结合诗句解说;
3.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提示 注意句子的位置(中间),句意与上下文的关系
解答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内容上)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构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上承“同在京城”,短暂的相聚;“散”字下启“送别”。更能突出词人的离愁别绪。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提示 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写景),与下文的关系
解答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提示 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议论),句意与下文的关系
解析 “今古河山无定据”指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诗歌以议论开篇,其作用在结构上是引领全文;在内容上是奠定了全词的格调,或揭示主旨。
解答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提示 注意句子的位置(结尾写景),句意与上文的关系
解析 “一往情深深几许”为以情相问,但是以景来作答,把自己抽象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形象的深秋之景来作答。意象的选用十分恰当,借“深山”“夕照”“秋雨”写出自己心中的怅惘之情。
解答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古意
王融①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②。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沭。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
【注】①王融(467~493):字元长,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②罗縠:一种丝织品。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具体分析。(6分)
提示 注意句子的位置(分别是开头与结尾,写景),从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考虑
解答 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
结尾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的思绪。
例5 (2011·全国,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
解答 此词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题基本模式归纳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作者内心的孤独感随时间的推移变越来越强烈。
→确定结构思路+结合诗句解说+表达效果
(概念) (关键词) (情感主旨)
例6 (2011·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解答 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或: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例7 (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西溪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答 示例一: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示例二: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例8 (2011·湖北)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解答 承上启下。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与濛濛细雨叠加,形成下句所云的“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最后一句描写雷电蓄势。
例9 (2012·全国新课标,8)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提示 注意句子的位置(开头写景),与下文的关系
解答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例10 (2012·辽宁,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解答 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六、技巧总结
1.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思维走向
在做题之前,要仔细阅读题干所要求回答的内容,思考命题者是就表达技巧的哪一方面出题,得分点应在哪一点上,从而明确自己的思维走向,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取相关的记忆知识,这样就不至于答非所问。
2.依据题干要求,规范答题内容
在考试答题中,有的是技巧与形象结合,有的是技巧与语言结合,有的是技巧与思想结合,有的需要概括回答,有的需要简要分析。在理解修辞格的内容及表达效果时,我们要做到“三到位”:①手法到位;②内容到位;③作用评价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