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学生作业要求标准
一、整体要求
1、各年级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作业,严惩照抄作业的现象。
2、学生的书写要做到认真、工整,字体端正、清楚。
3、作业本要保持清洁整齐,特别是作业本的封面不能乱涂乱画。
4、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书写作业用钢笔和圆珠笔,且一本本子内须用同一种笔书写,不得混用,字的大小约占线格的三分之二。作图用铅笔。
5、两步以上的式题用递等式计算,抄题时右边空出一个等号位置,等号要对齐;横式过长要移行时,运算符号要随数同时移下;乘除法竖式如遇空格不够,不能将整个竖式割断。
6、在刚开始学做竖式计算时,横线要用尺子来画,不能画得弯弯曲曲。
7、要注意保持作业本的整洁,不可在作业本上打草稿。
二、具体要求
1、在进行脱式计算时,算式不要顶格写,等号要顶格写并且上下对齐,不要出现同一行中有两个或以上的等号的现象;在解方程时,要先写“解”字,再求解,不要出现连等的现象。
2、用数学的单位名称,加括号,最后答语要书写完整。
3、有错题需订正:若在面批时有错,则只要将原题擦去后订正在原处即可;若在其它情况下需订正,在教师批语下一行写上“订正”,另起一行订正。
4、局部有错用两条横线或两条斜线划去;如果整体不要,用直尺画成长方形的框工整地写上“不要”两字。
5、每做完一题空出一行。
三、批改要求:
1、对每次作业,教师都要合理地打上“优秀、良好、及格”等分数,如特别好的,可在优秀的右上角打上“☆”,(连续几个优秀,如何奖励教师可自定);如学生作业实在太差,不要打不及格,可写一些鼓励性话语,如“加油”、“努力”等等。一、二年级可以使用★、△、×,给以评价。
2、批改日期
当天作业,当天批改。每次均写上批改日期。等级和批语、日期写在作业的右上角。
3、订正要求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当学生作业有错误时,应换行顶格写上“订正:”(高年级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己写),提醒并督促学生及时订正。再次批改时,如订正正确,要在正确的解法上打上“√”;若订正后仍旧错,则请学生在刚才订正的地方重新订正。
4、作业必须教师亲自批改,不能让学生代教师批改,不能聘请别人代批。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