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货币实施效果分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4:49:22
文档

货币实施效果分析

货币实施效果分析摘要: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统一的货币存有区域效应。采用面板分析的方法,对1996—年全国、开封县域存贷款数据及变化情况实行相关性和增长性分析后认为,统一的货币给不同区域带来不同的影响,经济不发达的县域货币效应弱于发达地区的货币效应;基层人民银行应实时分析货币在县域的实施效果,即时作出调整,达到货币经济运行的预期,促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关键词:货币;效果;县域效应;面板分析一、数据、货币工具和对比期间的选择(一)存、贷款月度数据
推荐度:
导读货币实施效果分析摘要: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统一的货币存有区域效应。采用面板分析的方法,对1996—年全国、开封县域存贷款数据及变化情况实行相关性和增长性分析后认为,统一的货币给不同区域带来不同的影响,经济不发达的县域货币效应弱于发达地区的货币效应;基层人民银行应实时分析货币在县域的实施效果,即时作出调整,达到货币经济运行的预期,促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关键词:货币;效果;县域效应;面板分析一、数据、货币工具和对比期间的选择(一)存、贷款月度数据
货币实施效果分析

 

    摘要: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统一的货币存有区域效应。采用面板分析的方法,对1996—年全国、开封县域存贷款数据及变化情况实行相关性和增长性分析后认为,统一的货币给不同区域带来不同的影响,经济不发达的县域货币效应弱于发达地区的货币效应;基层人民银行应实时分析货币在县域的实施效果,即时作出调整,达到货币经济运行的预期,促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货币;效果;县域效应;面板分析

 

    一、数据、货币工具和对比期间的选择

 

    (一)存、贷款月度数据的选择存、贷款是货币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贷款作为货币的中间变量,具有精确性、可控性和相关性。货币时,中国人民银行往往连续几个月调整、变动货币工具,操作比较频繁,于是采用月度数据,以便即时、敏感地反映货币的变动效果。本文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信息系统抽取了2006—年存款、贷款月度数据,实行面板数据分析[1]。

 

    (二)货币工具的选择货币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汇率和窗口指导等。近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并使用了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抵押补充贷款、中期借贷便利、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新型货币工具,货币操作框架逐步得到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传统的工具,实施力度大、影响广、效果强,本文选择这两种货币工具调整来分析货币效果。

 

    (三)对比分析期间的选择治理经济衰退或抑制经济过热时,中国人民银行会分别实施宽松或紧缩的货币。2006年—年,我国货币经历了5段宽松或紧缩时期,根据法定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调整日期,本文选择以12个月时间长度的5段为分析期间,如表1所示。以12个月时长为分析期间,理由是:(1)消除期间长短对计算相关系数的影响。数据组的相关性大小与样本数量成正比,即期数越多相关性越强,为此每段选择连续12个月的存、贷款数据为样本期间。(2)消除季节性影响。存、贷款受季节影响,月度变化有规律性,特别是县域数据随季节波动较大。

 

    二、存、贷款数据相关分析

 

    (一)存、贷款月度数据相关系数计算与分析从表2中可看出全国和开封县域存、贷款变动情况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在不同时期,两组数据相关系数大多在0.5~0.96之间,说明两组数据相关性较大;(2)两组数据相关系数货币宽松期大于紧缩期,这说明货币工具调整时,县域存、贷款受到影响的水准不同,特别是在紧缩期,县域贷款受到的影响差异更大;(3)在货币宽松期,两组数据相关系数在0.9左右,能够说货币工具连续调整,县域存贷款受到的效果与全国接近,实施统一的货币在县域能达到预期;(4)在不同时期,两组数据中储蓄存款相关系数都大于单位存款相关系数,且单位存款相关系数在0.4~0.8之间,均值约0.59,说明县域单位存款受到影响差异较大。

 

    (二)存、贷款月度数据变化相关系数计算与分析对全国和开封县域两组数据的月度环比值实行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看出全国和开封县域存、贷款变化情况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数据变化值相关系数低于数据绝对值相关系数,说明两组存、贷款月度数据变化水准存有差异,而且数据变化越大,相关性越小;(2)在货币不同时期,两组数据相关系数大多在0.1~0.5之间,说明全国和县域存、贷款数据月度变化相关性不高,同方向变动差别较大;(3)两组数据月度变化值的相关系数货币宽松期大于紧缩期,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宽松期调整时,开封县域存、贷款受到的影响更趋于全国变化水平;(4)在货币不同时期,两组数据中储蓄存款相关系数较大,贷款相关系数较小,说明开封县域储蓄存款变化与全国储蓄存款变化最接近,开封县域贷款受到冲击较大,贷款表现出更明显的区域效应。

 

    (三)存、贷款月度数据增长性分析数据相关性大小还不足以说明货币调整对开封县域存、贷款的影响水准,所以,引入存、贷款增长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数据增长变动情况,来说明开封县域存、贷款是否像全国情况一样受到货币的逆向调节或调节的大小,货币工具连续调整对开封县域金融数据影响效果如何。存、贷款增长情况如表4所示。从表4可看出,近10年来两组存、贷款年均增长数介于紧缩期和宽松期增长数之间,这说明货币对全国和县域是有效果的,但产生的效果不同:(1)不同的货币时期,两组数据各项目增长参差不等,说明开封县域受到的影响水准与全国不一致,货币效果在县域存有区域效应;(2)在不同的货币时期,两组存款数据相关系数较高,而增长互有高低,受到影响水准大小不一,总的来说增长比较接近,说明开封县域存款受到效果与全国比较一致;(3)在不同的时期,开封县域贷款增长远低于全国,在紧缩期,两组贷款相关系数小,而开封县域贷款增长远低于全国水平,说明当地信贷受到紧缩更严重。在宽松期,两组贷款相关系数大,而开封县域贷款增长低于全国水平,说明当地信贷在扩张时仍受到部分抑制;(4)无论是紧缩期还是宽松期,开封县域居民存款增长普遍高于全国水平,而当地单位存款增长普遍低于全国水平,说明县域居民储蓄意识较强,受影响较弱,而当地企业受到调整影响较大。(四)分析结论自2006年以来,无论货币在紧缩期或者宽松期,从开封县域存、贷款数据变化情况看,货币工具调整对开封县域影响水准不同,由此在开封县域产生不同于全国的货币效果,在县域存有“区域效应”。在货币时,开封县域存款产生“区域效应”较小,贷款产生“区域效应”较大,贷款受到抑制较强。

 

    三、货币“区域效应”成因分析

 

    (一)利率工具产生的效应弱(1)开封县域是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的经济结构,对利率调整的反应弹性小,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对利率波动不敏感,而县域中小微企业因为自身条件欠缺,不但直接融资水平差,而且对以银行业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依赖强,因而企业融资受贷款利率上下调整影响小;(2)开封县域广大农户投资渠道少,对利率敏感度小,无论存款利率高低,富裕资金绝绝大多数投向存款,这就反映出无论紧缩期或者宽松期县域存款增长大于全国水平,而县域居民存款增长更大;(3)基准利率弱化的另一原因是存、贷款利率浮动,县域资金仍是稀缺资源,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存款立行,吸存竞争大,存款利率按基准利率的最高浮动利率执行。如从2012年6月8日起,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基准利率的1.1倍,2014年11月22日起,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2倍,2015年3月1日起,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3倍。为了保持获利空间,银行业随之以基准贷款利率上浮放贷,甚至有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2倍以上,这样大大削弱了基准利率上调在县域的效果。

 

    (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应2006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比较频繁,达到了调节信贷规模、流动性的预期,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在县域也有例外,如2007年1—12月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迫于外资流入势头较猛、对冲过剩流动性。因为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外资少,受到外资产生的流动性影响很小,由此县域受到调整的冲击较大。从数据上看,存、贷款相关系数最小,开封县域存、贷款增长最小,受到紧缩影响过大,所以这个时期开封县域产生了很明显的“区域效应”。

 

    (三)其他货币工具的效应其他的货币工具在县域实施影响力小。首先,开封县域金融机构,特别是当地法人金融机构很少通过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再贴现和借贷便利操作等渠道融通资金。其次,开封县域金融机构因为存贷比小,近10年存贷比幅度在32%~55%,存贷比平均44%,资金比较富裕,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再贷款少,再贷款操作空间受限。再次,人民银行对县域金融运行实行窗口指导手段少、力度小,效果不佳。

 

    (四)开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资源配置低,削弱了货币效应一是开封县域国有企业纷纷停产或关闭,民营企业发展乏力,种养殖业规模小,农户生产传统,这样处于货币传导机制下游的县域微观主体对宏观金融信号不能作出灵敏反应。二是金融机构少,金融服务缺位,投融资渠道少,造成货币在县域传导受到梗滞,效果不明显。

 

    四、基层人民银行实施货币的意义及操作建议

 

    (一)提升基层人民银行货币操作水平,完善货币在县域的传导机制在确保央行货币相对与统一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研究货币在县域范围内的可操作性,制定适合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措施。当前增强基层人民银行实施货币的有效性,一要增强窗口指导,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准确贯彻执行货币,确保货币在县域得以顺利实施;二要增加基层人民银行手段,适当赋予基层人民银行灵活操作其他货币工具的自主权,增强货币在县域的实施效果。所以,基层人民银行通过度析本辖区金融监测数据和当地经济状况,积极配合宏观货币,实时采用可操作的货币工具,调整经济运行数据偏差,使得货币意图能够在县域得到体现,促动县域经济调整与全国“一盘棋”,消除宏观对经济不发达县域的负面影响。

 

    (二)货币与财政相互协调货币和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目标是一致的,即优化县域的资源配置,促动经济增长[2]。基层人民银行理应与财政部门互相沟通、增强合作,货币要从总量上保障县域经济的稳定发展,紧密配合财政的导向,为县域产业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对培育、支持的优势项目和特色产业,在财政支出支持的同时,要引导银行部门给予信贷支持,相对应适度扩大配套资金的信贷规模,甚至延长还款期限,积极提供倾斜的信贷,发挥银行资金的作用。

 

    (三)推广普惠金融,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县域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能消除金融抑制,促动县域金融资源的配置[3]。近年来,国家部门积极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督促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村金融服务持续创新和提升[4]。2016年12月开封市兰考县成立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创新和实施了一系列普惠金融措施,兰考县城乡金融服务覆盖率、满意度逐步提升,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自实施普惠金融改革以来,兰考县贷款情况变化如表5所示。从表5能够看出,在年稳健中性的货币背景下,兰考县与全国贷款相关性高,兰考县的贷款增长较大,贷款可得性显著提升,改变了以往无论是在紧缩期还是在宽松期县域贷款增长受到不同水准抑制的现象,畅通了县域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使得货币在县域的实施效果得到提升,极大地促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洋,丁延青.对吉林省货币执行的差别化分析[J].金融参考,2006(10):43-47.

 

    [2]周元元.宏观的微观创新[J].金融研究,2006(1):139-147.

 

    [3]高彦彬.基于聚类分析的河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约束与对策建议[J].征信,(10):83-86.

 

    [4]才大为,吴丰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有的问题与重构[J].征信,2018(4):-92.

 

    货币实施效果分析

文档

货币实施效果分析

货币实施效果分析摘要: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统一的货币存有区域效应。采用面板分析的方法,对1996—年全国、开封县域存贷款数据及变化情况实行相关性和增长性分析后认为,统一的货币给不同区域带来不同的影响,经济不发达的县域货币效应弱于发达地区的货币效应;基层人民银行应实时分析货币在县域的实施效果,即时作出调整,达到货币经济运行的预期,促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关键词:货币;效果;县域效应;面板分析一、数据、货币工具和对比期间的选择(一)存、贷款月度数据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