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精神病学考试--填空题 (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4:49:26
文档

精神病学考试--填空题 (1)

1.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3.21世纪是“脑”的世纪,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积极倡导和推进全球性的“脑10年”研究计划,其中包括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及老年医学。4.J.Olds应用颅内自我刺激法,即植入一根与杠杆相连的细电线至鼠脑,发现VTA与NAs是“犒赏中枢”。5.医学心理学是以医学为对象形成的应用
推荐度:
导读1.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3.21世纪是“脑”的世纪,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积极倡导和推进全球性的“脑10年”研究计划,其中包括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及老年医学。4.J.Olds应用颅内自我刺激法,即植入一根与杠杆相连的细电线至鼠脑,发现VTA与NAs是“犒赏中枢”。5.医学心理学是以医学为对象形成的应用
 1.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21世纪是“脑”的世纪,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积极倡导和推进全球性的“脑10年”研究计划,其中包括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及老年医学。

 4.J.Olds应用颅内自我刺激法,即植入一根与杠杆相连的细电线至鼠脑,发现VTA与NAs是“犒赏中枢”。

 5.医学心理学是以医学为对象形成的应用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转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规律。

 6.行为医学是一门将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整合起来,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的边缘学科。

 7.神经递质在神经元的信号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脑内常见的神经递质可大致分为小分子和大分子两大类,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

 8.人格可以定义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总的情绪和行为,此特征相对稳定并可预测。

 9.人格障碍是指性格自幼就明显偏离正常、适应不良,达到了害人害己的程度。

 10.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障碍发生、发展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人类行为。 

1.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有:CCMD、DSM, ICD 。

2.CCMD3将精神疾病分成: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情况等十大类。

3.精神疾病诊断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病人自身差异,机会差异,信息差异,观察差异,标准差异

4.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排除标准两个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指标,病情严重程度指标,功能损害指标,病期指,,特定亚型指征,病因学指标等。症状学指标为最基本的内容,又有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之分。

5.我国的CCMD系统最初制定于1986年。CCMD3兼用症状分类和病因病理分类方向。

6.精神活性物质是指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7.传统上将依赖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前者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病理性适应状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的出现;后者使吸食者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寻求这种感觉而反复使用药物,表现所谓的渴求状态。

8.根据精神活性物质的药理特性可将之分为如下七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大麻、致幻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及烟草。

9.阿片类物质通过作用于体内的阿片受体发挥其生物学活性,这些受体集中分布在脑室周围灰质、腹侧被盖系统、中脑边缘系统和脊髓罗氏胶质区等区域。阿片类典型的戒断症状分为客观体征和主观症状两大类。

10.阿片类物质依赖的治疗一般分两步走,即急性期的脱毒治疗和脱毒后的防止复吸及社会心理康复治疗。关于阿片类物质依赖的替代治疗,常用的替代药物是美沙酮和丁丙诺啡。

11.阿片类物质依赖的美沙酮替代治疗原则是只减不加、先快后慢、限时减完。

12.酒精的代谢场所主要在肝脏内,参与体内酒精代谢的两大系统是乙醇脱氢酶系统和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

13.酒精依赖者可发生Korsakoff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虚构、定向障碍三大特征。

14.戒酒硫的作用机制是能抑制肝细胞乙醛脱氢酶,其本身无毒性作用。

15.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催眠、抗焦虑药主要有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两大类。

16.烟草中的依赖性成分是尼古丁,通过作用于脑的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发挥生理及行为作用。

17.1998年联合国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有2100万人吸食可卡因和海洛因,有3000万人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

18.行为理论认为,精神活性物质具有明显的正性强化作用,同样也具有负性强化作用,使得使用者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19.Wernick脑病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所致,表现为眼球震颤、眼球不能外展和明显的意识障碍,伴定向障碍、记忆障碍、震颤谵妄等。

20.ATS和海洛因的不同之处包括前者较难产生躯体依赖而更容易产生精神依赖,ATS急性中毒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症状。

21.经呼吸道吸入的CO透过肺泡膜进入血液,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不易解离的碳氧血红蛋白,致低氧血症和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氧。CO中毒时口唇呈樱桃红色。

22.有机磷类农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后,与胆碱酯酶结合成不易解离的磷酰化胆碱酯酶,后者不能催化水解乙酰胆碱,导致体内乙酰胆碱过量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和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1.16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丕林首次将早发性痴呆作为一个疾病单元来描述。

 2.20世纪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E.Bleuler,1911)首次建议将早发性痴呆命名为精神症。

 3.1993年,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精神症的总患病率为6.55‰。

 4.近30年来,对精神症的脑影像学研究比较一致的发现是脑室扩大,其中以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大最为明显。

 5.精神症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

 6.妄想是精神症最常见的精神症状之一,在内容上以被害妄想最为多见。

 7.一般认为,精神症的阳性症状包括幻觉, 妄想, 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 反复的行为紊乱和失控。而阴性症状包括情感平淡, 言语贫乏, 意志缺乏, 无快感体验, 注意障碍。

 8.对于易复发,病程迁延,服药依从性差的病人,可选用长效制剂维持治疗。

 9.双生子研究发现,精神症同卵双生的同病率是异卵双生的4—6倍。

 10.长期的随访研究发现,有50%的精神症病人曾试图自杀,约10%的病人最终死于自杀。

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冲突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避式冲突

1.进食障碍是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有显著的—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2.神经性厌食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伴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及躯体功能紊乱。

3.神经性贪食是指发作性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一餐可摄入大量食物,食后以—呕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来抵消体重增加的临床综合征。

4.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早醒。

5.嗜睡症是指白天睡眠过多,这种睡眠过多并非由于睡眠不足,或者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的一部分。

6.睡眠—觉醒障碍是指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病人所在环境的社会要求和大多数人所遵循的节律不符。在主要的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的时段出现嗜睡。

7.性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性欲减退、阳痿、冷阴、性乐高潮障碍、早泄、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8.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诊断人格障碍时,患者须在18岁以上,并且至少持续2年。

9.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常包括病理性、病理性纵火、病理性偷窃、病理性拔毛发等临床形式。

病案分析题

 女性,15岁,半年前患者因体形偏胖被同学笑话,开始节食,并吃泻药以减肥。有时患者一次吃很多,事后通过引吐将吃进去的食物吐出来。经过两个月的节食,患者体重明显减轻,由原来的50公斤减为40公斤,但患者仍认为自己胖并继续控制饮食。一月前患者体重降至30kg,并出现闭经,身体十分衰弱。家属有时强行喂东西给她吃,患者吃后便吐,平时仅喝少量糖水和牛奶。入院前5天,患者发热,体温39°C左右,虚弱,不进饮食,卧床不起,被家人抬送入院求治。既往体健,家族史阴性。

 体格检查:体温39.5°C,脉搏112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90/60mmHg。消瘦,营养差,呈恶病质。双肺呼吸音粗,背部有少许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精神检查:神清,检查不合作,问话不答。情感显得淡漠,主动意志减退。

 实验室检查:WBC 8.5X109/L,RBC 3.5X1012/L,Hb90g/L,Pt 10X109/L。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患者应诊断为什么?并简述诊断依据。

 2.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3.入院后应做何处理?

1.应诊断为神经性厌食,诊断依据如下:

(1)青少年女性患者。

(2)有意控制进食量以控制体重,并采取引吐、导泻等方式以减轻体重。

(3)存在体像障碍,明明已经很瘦,仍认为自己偏胖而继续节食。

(4)有闭经等内分泌障碍的表现,身体消瘦虚弱,并合并躯体感染。

(5)以上并非由慢性消耗性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引起。

2.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抑郁症 患者厌食并非由于情绪低落,而是因为担心体形过胖,入院时的问话不答、情感淡漠、主动意志减退与过度节食导致的身体衰竭有关。故可排除抑郁症。

(2)神经性贪食 患者有时大量进食,但根据CCMD3,交替出现的经常性厌食与间歇性暴食症状,只诊断神经性厌食症,故排除神经性贪食。

(3)精神症 患者病史中无荒谬、怪异的言行,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症

(4)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患者在节制饮食之前无其他躯体疾病,节食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体重,节食后出现消瘦、躯体功能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因此应诊断为神经性厌食合并肺部感染。

3.处理原则:

(1)完善有关检查,包括拍胸片了解肺部感染的情况,检查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必要时作痰培养以及药敏试验,以便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2)与内科医生一起针对患者的躯体状况进行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如果有低蛋白血症,可以静脉给予白蛋白注射液。餐前使用胰岛素可促进食欲,但要防止低血糖反应。

(3)躯体情况好转后,可试用舒必利或氟西汀等新型抗抑郁剂治疗,稳定情绪,促进食欲,并维持治疗一段时间。

(4)心理治疗:解释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分析治疗、行为矫正、家庭治疗可酌情选用。

 

文档

精神病学考试--填空题 (1)

1.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3.21世纪是“脑”的世纪,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积极倡导和推进全球性的“脑10年”研究计划,其中包括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及老年医学。4.J.Olds应用颅内自我刺激法,即植入一根与杠杆相连的细电线至鼠脑,发现VTA与NAs是“犒赏中枢”。5.医学心理学是以医学为对象形成的应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