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愚公移山》复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5:13:25
文档

《愚公移山》复习

23、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列子,名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前期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今本《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则________故事,它一般借助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常常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①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
推荐度:
导读23、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列子,名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前期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今本《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则________故事,它一般借助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常常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①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
                       23、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列子,名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前期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今本《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则________故事,它一般借助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常常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 

二、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                   )

 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 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② 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

③ 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____________

④ 一厝朔东   __________________ ⑤ 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词语的古义。

(1)指通豫南   古义:               今义:手指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毛发          

(3)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         今义:休息      

4、一词多义:

(1)“毕”① 吾与汝毕力平险 (   )② 群响毕绝(   )

(2)"且"   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③ 且怒且喜(   )

(3)“固” ①汝心之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③吾义固不杀人。(   )  ④  固以怪之矣。(    )

(4)“亡”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     ) ②今亡亦死(  )③亡羊补牢(   )

(5)“而” ①面山而居(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③而山不加增(  )④聚室而谋(  )

(6)“焉” ①且焉置土石(    ) ②惧有伏焉  (   )

③有子存焉(     )  ④始一反焉(      )⑤无陇断焉(    )

(7)“之” ①汝之不惠(    ) ②汝心之固(   )③告之于帝(   )④以君之力(   )⑤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⑥魁父之丘(    )

(8)"其 "  ①其妻献疑曰(  )②其如土石何(  )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     )

(9)"许 "  ①杂然相许(     )②高可二黍许(  )

(10)"方 "  ①方七百里( ) ②方其远出海门( )③ 半亩方塘一鉴开(   )

(11)“曾”① 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曾益其所不能(     )

(12)“始”① 始龀(  )  ②始一反焉(    ) 

(13)“于”① 告之于帝 (     ) ② 达于汉阴 (    )

(14)“以” ① 以君之力  (     )  ② 河曲智叟亡以应 (    )

5、重点词语解释。

 (1)河阳之北(     )(2)达于汉阴(   )(3)惩山北之塞(   )(   )(4)出入之迂(   )(5)杂然 (     ) (6)献疑(    )(7)如太行王屋何(  ) (8) 投诸渤海之尾 (    )   (9) 寒暑易节(     ) (10)虽我之死 (   ) (11)穷匮 (   )(12)何苦而不平 (  )(13)操蛇之神 (  )(14)固不可彻 (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河曲智叟亡以应。 

  

(7)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四、划分句子停顿:(划1处即可)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五、内容理解: 

1、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并说说你受到的启发。 

2、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哪两种观点?                                                                                                                                   

智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4、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突出主人公“愚公”的人物形象。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6、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那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九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参 

21、《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齐鲁长勺之战 

二、文言知识积累:

1. ①名词用作动词  赐福、保佑   ②名词用作动词  击鼓

2、“徧”通“遍”  普遍、遍及

3、①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②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4、(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2)见识短浅  

(3)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实情 (4)可以凭借 

(5)案件  

5、(1)① 介词, 凭借 ② 介词,把、拿;③介词,根据,按照;④介词,凭;

(2) ①代词,“这件事”指战争②助词,的③代词,曹刿④助词,不翻译 ⑤代词,齐军 

(3) ①攻打  ②  砍伐  (4) ①听从 ②   跟从(5)①  ② 老师

(6) ①虚报  ② 好处、益处  ③  戴上

(7) ①因此、所以   ②原因、缘故  ③旧的、原来的(知识) ④ 故意

(8)①  参与  ②一会儿  ③  夹杂  ④ 中间 (9) ①边境  ② 见识短浅

(10)①  句首发语词,用在议论的开头,无实意 ②  代词,那  ③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6、(1)倒下 (2)个人专有 (3)即使 (4)类 

(5)谋划 (6)大败     (7)战胜

(8) 第二次   (9)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0)  为人所信服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居高位、享厚禄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大国的情况,是难以估测的,害怕在那里有埋伏。

(4)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来分给别人。

(5)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6)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等,我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上报给神明。

(7) 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8)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9)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0)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

(11)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后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气就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2)我发现齐军的车印杂乱,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四、划分句子节奏: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遂/逐齐师      惧/有伏焉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五. 内容理解: 

写法探究:

1、取信于民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爱国精神、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取信于民   战略战术   战机  

2、曹刿:忠君爱国;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谨慎周密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鲁庄公:缺点:政治上见识短浅,军事上急躁冒进、不察敌情;

优点;勇于纳谏、知人善任、知错能改、不耻下问

3、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有关。鲁庄公是一个庸君,但不是昏君。虽然他在政治上见识短浅,在军事上急躁冒进、不察敌情,但他鲁庄公备战见刿,能虚心采纳曹刿的意见;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知错能改、知人善任;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正是因为他的优点,才能正确领导长勺之战取得胜利。  

                                                                                                                                       

5.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②深谋远虑。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③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6、示例一:鲁国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是国家兴与衰、战争胜与败、做事成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近代的抗日战争、战争中,我军能用小米加步以弱胜强,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齐心协力。

示例二: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联营。战机就是有利于作战的良好时机,就是“天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作战如此,学习、做事更是如此。对于一些背诵的科目,我们要善于抓住清晨、上午这些记忆力比较强的时间,强化记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示例三: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正是由于广泛听取魏征等大臣的意见,才取得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作为普通人,更应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使自己臻于完美。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策·齐策一》 《国策》   国别  西汉  刘向  十二   三十三     

二、文言知识积累:

1. 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服,名词用作动词  “穿戴”

②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美”; 私,名词用作动词  “偏爱”

③面,名词作状语  “当面”  ④  闻,动词使动用法  “使……听到”

2、①“有”通“又” 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②“受”通“授” 授予

③“孰”通“熟” 仔细  

3、①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② 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4、(1) 土地方圆   (2) 国君旁边的近臣  

(3)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4) 议论  

5、(1)"孰"  ①谁  ②“孰”通“熟” 仔细

(2)"美"   ①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美”② 美丽 

(3)“私” ①  名词用作动词  “偏爱”② 私情、私心

(4)“朝” 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②  朝见、朝拜  ③ 上朝  ④ 朝廷

(5)“而” ①表并列 “而且”②表修饰  ③表修饰  

 ④ 表修饰 ⑤ 表顺承“然后”

(6)“间” ①间或、偶然  ②参与

(7)“之” ①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意 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意  ③ 代词,这件事,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④结构助词 “的”  ⑤“以” 表时间或范围的界限  ⑥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  ⑦状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  ⑧凑足音节,无实意 ⑨ 动词,去、往

(8)"虽 "  ① 即使    ②虽然 

(9)"于 "  ① 到    ② 在   ③ 对,向   ④ 比

(10)"及 "  ① 比得上、赶得上  ② 到了

(11)“修”①长,这里指身高 ②兴建,建造  ③ 整治 ④ 撰写 

(12)“诚”① 确实,的确  ②诚心、诚意  ③ 确实、的确  ④表假设,如果、果真

6、(1)满一年(2)光艳美丽 (3)照 (4)表程度  太、非常 (5)不时、有时候;进谏(6)认为   (7)因受蒙蔽而不明    (8) 指责    (9)  公共场合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2)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3)全体臣下、官吏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授予上等奖赏;送上奏章规劝我的,授予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授予下等奖赏。”                         

(4)几个月以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5)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齐威王。         

四、划分句子停顿:

(1) 邹忌/ 修/ 八尺有余  (2) 我孰与/ 城北徐公/ 美?

(3)王之蔽/ 甚矣!         (4)此所谓/ 战胜于朝廷。

(5)今齐地/ 方千里,百二十/ 城    (6)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   

(7)臣/诚知/ 不如徐公美。         (8)上书/ 谏寡人者,受/ 中赏

五、内容理解:

1、 邹忌运用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成功地劝说齐王除弊纳谏。他从自身经历说起,将齐王比做自己,将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比做自己的妻妾客,由自己受蒙蔽而齐王位高权重推出齐王受蒙蔽更深的结论。运用设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运用类比推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说服力强。  

                                                                                                                 2、表明了齐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或:表明了齐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

3、邹忌是一位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遇事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对人对己实事求是、对国尽职尽责、足智多谋、善于劝谏、娴于辞令的忠臣。

齐威王是一位善听善改、广开言路、果断、有魄力的明君。

4、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充分尊重对方,并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5、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敢于直谏并且善于直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心听取接受师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6、第一问:我的启示有:① 人贵有自知之明。 ②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 ③ 批评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第二问:

示例一: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人贵有自知之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备明白自己“智术浅短”,因此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从而成就了一番大业,千古传诵,成为一段佳话。我们更应正视自己、遇事做出明智的判断,对人对己实事求是。同时,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

示例二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玄宗统治前期正是由于广泛听取大臣们如:姚崇、宋璟的意见,才取得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而到他统治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只听取杨国忠、李林甫的片面之词,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作为普通人,更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使自己臻于完美。

示例三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批评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忠言不一定逆耳。三国时期吴国的统治者孙权为劝大将吕蒙从事学习,现身说法,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包含着对他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从而使吕蒙愉快接受了意见。我们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充分尊重对方,并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23、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填空

《列子·汤问》   寇    御寇     战国      道      寓言 

二、文言知识积累:

 1.①“箕畚” 名词作状语  “用箕畚”  ②“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  “险峻的大山”

 2、①“反”通“返” 往返  ②“惠”通“慧”聪明  ③“亡”通“无”没有

    ④“厝”通“措” 放置 ⑤ “陇”通“垄” 高地  

3、(1) 直     (2)草木      (3) 叹气  

4、(1)“毕”① 动词 “竭尽” ② 全,都

(2)"且"   ① 将近   ②  况且   ③  又 

(3)“固” ①  顽固  ②  巩固  ③  坚决  ④  本来

(4)“亡” ① 通“无”没有  ②  逃跑  ③  丢失

(5)“而” ① 表修饰 ②  表修饰  ③ 表转折 “但是”④  表顺承 “然后” 

(6)“焉” ①  哪里  ②  兼词 “于之”意思是“在这里”

③④⑤ 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停顿。可译为“啊”“呀”,也可不译。

(7)“之” ①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无实意  ③代词,这件事,指“愚公移山”一事。  ④结构助词 “的”  ⑤ 代词,指“愚公” ⑥复指代词,这(座) 

(8)"其 "  ① 代词 “他的”指愚公的  ②  语气助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③  难道;恐怕

(9)"许 "  ① 赞同  ②  表约数 “上下”或“左右”

(10)"方 "  ①  方圆  ② 当……时   ③ 方形 

(11)“曾”①  竟然   ②  通“增” 增加 

(12)“始”① 开始  ② 才 

(13)“于”① 向   ②  到

(14)“以” ① 凭借  ②  来

5、(1)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 (2)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 (3)苦于  堵塞  (4)曲折绕远 (5) 纷纷的样子 (6) 提出疑问 (7)把……怎么样   (8)  兼词 相当于“之于”   (9) 交换  (10) 即使 (11)穷尽  (12)愁  (13)握、持  (14)通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2)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                                    

(3)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4)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没法改变的地步。

(5)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6)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7)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四、划分句子停顿:

(1)惩/ 山北之塞       (2)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3)遂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  

五、内容理解:

1、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惧怕任何困难,敢于斗争;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有远见卓识和实干精神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我的启发是: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就获得成功。

2、智叟:眼前的、静止的观点。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鼠目寸光、非智实愚。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力无“穷匮”,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变化,只要世代坚持,大自然是能被征服的。  远瞩、大智若愚。

3、① 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埋下伏笔),突出移山之难、移山决心之大,烘托愚公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毅力。

②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写出了运土路程的遥远,侧面表现移山之艰,烘托愚公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毅力。

③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 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侧面烘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动摇,使“愚公”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4、① 巧用对比:将愚公的“大智若愚”与智叟的“非智实愚”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愚公的远大抱负和远见卓识。

② 侧面烘托: 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来突出移山之难、移山决心之大,侧面烘托愚公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毅力。

5、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6、愚公身上所表现出的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与困难做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应正视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困难。如果愚公绕山开路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有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文档

《愚公移山》复习

23、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列子,名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前期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今本《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则________故事,它一般借助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常常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①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