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类常见血管阻塞性疾病,成因有多方面,且若不及时、正确地处理,预后并不良好。本文报道了一例下肢大隐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
标签:下肢静脉血栓;大隐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Phlebothrombosis of leg)是一类血管阻塞性疾病,成因是静脉血管腔内血液凝固。如不及时治疗,预后并不良好,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浅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损害健康。下肢浅静脉包括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前者是下体表面最重要的静脉。本院在2015年1月曾出现一例术后下肢大隐静脉血栓的患者,本文现将原因及处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61岁,因“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鼻中隔偏曲”在全麻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左侧鼻骨复位术,手术时间1小时。术前行静脉穿刺时部位选择左下肢大隐静脉踝关节内侧处,使用20G留置针。术中经静脉留置针给药:地佐辛5mg、咪达3mg、合贝爽4mg、新斯的明0.5mg、依托咪酯20mg,罗库50mg,舒芬70mg,胃复安10mg,欧贝5mg,氟马西尼0.3mg,阿托品1.0mg。手术结束回病房后,继续采用该静脉留置针输注头孢西丁钠3g及止血芳酸0.4g,qd,2.5小时后输液完毕拔除留置针。3天后患者自诉左足踝关节内侧穿刺部位疼痛,检查可见沿穿刺静脉走向有2cm×1cm大小的皮肤发红及条索状物形成。血管彩超提示:左侧大隐静脉膝关节至踝关节段管腔内透声性减低,可见低回声光点,考虑左侧大隐静脉远心段血栓形成。
1.2 治疗与转归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30度、保暖、制动、红外线理疗和喜辽妥外敷,按医嘱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1月后复查B超提示左侧大隐静脉远心段血栓形成并部分管腔再通,深静脉管腔血流畅通。
2 病因分析
2.1 下肢静脉因素
大隐静脉是下肢浅静脉之一,为全身最长的皮下静脉。下肢静脉本身血流速度缓慢,瓣膜数目多且不固定,因而大量血液易淤滞在下肢,引起血栓形成。
2.2 留置针因素
留置针型号有多种,手术中此患者使用的是20G,其针头偏大,穿刺后使得血管壁损伤因机械性磨擦而增加,提高了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的发生几率。
2.3 穿刺技术
选择的部位在踝关节,不易固定,患者活动足部时容易对穿刺血管壁产生摩擦,造成机械性损伤,形成血栓。
2.4 药物因素
2.4.1 药物刺激 因物具有高浓度、高刺激性,快速注射可升高静脉压和血管壁压力,使得静脉回流受阻,加之药物得不到及时的稀释,血管壁被药物刺激增加,同时它也失去了正常的血液供应,从而使静脉炎发生概率增加[1]。
2.4.2 药物本身不良反应 止血芳酸注意事项中注明要监护血栓形成并发症的可能性;咪达有注射部位红斑和疼痛、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局部反应;头孢西丁钠静注后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地佐辛有水肿、高血压、血栓性静脉炎、瘙痒、红斑的不良反应。
2.5 患者生活习惯
患者有32年吸烟史,平均每天20支。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强烈收缩,指、趾皮温降低2.5~3.5摄氏度。吸烟后可见毛细血管痉挛,血流缓慢,血细胞堆积,在敏感人体中,血流可完全中断。
2.6 术后休息与活动
手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造成大量血液淤滞在下肢,加重血流速度缓慢情况。
3 大隐静脉血栓的处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反应,观察其患肢疼痛、肿胀的症状有无变化,观察肢体温度、色泽、肿胀及腿围等体征,若血栓脱落或向上蔓延,极易发生心、肺、脑等脏器栓塞。并及时记录,当有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
3.2 休息与活动指导
为防止血栓脱落,嘱患者绝对卧床,下肢抬高30度,不可按摩患侧肢体。绝对卧床达10天后,可先进行床上活动以促进腓肠肌的节律收缩,加速下肢静脉血流,改善静脉淤滞状态,常用的如患肢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旋转、内外翻动作等。
3.3 理疗红外线照射
对于缓解血栓颇有益处,增加血液新陈代谢、促使肌肉松弛,同时减轻疼痛、产生按摩效果等。
3.4 药物治疗
3.4.1 喜辽妥外敷,一日2次 其药用功能主要是防止浅表血栓形成和生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以及抗炎、促进水肿和血肿吸收[2],因此可迅速缓解静脉血栓带来的疼痛和压迫感,使腿部沉重感迅速消失。
3.4.2 华法林口服,2.5mg,每日一次 华法林为维生素K拮抗剂,可抑制肝合成有功能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治疗血栓栓塞性静脉炎,降低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最常见为鼻衄、牙龈出血、伤口及溃疡处出血、皮肤瘀斑、子宫出血、血尿、便血等。故用药期间密切关注出血倾向,每周监测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该患者抗凝过程中未出现出血倾向。
4 预防及总结
4.1 重视评估详细询问既往史
有无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慢性病,以及抽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及时沟通,告知静脉炎、血栓的高发因素,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4.2 穿刺留置
成年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尽量选择上肢粗直血管避开关节、硬结、疤痕处。 (下转至第173页)
(上接至第159页)
穿刺技术应熟练,不可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减少静脉壁的损伤。
4.3 药物学习
定期组织学习药品使用说明,了解常用药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重点监护特殊药物不良反应。
4.4 严格交接
特别是转院、转科、手术患者,了解用药情况,动静脉穿刺部位。
4.5 指导活动
术后除病情外,指导患者下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4.6 加强宣教
重视患者主诉,告知患者发现不适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及早干预。
4.7 拔针观察
拔针后常规观察48小时至针眼愈合。
参考文献
[1]徐玉玲,张琳,陈丹.下肢静脉留置针留置后致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的诱因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4,4,13(4):360-361.
[2]王淑敏,张玉萍,王雪冬,等.喜疗妥对预防PICC导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结核病与胸部肿瘤,2009(1):5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