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 ,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的变革)历代的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文献通考》:作者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一、 先秦:
1、孔子对中国史学的贡献
①注意保存先代文献。当然,孔子保存的文献并不仅限于史籍,也有《诗》、《易》、《礼》等重要典籍。孔子以自身的力量,大力搜求、整理和删定各式各样的历史文献,使得不少重要史料得以保存下来。孔子的这项工作,其意义和影响都是空前的。
②开创史学研究的先例。孔子当年修订《春秋》,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先代史料,更是为了阐明治乱兴衰的义理。孔子不但自己研究史籍,也引导自己的学生重视研习先代文献,从历史中汲取先贤的智慧结晶。此后,整理史籍,研究历史,在中华史学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一种传统,影响中华文明达数千年之久。
③确立编年史的体例。孔子删定的《春秋》是中国现存年代最古的一部编年体史著。此事虽嫌简略,但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序》),具备了编年史的主要特征。孔子删定《春秋》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2、孔子的《春秋》
①作者:鲁国孔子
②第一部编年史,简洁言辞,深刻思想,一万八千余字,记242年历史。
③深刻思想,春秋笔法(简洁言辞,深刻思想,一万八千余字,记242年历史)
④“详今略古”史学原则,为后世史学家所用,注重现实,博古通今。
⑤体例:编年体史,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联系。它的缺点,主要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记载时就难免犯前后割裂的毛病;还有记人物活动时,更难详其来龙去脉。因此,后来才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
⑥内容:《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3、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 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孔子编写《春秋》,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4、孔子史学思想
深刻思想,春秋笔法(简洁言辞,深刻思想,一万八千余字,记242年历史)
“详今略古”史学原则,为后世史学家所用,注重现实,博古通今。
历史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也。”
5、左丘明的《左传》
相传为左丘明所作,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是《春秋》的内传。
①史论出现:论史和写史联系一起。
②史料价值:十八余万字,记269年历史,大量史料依据。
③思想价值:深刻思想,见解独到,站在思想高处,反映时代精神。
④文学价值: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擅长描写战争,惟妙惟肖,使人如同身临其境,真实生动。
6、为什么说《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它记事简单,有纲而无目,措辞隐晦,往往使人读其文而不知其微言大义是什么。《左传》记事则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而且能吸收其它史体的长处。在《春秋》记事的基础上,扩大了记事的范围,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使编年体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
7、左丘明的《国语》
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全书共二十一卷,
①内容: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春秋》的内传,与《左传》并列为解说《春秋》的著作。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②社会价值: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和,重视,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③思想价值: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④文学价值:长于记言,二、有虚构故事情节。
8、为什么说《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它记事简单,有纲而无目,措辞隐晦,往往使人读其文而不知其微言大义是什么。《左传》记事则相当详细,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而且能吸收其它史体的长处。在《春秋》记事的基础上,扩大了记事的范围,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使编年体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
9、《国语》又称为“左氏外传”,它与《左传》在体例和内容上有何差异?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左传》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国语》则反映春秋时期片断史实。
10、《竹书纪年》
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又名《纪年》,《汲冢纪年》。西晋太康二年,不准盗汲郡魏襄王冢所得。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原书十三篇。竹书纪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 秦汉:
1、《秦纪》
秦朝的一部编年史,记载秦被封侯的前772年-秦灭亡的前206年的历史。
2、司马迁的《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宗旨:古今对《史记》的创述宗旨大致有实录说、发愤著书说、谤书说三种。司马迁自己说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他想通过史记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
体例:百科全书式通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思想、观念:①变易,②民本,③循环,④货殖,⑤大一统
(3)历史地位:①开创了中国史学史上封建史学的新时代。首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成为后世正史的唯一体裁。《史记》对后世史学的影响至深至远,后世史家几乎毫无例外地从司马迁史学中吸取了营养。
②实录著史③序论赞等史论④继承“详近略古”原则⑤文学价值。《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对后世历史文学特别是历史小说、传记文学和戏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史记》的著作特点:①内容广博,观照古今,略古详今②首创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各自为用又交互配合的编纂方法,述事体系完备
③对史料详加考证,直书实录,是中国古代“信史”典范。全书贯穿“实录”精神,是《史记》的另一特点。④文彩焕然,跌宕有致,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善序事理”,能有条不紊地组织和叙述芜杂的史事,还善于描写。《史记》继承了《左传》、《国语》作者直接评史的方法。史评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5)成就司马迁历史学的原因:司马迂历史学及其《史记》的成立,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渊源,还有他个人的条件和努力。
①一统集权政治王朝建立后的必然要求
②历史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动荡为司马迁思考历史问题打开了广阔的视野
③有三代到战国时期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作为基石
④儒学神学化和谶纬神学的盛行迫使唯物主义者做深入思考
⑤先秦史学成就为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打下了各方面的良好基础
⑥司马迁个人的修养和阅历使然
(6)司马迁撰写《史记》主要的史料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①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
②皇帝收藏的文献档案。其中包括秦残留的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
③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钱穆先生把这些材料称作是“无字天书”。司马迁在写《史记》以前,便从事于游历,遍到各地亲眼观察,读通了这一部无字天书,才下笔来写他的有字人书。
3、汉代封建正统史学形成的标志
《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纪传体,使之成为中国封建史学最主要的编纂形式。其史学思想和学术成就,长期地广泛地影响着我国史学的发展。《汉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
4、班固的《汉书》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汉书》对《史记》体例的继承与发展
(2)正统史观:
①君权神授
②汉绍尧运
③天人感应
④封建等级
⑤尊儒崇礼
(3)史学地位
①开创纪传体断代史,标志着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
②扩录范围
③保存有价值的文献
④形成“后代人为前代人修史”的传统和定制
⑤《汉书》开创的封建正闰史观,成了整个中国封建史学的统治思想
⑥《汉书》阴阳灾异说多为后世史学所效仿,产生了不良影响
⑦《汉书》中的历史变易思想也曾对我国封建史学产生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5、《史记》和《汉书》在体例、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差异?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西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仅记载西汉一代历史。在体例上,《汉书》对《史记》体例进行了改造,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同时创设了《惠帝纪》、《地理志》、《食货志》、《艺文志》等。在一些人物的传记中,增入大量有用的文献,如《董仲舒传》全文收入了他的“天人三策”,《食货志》中收入董仲舒的“限民名田说”等。《汉书》还详细记载了昭、宣、元、成、哀、平及新莽历朝的历史。
6、荀悦《汉纪》
第一部编年体皇朝史。
(1)特点:以《汉书》的“纪”为主,补充其他材料而成。
(2)价值:①规范编年体编写方法,使之重新受到重视。
②深刻的思想见解,“立典五志”(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立策决胜之术”(形、势、情)。
(3)地位:1、完备了编年史体的规模,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编年史的空前发展。荀悦写成《汉纪》,使编年体椎陈出新,适应于记述封建皇朝的兴哀,以总结封建政治的成败,于是,编年体成了可以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一种史体。
2、密切了史学同封建政治的关系,使编年史成为封建统治的一种工具
自东汉以后的编年史书,都象《汉纪》一样,一方面严格贯彻向帝王提供史鉴的著述宗旨,一方面极力维护皇权,以为现实的封建政治服务。
7、荀悦的《汉纪》与班固的《汉书》的关系
《汉纪》取材,多本于《汉书》,间或参考其它资料,所以其书也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如其所裁王仁、王闳两次上疏,均为《汉书》所无,可说是补了《汉书》的遗漏。全书四十多则“荀悦曰”,基本上皆其本人所作,与其所著《申鉴》—致(是《申鉴》思想的照搬、修补和深化)。它通过删、录、增、改和论议,表达了不同于《汉书》的思想内容,使历史书籍更加紧密地同封建政治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8、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文献成就《别录》和《七略》
(1)工作于业绩:《别录》和《七略》
(2)地位:
①整理保存先秦到西汉的文献。
②建立校雠学,形成校雠传统。
③建立图书目录体系。
④注重考镜源流(辨章学术)。
三、 魏晋南北朝:
1、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
①史家人数多
②史著数量多
③史学地位高
④史学思想多元化
⑤总结史学著作的出现
(2)原因:
①各个政权重视历史总结(乱世多史)
②门阀世族统治利于史学发展(学术世家)
③各政权重视史料搜集
④书写工具改善利于史学发展(纸的普遍使用)
2、陈寿的《三国志》编写特点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着眼点却是东汉末年黄巾后直至晋灭吴这一整个历史时期。为魏、吴、蜀各写一书,这在纪传体史书中也是一种创新。三国的史事有分有合,三国的地位有轻有重,陈寿度量权衡,既为三国各立一书,又特为魏帝立纪,作为全史之纲,表明当时虽是“三国”鼎立,但祖国的历史仍然统一。
广泛地运用了带叙法来尽量反映时代全貌。《三国志》仅有纪、传,而无表、志。纪、传又大都简略。为了在筒略的篇章里尽量反映时代全貌,《三国志》广泛地运用了带叙法。
始创朝代鼎革“回护之法”,成为此后各朝国史写鼎革之永式。
文笔简洁,人物飞动,栩栩如生。
封建正统思想比较淡薄,热中于品第人物。
3、陈寿《三国志》的人物评价
①标准:识量器局+儒家伦理
②特征:具体考察+辩证分析
③方式:直接评价+间接评价
④方法:归纳+比较
4、范晔《后汉书》的价值
①史料价值高。《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②历史认识的价值(精华:史评),反映社会,总结经验,评判眼光。
5、范晔《后汉书》的体例
纪传体东汉断代史,九十卷,包括纪十卷、传八十卷。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新立《皇后本纪》和七个类传。新立七个类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的政治、学术、文化和社会风气。《宦者传》记宦官专政。《方术传》记科学技术和谶纬神学。《文苑传》记文士生平、著述。《列女传》记“才行尤高秀”的妇女。《独行传》杂记“偏行一介之夫”。《逸民传》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隐遁之士。《党锢传》集中写东汉末年士人中互相标榜、攻评时政。这些类传的增设,不仅使东汉二百年间的历史得到比较全面的反映,也进一步开拓了纪传体史叙史事的范围,除《党锢传》外,均为后来大多数纪传体史书所承袭。
6、《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有何意义?
根据东汉时期独特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特色,范晔在《后汉书》中首创《列女传》,此例一开,后史多沿用,从而使妇女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后史多将《列女传》改为《烈女传》。此外还建立了《文苑列传》,把文学从经学的附庸中出来而与儒林并列,反映了当时重视文学的社会风气。创立了《党锢》、《宦者》、《独行》、《逸民》等传,反映了东汉政治上一个突出现象: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互相斗争,皇帝随立随废。而对于那些“逸民”,东汉统治者礼遇甚厚。范书揭露了统治者通过那些戏剧性的征、聘、召、赐,以达到“举逸民天下归心”的目的。
7、刘勰的史学总结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以论文为主,也论史。
①客观与主观条件
②思想核心:宗圣征经,彰善瘅恶。
③倡导实录,力戒虚妄。
④文质相符,文史相通。
8、魏晋南北朝国史研究史学领域的特征
一、官私修史热潮高涨,业绩突出。官私修史,热情很高,种类很多,业绩很好,珍品很少。
二、与门阀制度相适应,形成了新的史学分支学科谱学
三、少数民族史学蓬勃兴起
四、史学发展为一门的学科
8、史学领域的拓展
(1)古史研究。①谯周《古史考》、②皇甫谧《帝王世纪》、③徐整《三五历纪》、④《竹书纪年》的整理。
(2)地方史志的起源。庞老师认为地方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门阀士族的统治下,标榜地方先贤人物成为风气,社会上出现既记先贤又记风土的著作,这些亦地亦史的著作就是地方史志。地方史志在宋代成熟。陈寿《益都耆旧传》、谯周《三巴记》、习凿齿《襄阳耆旧传》。
(3)历史地理学的兴起。随着门阀士族的发展,出现了大批研究地理沿革和行政区划的著作。常璩《华阳国志》、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郦道元《水经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四十卷,注录全国江河大小支流一千多条,凡水道所经,因水记山,因地记事,对名胜古迹,历史传说,都有详细的记叙,是研究北魏后期地理沿革的重要著作。
(4)人物传记的发达。门阀士族喜欢赞赏人的外貌、品质,品评人物成为一种风气,促成人物传记的发达。《隋志》中有《高志传》、《逸士传》、《逸民传》、《高隐传》、《高僧传》、《孝子传》、《孝德传》、《孝友传》、《忠臣传》、《良吏传》、《名士传》、《文人传》、《列士传》、《童子传》、《列女传》、《美妇传》、《妒妇传》等。
(5)牒谱学的盛行。牒谱就是家谱,是以男性成员为中心的家族史。在家谱中,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女儿附于父亲名字下,妻子附于丈夫名字下。牒谱起源于先秦,证据:①《世本》中有王侯谱和卿大夫谱,②《史记》也参考了许多牒谱,③山东的孔氏家谱。牒谱作为一种风气,大量出现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由于宣扬门第家族和婚姻门当户对的需要,促使了牒谱学的盛行。
四、 隋唐:
1、 唐代史馆制度
(1)史馆制度的确立:设馆修史,宰相监修,成为制度。
(2)设馆修史的成就:
①修成八部纪传体断代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包括《五代史志》),以及《晋书》和《南史》、《北史》。
②修当代史。《起居注》、《时政记》、《实录》。
(3)史馆制度的利弊:
利:①取鉴资治的常态化、制度化;②有能力编修大书;③利于收集、保存史料。
弊:①禁锢思想、窒息精神;②不利于史官聪明才智的发挥;③监修不懂史学。
2、 刘知几的编史理论(特别是“才、学、识三长论”)
刘知几的《史通》是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以论史为主,在继承刘勰的《文心雕龙》基础上,对唐以前一千多年历史进行总结,史料价值很高。
(1)历史观:①疑古惑经;②怀疑、信奉天命。
(2)历史编撰理论:
①史家本体论:“才、学、识三长论”。“才”,人的才能,能力,收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学”,拥有与历史有关学科的广泛知识,例如文学、思想学等;“识”,史学家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器局与胆识。
②史学目的论:彰善瘅恶,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③史著内容论:刘知几认为,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应该包括“五志”、“三科”、“三志”。在荀悦“五志”(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基础上,广以“三科”(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在广以“三科”的基础上,增加“三志”(都邑志、氏族志、方物志)。
④史著体例论:刘知几认为编年体与纪传体应该并行于世。编年体,以年代为中心,历史线索清晰。但是历史事件记载分散于不同的年代,一年记载很多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整个历史事件的记载凌乱。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记载重要人物,特别是与国家大事有关的人物。但是历史内容的记载可能会有重复,不同事件有相同人物。
⑤修史制度论:刘知几主张个人修史,反对史馆修史。在三进三出史馆的经历中,对史馆弊端有深刻的认识:意见不一、史料有限、政治忌讳、监修影响质量。
⑥史文关系论:刘知几反对文人修史,以文害义。赞赏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认为曲笔原因有三,政治忌讳、史料有限、为了私利。
3、杜佑的《通典》
第一部典制体通史。
(1)杜佑修《通典》的动因:征诸人事,将施有政,经世致用。
(2)学术渊源:①从《周礼》到刘秩《政典》的政书;②纪传体史的书志。
(3)内容与编撰方法:第一部典制体通史,记载从上古到唐代天宝年间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全书200卷,共9门(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门下有目,目下有子目。史论有论、说、议、评、序等形式,有严格内在逻辑关系。
(4)杜佑的史学思想:
①史学经世致用。
②重视农业经济。
③进步发展的历史观。
④重视人事。
(5)《通典》的历史地位:
①史料价值高。《通典》的九典依次为食货典(十二卷)、选举典(六卷)、职官典(二十二卷)、礼典(一百卷)、乐典(七卷)、兵典(十五卷)、刑典(八卷)、州郡典(十四卷)、边防典(十六卷)。全书举其始终,详尽地叙述了有关历代政治制度、经济措施、州郡建置以及边防政令等,略于远古,详于当世。《通典》大量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其中许多文献今已亡佚,赖有《通典》得以部分保存。
②对后世史学的影响。纷纷效尤:“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续三通”、“清三通”、《清续文献通考》
4、为什么说《通志》的精华在“二十略”?
该书的纪传部分全袭旧史,无所创新,无史料价值。全书体例没有跳出司马迁所立的规范。而“二十略”相当于正史中的书、志。其中“校雠略”、“金石略”、“六书略”、“七音略”、“都邑略”、“图谱略”、“昆虫草本略”是郑樵首创。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诸略,本于杜佑《通典》。详细记载了历朝的典章制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5、新旧《唐书》在体例、内容上有何差异?
新旧《唐书》同为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但两者有较大差异:A、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B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C、《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D《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从史料价值上看:旧书比新书保存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对旧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增补。从编写体例上看:新书体例有创新,文字叙述较为简明,但由于新书作者文辞刻意求简,以“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来标榜,以致记载中出现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之处,作者凭个人爱好,把原诏令奏议中的骈文改写成散文,有损原意及史料价值。
五、 宋朝:
1、 宋代史学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
(1)表现:
①修史机制完备。史馆、起居院、时政记房、编修院、日历所、会要所等等。
②史家史书数量众多。
③史书体例完备。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都已形成。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④史学研究范围扩大。上古史研究,方志修纂,关注当代,唐、五代、宋,理学(伦理哲学)。
⑤会通的史学风气。博大气象,宽广胸怀,专修通史、编年史。
⑥历史文献学的兴起。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
(2)原因:
①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内忧外患,利于史学。
②以儒立国,以文立国,利于史学。
③科举发达,士人增多,书院建立,科技进步。
④学术氛围浓厚,理学促进讲学风气。
2、简述中国史学史主要的研究内容:
(a)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b)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c)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d)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e)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3、古史传说与神话在本质上有何差异?
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在跨入文明门槛以前的最早的历史记忆和原始的历史意识。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往往是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象征性反映。同时它们又有本质上的差异:神话所叙述的,是神或半神的人及其所行之事;传说所叙述的是人(这些人往往具有奇才异能,或一般人所不具备的大智大勇),是古代先祖或古代英雄所行之事。神话往往反映出远古时期的人类在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灾害过程中产生的美好愿望,含有虚构的成分。传说则包含着人类历史意识的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出远古时期的某些历史状况。
4、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史书,对于某件事情,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单凭记忆,不可能长久。有了历史记载的材料,才能编纂成史书和产生史学。(2)历法的产生。因为史学史以时间为基础的,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一部史书如果没有确定的时间,即使史料载丰富也是毫无简直的。(3)历史意识的产生。统治阶级的需要以史为鉴,作为施政的依据;同时作为教育后代的教科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