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5:15:10
文档

初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

初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篇一: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推荐度:
导读初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篇一: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初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

【篇一: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常州市安家中学 张立萍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

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篇二:初二物理教案】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学习目标:

 1. 知道什么是电压及电压的单位。 2. 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4---6页的内容,思考: 1. 电源的作用。

 2. 电压的单位及关系。 3. 怎样连接电压表。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p4中的想一想做一做两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一样,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压。(1)板书课题。(2)出示目标。

 下边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紧张地自学,5分钟后完成下面检测题,比一比看哪个同学自学效果好。

 检测题

 1.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单位是() a、伏特b、欧姆c、库仑d、瓦特

 2. 如图所示当闭合开关后,能直接测小灯泡两端电压或电流的是(  )

 3. 如图所示电路中,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流表或电压表,当s闭合后,为使两灯均能发光,则(  )

 a甲接电流表乙接电压表

 b甲乙均接电流表 c甲乙均接电压表 d甲接电压表,乙接电流表  后教:

 请两名同学上台板演,下面同学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让发现问题的同学上台更正。

 作业p8  1、2、3、4、5题

  二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一)

  学习目标:

 掌握串联电压的特点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9---11的内容并完成测量串联电路各点间电压的实验,看同学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已经知道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那么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紧张地自学,3分钟后,通过实验检测大家的自学效果比一比哪位同学的自学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效果好

  分析表中数据得出u=u1+u2

 结论: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两端电压之和。 作业: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二)

 学习目标:

 掌握并联电压的特点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p11----12的内容并完成测量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的实验,看同学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已经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那么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探究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紧张地自学,3分钟后,通过实验检测大家的自学效果比一比哪位同学的自学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效果好

 学生画实验电路图 三、 猜想

 1. 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跟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2. 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四、设计实验并操作。填表

【篇三:初中物理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东风二中  王心艳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内容,在学习了力的基础上,再来介绍简单机械—杠杆。为下一节滑轮的学习埋下伏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学习杠杆的概念、平衡条件及分类,有很多物理方法渗透其中,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关于杠杆的感性认识;已经初步掌握物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力有所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有初步的作图能力。好奇心强,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会画力臂.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四、学习重难点

 1、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2、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五、学习用具

 铁架台、钩码、杠杆、刻度尺

 六、学习过程

 模块一: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如:船桨、剪子、核桃夹、跷跷板等得出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的学习。

 小组交流有疑问的问题,合作解决。

 预设问题:

 1、什么是力的作用线?

 解决措施:先让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以图的形式进行讲解。

2、力臂的概念可能会提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解决措施:先让学生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用实验说明,在杠杆一段固定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另一侧竖直向下拉和斜拉,发现示数改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在这时在引入力臂的概念。

 板书: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

 设计意图:初步介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模块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进行实验之前,引导学生思考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解决措施:大部分同学会想到静止时平衡,想不到水平位置,在学习完力臂后再告诉他们。这样方便读出力臂,便于读数。

 2、什么时候我们说杠杆平衡?如果实验探究的话,在什么情况最好读数? 解决措施:杠杆平衡应该能想到静止,这里联系复习二力平衡的定义,物体受二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二力平衡。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说杠杆匀速直线转动时不好读数,所以用静止状态。

 然后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边实验,边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代表先说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确定之后再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有问题及时解决,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要做好几步,所以把实验分成很多小步,要理清思路,不要忘了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的。

 模块三:杠杆的分类

 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实际作用,对杠杆进行分类,引导得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设计意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反思总结:

 师: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下列知识网络,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

生:学生先进行整理,不会的问题可以老师讲解。

4、人的肱二头肌收缩使人曲臂时的情况如图所示,人的前臂是一个_____力的杠杆,这种结构给人带来的好处是_____。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工具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体验、求证、运用等研究活动。实际教学中力图突出两点:第一,通过我精心引导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绘制杠杆示意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的理念。

 实验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探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的条件”, 对于“倾斜位置平衡”留在实验评估中结合课件进行研究,以确保实验顺利、成功进行。

 数据的采集使用投影一至两组学生成果引导分析,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可由教师事先准备大幅表格挂在黑板上,学生实验中教师选取有代表性数据由学生填入大表格中,实验结束师生共同分析数据,这样数据多、有代表性,可以有效避免部分学生由于实验失败造成无数据可分析的尴尬局面。

文档

初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

初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篇一: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立萍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