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5分)
1. (7分) (2017·东胜模拟)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xī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弹穿透了伪装的甲zhòu,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1) 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屏________住 xī________利 锃________亮 甲zhòu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无可置疑:________
(3) 词语“伪装”一词中的“伪”字第5画是________ 。词语“遮遮掩掩”中的“遮”,共________ 画。
2. (2分)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B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 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
D .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3. (2分) (2014·包头)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 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中那种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B . 两位参加散打比赛的少年各自使出了自家的浑身解数和本领,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C . 他手很巧,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的电烤箱,虽然外观一般,可功能并不逊色,真是巧妙绝伦啊.
D . 飞往留学地的飞机即将起飞,弥留之际 , 这位性格内向的男孩终于喊出了“妈妈,我爱你!”
4. (2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省城运会将在南京举行,我萌生了去当志愿者为城运会服务。
B . 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活泼。
C . 这次送温暖活动中,社会各界给贫困山区学生捐赠了一批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D . 据预测,柳州今年第三季度的房地产税收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十左右。
5. (2分) (2017九上·江苏月考)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格列佛游记》写了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车迟国和慧骃国的旅行经历,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
B .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当上了船长,出外航海。他的手下图谋不轨,关押他并弃他在一块不知名的陆地上,这块陆地就是他后来游历的慧骃国。
C . 《范爱农》一文中的范爱农和鲁迅是同乡,都在日本留过学,但他们在对徐锡麟等人被杀要不要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的无人道时持不同意见。
D . 《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二、 名著导读 (共1题;共6分)
6. (6分) (2016八下·莆田期中) 名著阅读。
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至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快乐……
选文出自《________》,“他”是指________ , “他”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作品《________》,这段话概括了“他”音乐的本质,之所以说“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是因为他的音乐带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默写 (共1题;共8分)
7. (8分) (2018七下·江都月考) 默写。
(1) 《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与王翰《凉州词》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 《木兰诗》中的《木兰诗》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 自古以来写黄河的诗歌不胜枚举,请你默写两句与黄河有关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阅读唐朝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一诗。
《春思二首①(其一)》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朝诗人,唐肃宗时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②历乱:纷乱。
(1)
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两个字是________和_______。
(2)
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鲜明的春景图,有哪些色彩? 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0分)
9. (20分)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患其塔动( ) ②便实钉之( ) ③人皆伏其精练。(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3)
《梵天寺木塔》运用侧面描写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请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4)
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10. (20分) (2017九上·福建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2017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每到月间,红的绿的半红的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的瀑布。
②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3) 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11. (15分) 阅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用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的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1)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
(3)
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9九上·长春月考) 写作
以下两个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①:鞠躬
作文②:选择下列名言中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来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作文要求:
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⑤行款格式规范。
⑥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学校名。
参
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5分)
1-1、
1-2、
1-3、
2-1、
3-1、
4-1、
5-1、
二、 名著导读 (共1题;共6分)
6-1、
三、 默写 (共1题;共8分)
7-1、
7-2、
7-3、
7-4、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1、
8-2、
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0分)
9-1、
9-2、
9-3、
9-4、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11-3、
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