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面是法兰西共和国2008年中学毕业会考(相当于吾国的高考)经济社会科的法语考试作文题,翻译成汉语就是: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
法兰西民族的浪漫多情是出了名的,不意他们会拿这么严肃、沉重的哲学话题考孩子们。这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哲学作文题。事实上,法国中学毕业会考历年考的都是哲学作文,有一篇博文介绍说,哲学在法国的中学里是一门与法语、数学、物理不相上下的必修课。他们教育部的认为,哲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看看,今年他们还出了如下这些让普通中国人摸不着头脑的哲学作文题:
La perception peut-elle s’éduquer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
Peut-on désirer sans souffrir ?(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
Y a-t-il d’autres moyens que la démonstration pour établir une vérité ?(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
L’art transforme-t-il notre conscience du réel ?(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
这些题目有个共同点,题中都有“是否”一词,都是选择疑问句。还有更邪的,他们竟然从叔本华、萨特等哲学大师的论著里摘一段文字,让孩子们去评述。我相信,没有一定的哲学功底的人,碰到这样的题目一定傻眼,猴子吃螃蟹,不知从哪里下口。
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题,要求从韩愈的两句诗中阐发意境和哲理。话题触及到了哲学、美学方面的一些原理。仅这就让众多只会读死书、头脑僵化、做惯了新八股文章的湖湘子弟栽了个大跟头。60分的作文,省人平仅38.69分。敝校一教师的千金,曾是被寄予厚望冲击清华北大的,可惜语文没有考好,估计就有作文发挥欠佳的问题。现在应试教育(俺是明白人,别拿“素质教育”那些冠冕堂皇的说词来唬弄俺)重压下的学子,有几个是有哲学头脑,有审美思维的?教材上没有的,老师没讲的,考纲之外的,他们根本就不理。作文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他们就只能联系自己、联系洪战辉、孟祥斌等“感动中国”人物,他们的思维已经装进某些套子里根本出不来了。
回过头来再说上面的法国“高考”作文题,“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如果拿来考中国孩子,相信绝大多数考生会像做政治论述题一样,先作出认识他人与认识自己哪个更容易的明确判断,即回答“Yes or No”,再联系“个人生活实际”,譬如讲自己原来与小D同学是很好很好的朋友,但相处久了,终于认识到小D同学的不可靠,“人心隔肚皮”啊,以后,我要“防人之心不可无”啊……其间还不忘点缀些政治课上学来的“矛盾”“对立统一”名词术语,就像我炒苦瓜时撒几粒枸杞;再把做梦也不会背错的万能论据陶渊明(他认识自己不止五斗米的出场价,所以辞官归田)、司马迁(他认识他人,替降将说情却使自己的鸡鸡遭了罪)、李白(他不认识自己,屁颠屁颠的跑去长安当了几天御用文人)、苏轼、李清照、爱因斯坦、霍金之流硬塞进去,个别聪明的考生还会自己现编几句“哲言”,栽赃说是黑格尔、柏拉图、莱布尼茨他们说的,反正阅卷老师谁会较真去查证呀。总之,我们的中学生作文,写的多是肤浅的、具像化的生活琐屑,玩弄的多是很拙劣的遣词行文技巧,极少能上升到哲学思辩的高度。当“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这样的题目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认识他人,又为什么要认识自己,这两个“认识”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认识他人只为吃定他,就像某些不良,不琢磨事,只琢磨人,一天到晚考虑的是如何抓住他人的把柄,然后搞垮他人,同时注意防守,不让他人抓住自己什么把柄搞垮自己,以这样的用心去“认识”他人,必人人自危,大家都戴着厚厚的面具生活,当然会认为,这世上最难的事就是认识他人。我们周围总不乏这样的人:眼高手低,志大才疏,自己长的很普通,扔在人堆里就根本找不着,偏做梦要娶巩俐章子怡;一篇800字的文章都写的猫屁不通,偏立志要当鲁迅钱钟书;卖萝卜白菜都赚不到钱,偏立志让李嘉诚比尔·盖茨找他借钱花,这种人,当然免不了经常在现实的坚壁前撞得鼻青脸肿,当然会长太息以掩涕兮:识己之难,难于上青天!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活着为了什么?……平时多考虑考虑这些问题,做个素心人。如是,我们就不会在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何者更容易上缠扯不清了。当我们思路清晰、立论谨严的做出那篇文章,我们不是同时也是个做人的成功者吗?
∙材料:
认识(cognition) 【释义】:①认得;相识:我认识他|认识的人告诉我说。②懂得;理解:通过学习,我认识了这个道理。③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社会实践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
——汉语大字典
“盖为有力不足以举天下之烦,性情不足以挟持天下之一偏,而可以大有为着也。”
——《讲堂录》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首页>实用工具集>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党和中国人民的创立和发展,为中欧各国各族人民事业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晚年特别是“文化大”中的的确犯有严重错误。
——《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使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向适合的东西,即吸收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
——选自:1957年2月27日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正 文
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主体是有生命的物体,是行为的主导者和实行者。生物主体具有行为的需要和行为的能力,行为是生物主体的日常生活方式。
在青年对自我的认识网站114论坛——思想与研究上有这样一段话语: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是青年追求的中心命题。他认为,人类的目的在实现自我:实现自我者,即充分发达自己身体急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之谓。“这是精神之个人主义。”“个人有无上之价值,无个人则无宇宙”,“己即神也,”。他认为,墨子的兼爱,佛教的普渡众生,也都是为了实现自我,只要实现了自我,才会心情舒畅。“各我集合,而成宇宙”,要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自我开始。 怎样来实现自我呢,青年认为,“动’”是根本,他认为,豪杰之士所以成为豪杰,就是发展了“动”的本性,这是“成全其人格之源”。他认为,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运动
对立,冲突,斗争,是宇宙的规律。
一个人,能自我认识不是目的,而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一个人,通过自我认识,有了自知之明,能扬长避短,战胜自己,从而自励自强,向着既定的人生目标前进,这才是目的。因此,自知、自明、自胜、自强是学习主体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个内在的环节。
中国人历来有自知之明的文化传统。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人者有力,自胜着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在青年时代就认识到自知的重要性,他于1917年8月23日在致黎锦熙的信中评论五四前夕各项改革的流弊时说:“今天下纷纷,就一面言,本为变革应有事情;救他面言”,则是“诸人本身本领之不足”使然。而本身本领之不足,“此无他,无内省之明,无内外之识而已矣。己之本领何在,此应自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本领,就要谈变革社会之事,那岂不是“蚂蚁缘槐”、“蚍蜉撼树”,可笑不自量
∙但是,人要做到自知之明,说着容易,做着难。《贞观政要》中就记有所谓“知人即可以难,自知城亦不易”的古训。自知比知人更难,难就难在它不仅需要理智,而且更需要勇气;敢于以挑剔的目光面对自己的不足。这常常是与自尊心和自信心冲突的。对此深有体会,所以他多次引用鲁迅的话:“人贵有自知之明”以自鉴。他还经常谈起明代杨椒山的两句歌:“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有一次,他对秘书梅白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这几十年的体会是:头一句: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就“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察言观色,而是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尽管“虚怀”、“自知”有些两难,还是做到了一个伟人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告诫全党和全军,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有一次,他在跟人面谈说这句话的时候,还特地在后面加上一具:“包括我自己”。对于他自己,他历来是有自知之明的。1959年他在庐山会议上轻易地把彭德怀的“意见书”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可是后来的事实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未免是正确的。结果,他终于对彭德怀说出了这样的话:“也许真理在你手上:”。也许是有感于此吧,在三年困难时期,他曾叹着气对卫士张仙明说:“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意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曾与有一次历史性会晤,事后,尼克松回忆道:‘基辛格提到,他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曾经指定他班里的学生研读毛的著作。毛用典型的谦逊口吻说,我写的这些东西算不了什么,没有什么可学的。我说‘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毛说,‘只是改变了北京郊区的几个城市’。及时在林彪大搞的年代,他也是清醒的。他对林彪把“思想”说成是灵丹妙药表示不满。他在1966年给的信中,写到:“我历来不相信,我拿几本小书,有那么大的神通。”
自知和自胜,都是为了达到自强、强化、强大自己的生命力和意志力,以使能够扼住和支配自己的命运的咽喉,在人生的搏击中,能够自恃而不依仗与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始终坚持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在认识他人和认识自己之间明显存在着对立和统一。这也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美化扑鼻香”。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守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时间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社会价值,古为社稷,今为国家。现今我们应该用科学的观点去审视。哲学上的“价值”世界是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题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用来满足认得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观性(药物对于健康人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这是价值的具体的主观性的突出表现);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必须用社会的和历史的眼光考察价值现象);价值具有性;(一块钻石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来说,可以构成的价值关系,如审美的、经济的、科研的、使用的等)。
社会是多元化、人的理解当然也有多元思考。但有关价值的评价和特点却是恒久不变的。价值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认识活动就是通过评价表明态度的认识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对人或事进行评价,主要是说明这个人或事对于社会、对于人有什么积极或消极意义,从而决定对这个人或事应持何种态度)。事物都有两面性,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题的特点而转移的,今昔对比,更有说服力,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评价,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评价,不同的价值主体就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截然相反。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指示性认识。
认识是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是死板的、凝固的和一下子完成的,它表现为通过各种形式和不同阶段而实现的能动的辩证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这是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而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则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运动中实现的。
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同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他不仅解释了事物普遍规律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还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让我们用科学的观点正确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史沫特莱曾言“中国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用毛的光辉人格做明镜,好好学习,只要我们能好好学习,用唯物主义的路论武装自己,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健康成长。努力打造更加健康、完整的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自我”!
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
我们认识别人只能用性格以及行为.以及语言来认识他人.所认识的并不全.认识他人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接触.可是再怎么长时间的接触,.也无法了解一个人.我们所能知的只有他的行为以及喜好.而每个人都还带着一副面具.所以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即使他对你毫无保留
而认识自己.很简单.你可以认识到自己错误.但很多人却执迷不悟.骨子里深埋的倔强不肯相信这是真的自己.所以认识自己容易.而改变自己却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