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解析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5:17:05
文档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如图是生活中常用来固定房门的“门吸”,它由磁铁和金属块两部分组成。该金属能被磁铁所吸引,是因为金属块可能含有以下材料中的()A.银铁C.铝锌【答案】B【解析】【详解】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而银、铝和锌都不会被磁铁吸引,所以,只有铁符合题意。故选B。2.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进行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约4700-53
推荐度:
导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如图是生活中常用来固定房门的“门吸”,它由磁铁和金属块两部分组成。该金属能被磁铁所吸引,是因为金属块可能含有以下材料中的()A.银铁C.铝锌【答案】B【解析】【详解】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而银、铝和锌都不会被磁铁吸引,所以,只有铁符合题意。故选B。2.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进行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约4700-53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如图是生活中常用来固定房门的“门吸”,它由磁铁和金属块两部分组成。该金属能被磁铁所吸引,是因为金属块可能含有以下材料中的(  )

A. 银 铁

C. 铝 锌

【答案】B

【解析】

【详解】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而银、铝和锌都不会被磁铁吸引,所以,只有铁符合题意。

故选B。

2.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进行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约4700-5300年。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互为同位素的原因是(  )

A. 质子数相同    B. 电子数相同

C.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D. 核电荷数和电子数均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互为同位素,是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故选:C。

3. 下图表示的是气体分子的模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模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详解】A、图中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图中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C、图中含有三种分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图中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故选:D。

4. 乙醇硫(化学式为C2H6S)易挥发,有蒜臭味,人对该气味极其敏感。在天然气中添加该物质,可以帮助天然气泄漏。下列有关乙硫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元素质量角度看:乙硫醇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表达为

B. 从元素组成角度看:乙硫醇由碳、氢、硫三个元素组成

C. 从微粒构成角度看:乙硫醇由9个原子构成

D. 从分子结构角度看:乙硫醇分子中碳、氢、硫原子个数比为2:6:1

【答案】D

【解析】

【详解】A、乙硫醇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表达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B、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乙硫醇由碳、氢、硫三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乙硫醇是由乙硫醇分子构成的,1个乙硫醇分子是由9个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个乙硫醇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的,则乙硫醇分子中碳、氢、硫原子个数比为2:6: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 氧气性质活泼,不仅能支持呼吸,还是一种优质的燃料

B. 氮气性质较活泼,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C. 各种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制成霓虹灯

D. 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增多可能会导致酸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气性质活泼,能够支持燃烧但自身不能燃烧,所以不能做燃料,故A错误;

 B.氮气性质很不活泼,但是可以合成氨气,是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故B错误;

 C.各种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制成霓虹灯,故C正确;

 D.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但是酸性极弱且不稳定,空气中二氧化硫才是导致酸雨形成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C。

6. 如图是绿色植物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

B. 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C. 若c表示水分,则它主要用于建造自身组织

D. 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木质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详解】A.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则此过程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A错误。

B.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若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它们都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B正确。

C.若c表示水分,则它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C错误。

D.若d表示有机物,则它通过韧皮部的筛管向下运输,D错误。

故选B。

【点睛】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以及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是考查的重点内容,要理解掌握。

7. 如图是氧气制取和性质的知识网络(反应条件部分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④⑤⑥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B. 反应①中MnO2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

C. ①②③中的反应物和④⑤⑥中的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D. 反应③如果没有MnO2,可用少量KMnO4代替

【答案】D

【解析】

【详解】A、化合反应为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在反应⑥中,生成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两种,不符合化合反应的定义,故A错误。

B、反应①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发生改变了,故B错误。

C、氧化物为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②中的反应物高锰酸钾和反应③中的氯酸钾都是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的定义,故C错误。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会生成二氧化锰,而二氧化锰可以对氯酸钾分解进行催化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8. 1909年卢瑟福领导的团队用一束α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时发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由实验得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

A. 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原子核外是空的,不存在其他粒子

B. 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外电子质量较大且带负电

C. 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较大

D. 该实验说明α粒子无法穿透原子和原子间空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可以根据微观粒子的构成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AD.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不能说明不存在其他粒子,核外有电子质量很小,故AD错误;

B.有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带正电,但不能说明电子质量较大且带负电,故B错误;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较大只有碰到质量比它大很多的物质才被反弹回来,故C正确。

故选C。

9.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现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烧杯中,发现蜡烛熄灭,不久沾有Na2O2固体的棉花渐渐燃烧起来。蜡烛燃烧时对棉花的温度变化忽略不计。根据上述实验信息,描述不合理的是(  )

A. CO2不支持蜡烛燃烧

B. CO2能支持棉花燃烧

C. Na2O2与CO2反应一定放出热量

D. 棉花具备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壁缓缓倒入烧杯中,发现蜡烛熄灭,说明CO2不支持蜡烛燃烧,故选项正确。

B、沾有Na2O2固体的棉花渐渐燃烧起来,是因为Na2O2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氧气,氧气支持棉花燃烧,故选项错误。

C、棉花能够燃烧就是因为棉花是可燃物,并与氧气(或空气)接触,Na2O2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氧气并放出热量,使棉花达到了着火点,故选项正确。

D、棉花燃烧达到了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个条件:有助燃剂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正确。

故选B。

10. 人们利用根系分布的特点在山坡和沙地造林种草,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保持水土    B. 绿化环境    C. 放牧牲畜    D. 增加经济效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可见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梨的水平根大于树冠的3-4倍,深约2米,树冠下的根基本与地面平行,冠外的根渐向深处生长。根系深度约0.2-0.4米分布最密。利用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范围大的特点,植物的根系牢牢抓住土壤从而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故选A。

11. 小刚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图装置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土壤白烟冒尽后,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分析质量变化,你认为小刚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

A. 有机物含量    B. 空气体积分数

C. 土壤生物数量    D. 无机盐含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有机物能够燃烧,用酒精灯对着土壤加热,一会儿闻到一股烧焦味,并有白烟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水分、空气、无机盐在加热时都没有白烟冒出。故选:A

12. 土壤中的水分先到达绿色植物的部位有:①根的导管;②根毛细胞;③茎、叶肉的导管;④叶肉细胞。其正确的顺序为(  )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是导管。

【详解】根部吸收的水分,就是沿着导管运输到植株各处的,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是: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表皮内的层层细胞→根内的导管→茎内的导管→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水蒸气)。所以,题中土壤中的水分先后到达绿色植物的部位有:②根毛细胞;①根的导管;③茎、叶肉的导管;④叶肉细胞。

故选A。

【点睛】掌握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3. 某元素的阳离子A3+的核外有10个电子,核内有14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

A. 10  24    B. 13  24    C. 10  27    D. 13  27

【答案】D

【解析】

【详解】阳离子A3+的核外有10个电子,所以A原子内有13个质子,核内有14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3+14=27,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故选:D。

14. 下列五种物质中均含有碘元素,它们按下列顺序排列:①KI②I2③HIO④X⑤NaIO4根据这种排列规律,X不可能是(  )

A. I2O4    B. KIO3    C. AgI    D. I2O5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化合价的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已知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KI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I2属于单质,碘元素的化合价为0;HIO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NaIO4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则碘元素的化合价是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X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在+1到+7之间。

【详解】A、I2O4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符合这种排列规律。

B、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符合这种排列规律。

C、AgI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不这种排列规律。

D、I2O5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符合这种排列规律。

故选C。

15. 在探究条形磁体周围磁场的实验中,老师将玻璃板平放在磁体上,并均匀地撒上一层铁屑,轻敲玻璃板,铁屑就会有序地排列起来,如图,对实验中有关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撒铁屑的目的是将原来不存在的磁场显示出来

B. 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成一个个小磁体

C. 铁屑越疏的地方磁场越弱,离磁体也越远

D. 该实验既能显示磁体周围的磁场强弱,还能显示磁场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磁体周围空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这就是磁场;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详解】A.磁体周围始终存在磁场,借助细铁屑可以显示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特点,但不是将原来不存在的磁场显示出来,故A错误;

B.铁屑原来没有磁性,但在磁场的作用下能够获得磁性,说明铁屑被磁化了,故B正确;

C.条形磁体周围存在磁场,铁屑越疏的地方磁场越弱,离磁体的两极也越远,故C错误;

D.该实验过铁屑分布多少说明磁场强弱,但无法显示磁场方向,故D错误。

故选B。

16. 下列图示实验,有关结论的判断和应用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说明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该方法可以用来制造电磁铁

B. 图乙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该原理可用来制造电磁继电器

C. 图丙说明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该原理可以用来制造发电机

D. 图丁说明软铁棒能被磁化,该方式可以制造永磁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甲说明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该方法可以用来制造电磁铁,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图乙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该原理可用来制造电动机,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图丙说明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该原理可以用来制造发电机,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图丁说明软铁棒能被磁化,该方式可以制造永磁体,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7. 小科在学习了《家庭用电》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丁串联

B. 丙的连接方式不正确

C. 闭合开关S1、S2,两灯均亮

D. 用测电笔检测丁插座的两孔时,测电笔氖管都能发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电路中灯泡甲、插座丁并联,故A错误;

B.双线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而图中插座丙左火右零,且电路中插座丙与灯乙串联连接,故B正确;

C.当闭合开关S1、S2,甲灯亮、乙灯不亮,是由于插座丙与灯乙串联连接造成的,故C错误;

D.当测电笔与丁插座的上孔接触时,插座此孔为火线,氖管发光,当测电笔与插座的下孔接触时,插座此孔为零线,氖管不发光,故D错误。

故选B。

18. 下列关于家庭用电的一些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A. 电器失火先切断电源    B. 用湿手去插、拔插头

C. 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    D. 在同一只接线板中同时使用多只大功率电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发生火灾时,要先断开电源开关,再采取救火措施,否则会发生触电,故A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B.用湿手去插、拔插头,水属于导体,有可能使电流通过水传到人体上,使人体触电,十分危险,故B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C.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一旦风筝接触高压线会造成人触电,故C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D.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短路;二是家中使用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所以大功率用电器同时使用时,将会使电路中的电流过大,引起火灾,故D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故选A

19.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其中甲和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97和158.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19.78.731.60.4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17.403.6
A. 待测值为0

B.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 反应过程中,乙、丁变化质量比87:36

D. 反应中甲、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的乙质量增加了17.4g-8.7g=8.7g,故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8.7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31.6g-0g=31.6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3.6g-0.4g=3.2g;由质量守恒定律,甲应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31.6g-8.7g-3.2g=19.7g,故待测的数值为19.7+19.7=39.4。

A、待测的数值为19.7+19.7=39.4,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丙,生成物是甲、乙、丁,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过程中,乙、丁的变化质量比为8.7g:3.3g=87:32,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过程中,甲、丙的质量为19.7g:31.6g=197:316,甲和丙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97和158,则反应中甲、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0. 下列关于科学家和其相关主要科学成果对应正确的是(  )

A. 奥斯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B. 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 拉瓦锡——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D. 海尔蒙特——证实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奥斯特首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故选项错误。

B、1911年,卢瑟福等人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选项正确。

C、.1775年,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了空气是由氮气与氧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故选项错误。

D、、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证明了植物的生长需要水,不能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故选项错误。故选B。

二、填空题

21. 如图是某矿泉水标签,根据标签信息回答问题。

(1)其中硫酸根离子的相关信息已模糊不清,请写出该离子的符号:_____。

(2)锌离子符号(Zn2+)中“2”表示的含义是_____。

(3)碳酸氢根离子()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答案】    (1). SO42-    (2). 一个锌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3). +4

【解析】

【详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SO42-。

(2)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Zn2+中的“2”表示一个锌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3)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由碳酸氢根离子(HCO3-),碳酸氢根的化合价为-1价,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1)+x+(-2)×3=-1,则x=+4价。

22. 德国化学家洛哈德·埃尔特在固体表面化学德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1)其中表示氨分子的符号是_____。

(2)通过该模型分析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与分子主要区别是_____。

(3)根据模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    (1). C    (2).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分子可以再分    (3). 3H2+N22NH3

【解析】

【详解】(1)每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与3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C表示氨分子。

(2)通过该模型分析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与分子主要区别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分子可以再分。

(3)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铁触媒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N22NH3。

23. 根据小磁针及磁感线(虚线)标出下图中磁铁的N、S极并标出磁感线的方向。

【答案】

【解析】

【详解】观察小磁针可知,小磁针的S极指向磁体,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即磁体的磁极为N极,由磁感线可知两侧磁极均为N极。又因为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故画图如下:

24. 如图所示,有一根铁棒悬挂在一根轻质弹簧下,下端位于螺线管的上方,闭合开关后铁棒向下运动,稳定后静止。铁棒下端被磁化成_____极,保持弹簧悬挂位置不变,要使铁棒进一步向下运动,采用的方法可行的是_____。

A.滑片P向右缓慢移动B.在螺线管中插入铁芯 C.增大电源电压D.将a、b间电源的正负极对换位置

【答案】    (1). N极    (2). BC

【解析】

【分析】

本题抓住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如何引起电流的变化,如何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根据右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

【详解】[1]开关闭合,根据安培定则可知,通电螺线管的上端为S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条形磁体向下运动,可知铁棒下端被磁化成N极。

[2]A.滑片P向右缓慢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小,电磁铁磁性减弱,条形磁铁的吸引力减小,所以条形磁体向上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在螺线管中插入铁芯,电磁铁磁性增强,条形磁铁的吸引力增大,所以条形磁体继续向下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增大电源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变大,电磁铁磁性增强,条形磁铁的吸引力增大,所以条形磁体继续向下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将a、b间电源的正负极对换位置,根据安培定则可知,通电螺线管的上端为N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条形磁体向上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25. 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废液过滤后,向其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Na2CO3),会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①:Na2CO3+2HCl==2NaCl+H2O+X  ;反应②:□Na2CO3+□CaCl2——□CaCO3↓+□NaCl

(1)反应①中的X的化学式是_____。

(2)反应②还没有配平,请在方框中填上配平后的化学计量数_____。

【答案】    (1). CO2    (2). 1、1、1、2

【解析】

【详解】(1)在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X中,反应前:Na个数2,C个数1,O个数3,H个数2,Cl个数2;反应后:Na个数2,O个数1,H个数2,每个X分子中有1个C,2个O,故X的化学式为CO2;

(2)把Na2CO3的化学计量数定为“1”,NaCl的化学计量数为“2”,CaCl2的化学计量数为“1”,CaCO3的化学计量数为“1”。故方框中填上配平后的化学计量数为:1、1、1、2。

26. 人体平静状态时,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活动而完成的,通过膈肌和肋间肌的合作运动造成胸前体积变化,从而改变胸腔内气压,在气压差的作用下,实现吸气和呼气。如图甲模拟膈肌的运动情况,如图乙模拟肋间外肌的运动过程。

(1)图甲中膈肌处于舒张状态的是_____(选填“A”或“B”)。

(2)当膈肌处于图甲(B)运动状态时,人体处于_____(选填“吸气”或“呼气”)状态。对应于肋间外肌的运动方式为_____(选填“Ⅰ”或“Ⅱ”)。

(3)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后,在肺泡周围进行了气体交换,根据图丙,a箭头表示的气体为_____(选填“氧气”或“二氧化碳”)。结构决定功能,请说出人体肺泡适合气体交换的其中一个结构特点。_____

【答案】    (1). A    (2). 吸气    (3). I    (4). 二氧化碳    (5). 数量众多、肺泡壁薄、肺泡壁具有弹性

【解析】

【分析】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胸廓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图示模拟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甲图示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乙图示表示膈肌收缩,膈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据此解答。 

【详解】(1)图甲中A膈肌上升,表示呼气,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2)图甲中B膈肌下降,表示吸气,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即图乙中的Ⅰ。

(3)图丙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图肺泡。所以图中的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氧气。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的主要器官。

【点睛】关于呼气和吸气时膈肌、肺、胸廓的变化情况,是考查的重点,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掌握。

27. 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下列措施或现象。

(1)移栽植物时,要通过修剪,只保留少量枝条和叶片,理由是_____。

(2)将带叶的黄杨木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切面某部分被染成微红色。发红的具体部位名称为_____,水分能克服自身重力,自下而上运动的动力来自_____。

(3)小刚同学在花鸟市场购买一盆杜鹃花,因施肥过频,造成植株枯萎死亡,请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

【答案】    (1). 减少蒸腾作用消耗水分,保留少量枝条和叶片目的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有机物    (2). 木质部(或导管)    (3). 蒸腾作用    (4). 施肥过频,造成土壤液浓度增加,大于根细胞液浓度,造成植物根部失水

【解析】

【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解答即可。

【详解】(1)移栽植物时,要通过修剪,只保留少量枝条和叶片,理由是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

(2)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茎是主要的输导器官,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茎中输导组织根据其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将一根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中,放在太阳下(促进蒸腾作用),过一段时间,将枝条纵切开来,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导管,正是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水分能克服自身重力,自下而上运动的动力来自蒸腾作用。

(3)小刚同学在花鸟市场购买一盆杜鹃花,因施肥过频,造成植株枯萎死亡,原因是施肥过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根细胞失水而死亡。

【点睛】掌握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28. 叶的形态虽多种多样,但基本结构很相似(如图甲),都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等结构组成;图乙表示叶在夏季某一天中进行物质转化的两种生命活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2表示_____细胞,因该细胞中含有_____,所以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图乙中的属于光合作用的曲线为_____(选填“a”或“b”),理由是_____。

(3)图乙中两种生命活动在夏季的正午过后强度都有明显下降,这跟图甲中的_____(填序号)部分关闭有关。

【答案】    (1). 叶肉细胞    (2). 叶绿体    (3). a    (4). 只在有光照的时间段有强度    (5). 5

【解析】

【分析】

图甲示叶肉细胞结构图:1上表皮;2叶肉;3下表皮;4叶脉;5气孔;图乙中:曲线a表示一天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曲线b表示植物一天中呼吸作用的进行情况。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呼吸作用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有光无光都要进行,据此解答。

【详解】(1)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大约在6点~20点之间进行,因此,图中曲线a表示的生命活动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要进行,因此呼吸作用全天都能进行,故图中曲线a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因此,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2)图中曲线a表示的生命活动是光合作用,该活动进行的部位是细胞中的叶绿体,所需要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需在光下才能进行,分析图乙中的曲线可知:曲线a表示的是光合作用在一天中的进行情况,因为该生命活动只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3)图乙中两种生命活动在夏季的正午过后强度都有明显下降,原因是午后温度过高导致甲图中5气孔一部分关闭,这样有利于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防止发生萎蔫现象,而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需要的气体通道受阻。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图乙中的两条曲线所代表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只在光下进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三、实验探究题

29.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有关气体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H2O2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若发生装置选用A或B,其中发生装置A优于B的理由是_____。收集装置可以选择F或_____。

(2)小金同学想用如图装置来收集氧气,那么氧气应从_____(选择a或b)进入。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氨气极易溶于水。那么制取氨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填写字母编号)。

【答案】    (1). 2H2O22H2O+O2↑    (2). A装置中的注射器能控制H2O2的流量,从而控制反应速度    (3). D    (4). a    (5). CE

【解析】

【分析】

【详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实验室用H2O2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

若发生装置选用A或B,其中发生装置A优于B的理由是节约药品(通过注射器能够控制加入液体药品的量),可以控制反应速率(通过注射器能够控制加入液体药品的流量);

收集装置可以选择F或D(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氧气的密度小于水,小金同学想用如图装置来收集氧气,那么氧气应从a进入。

(3)实验室用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应该用C作为发生装置;

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所以制取氨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CE。

30. 同学们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某电机的工作原理。

(1)探究一:感应电流的大小会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小丽猜想:可能跟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快慢有关。

请你提出另一种合理的猜想:_____。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帮助小丽设计实验来验证她的猜想,简述你的实验方案_____。

(2)探究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小李完成了如下探究步骤:先将铁棒竖直上下运动(跟磁感线平行),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没有发生偏转,再将铁棒横向运动或斜向运动时,发现电流计指针发生明显偏转。根据该探究过程的,可以获得的结论是_____。

【答案】    (1). 可能跟导体切割磁感应线的力度有关    (2). 见解析    (3).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之一是切割磁感应线

【解析】

【详解】(1)[1]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跟导体切割磁感应线的力度有关或可能跟导体切割磁感应线的角度有关。

(2)[2]要验证感应电流的大小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快慢的关系,就要保证在其它的因素一定,而导体的运动速度不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从而得出结论。

(3)[3]将铁棒竖直上下运动(跟磁感线平行),铁棒没有切割磁感线,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没有发生偏转,将铁棒横向运动或斜向运动时,铁棒切割磁感线,发现电流计指针发生明显偏转,可以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之一是切割磁感应线。

31. 小叶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1)采用方案______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______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这样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答案】    (1). 一    (2). 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    (3). 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多的水分

【解析】

【分析】

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奇妙的是保卫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是能够调节的,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

【详解】(1)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所以采用方案一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 ℃左右的热水中,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如果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样。原因是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的水分。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熟悉掌握对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

32. 如图为小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及药品。

(1)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式为_____。

(2)室验前,要先在集气瓶中添加适量的水,然后再将剩余空间划分为五等分。添加适量水的作用是_____。

(3)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燃烧和密闭不能同步,即将燃着的红磷伸进集气瓶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在塞子塞紧前就已经逸出。在其它操作均正确的情况下,会使得测得氧气体积分数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针对上述情况,小明进行了实验方案的改进,采用市售“暖宝宝”中发热剂(主要成分是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反应原理可简化为铁生锈吸收氧气。小明将足量的发热剂涂抹在广口瓶内壁的四周,而不是堆在瓶底,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答案】    (1). 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集气瓶外壁,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在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 吸热降温,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3). 大于    (4). 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解析】

【分析】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详解】(1)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式: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集气瓶外壁,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在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严密良好。

(2)添加适量水的作用是吸热降温,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3)有一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在塞子塞紧前就已经逸出,在其它操作均正确的情况下,会使测得氧气体积分数大于。

(4)将足量的发热剂涂抹在广口瓶内壁的四周,而不是堆在瓶底,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33. 如图是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往烧杯中倒入水,放入金鱼藻,再将漏斗倒扣在金鱼藻上;

②在漏斗上倒扣一支装满水的试管;

③将整个装置放在台灯边光照。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试管内液面下降;

④当试管内充满气体时,用大拇指在水中将试管口盖住后取出;

⑤检验试管中的气体,得出结论。

(1)步骤⑤中检验气体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该实验不需要对金鱼藻进行暗处理,理由是_____。

(3)如果要在原实验的基础上,探究光合作用的速率的大小与光照强弱的关系,请写出一种改变光照强弱的方法_____。

【答案】    (1). 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进试管中,小木条复燃    (2). 该实验不需要检测淀粉的生成    (3). 控制台灯离开烧杯远近不同或更换台灯中的灯泡功率大小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图示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实验装置,该实验用到了氧气有助燃的性质的原理,氧气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详解】(1)用漏斗罩住浸在清水中的金鱼藻,再将盛满清水的试管倒扣在漏斗柄上,将实验装置放到阳光下,收集金鱼藻在阳光下放出的气体;等气体充满试管的1/2时,取出试管,用拇指按紧试管口,然后迅速地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进试管内,可以看到小木条复燃,说明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2)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原有淀粉干扰实验。该实验是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不需要暗处理。

(3)如果要在原实验的基础上,探究光合作用的速率大小与光照强弱的关系,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氧气有助燃的特性,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四、解答题

34. 莽草酸(C7H10O5)是制取抗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试计算。

(1)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2)_____g莽草酸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68g。

(3)对1岁以上的儿童推荐按照下列“体重一剂量表”服用“达菲”:

体重小于等于15kg

15~23kg

23~40kg

大于40kg

每次用量30mg45mg60mg75mg
假如患病儿童的体重为20kg,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服用“达菲”药片(每颗药片含“达菲”75mg)2次,一个疗程5天,那么该患儿一个疗程共需服用_____粒。

【答案】    (1). 174    (2). 348    (3). 6

【解析】

【分析】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来分析;

(3)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详解】(1)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7+1×10+16×5=174;

(2)含168g碳元素所需莽草酸的质量为:;

(3)该患儿一个疗程共服用:(45mg×2×5)÷75mg/粒=6粒。

35. 如图是某种拍摄机动车闯红灯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控制电路中的自动开关的开、闭状态与红绿灯联动,a、b为工作电路中的动触头。c、d为静触头,当质量足够大的交通工具(如汽车)通过停止线附近区域的埋地感应线圈时,感应线圈产生足够大的感应电流。摄像系统在电路中被接通可自动拍摄违规车辆。

(1)埋地感应线圈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是_____(选填“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或“电磁感应”),当有一辆自行车在闯红灯时,经过地埋感应线圈,摄像系统_____(选填“会”或“不会”)拍摄。

(2)当绿灯亮时,自动开关处于_____状态。(选填“断开”或“闭合”)

(3)简述汽车闯红灯时被摄像系统自动拍摄的工作原理。_____

【答案】    (1). 电磁感应    (2). 不会    (3). 断开    (4). 见解析

【解析】

【详解】(1)[1]埋地感应线圈产生感应电流是应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

[2]当有一辆自行车在闯红灯时,自行车的质量较小,地埋感应线圈不会产生感应电流,电磁铁没有磁性,不会吸引衔铁,摄像系统不会拍摄。

(2)[3]绿灯亮时,自动开关不会闭合,电磁继电器不通电,导致摄像系统不能工作。

(3)[4]当信号灯为红灯时,自动开关闭合,此时汽车闯红灯,通过停止线附近区域的埋地感应线圈时,产生足够大的感应电流,使电磁铁磁性增强,衔铁下吸,动触头a、b与静触头c、d接通,工作电路中的摄像系统可自动拍摄违规车辆。

36. 一定质量的氯酸钾(KClO3)中加入3.75克二氧化锰(MnO2),充分混合加热,如图为加热过程中氧气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图像分析并计算。

(1)反应前后混合物的总质量减少_____克。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占整个混合物的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 4.8    (2). 76.56%

【解析】

【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

(2)根据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和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原混合物中氯酸钾质量,再计算出原混合物中氯酸钾占整个混合物的质量分数。

【详解】(1)由图象可知,氯酸钾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是4.8g,反应前后混合物的总质量减少4.8克。

(2)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

 

 解得:x=12.25g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占整个混合物的质量分数是:。

37. 如果将一棵小树的树干上的树皮进行“环割”,即将植物韧皮部切断。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树枝切口上方形成了节瘤(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切口下方无瘤形成(如图所示),切口上方枝条上的绿叶还能继续成活;植物的根部渐渐萎缩。请分析后简答。

(1)对树皮进行“环割”后,切断了_____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简述“树枝切口上方形成了节瘤,而切口下方无瘤形成”的原因_____。

(3)请你预测这棵小树最终会怎样并说明理由_____。

【答案】    (1). 有机物    (2). 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经筛管向下运输,在“环割”部位被切断,堆积在“环割”,上部,形成节瘤    (3). 死亡,切口以下部位长期得不到有机物(营养)而萎缩,导致死亡

【解析】

【分析】

植物茎中有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

【详解】(1)(2)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作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树皮,如图:露出木质部,说明茎的韧皮部被割断,韧皮部内有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如果韧皮部被割断就切断了向下运输的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所以环剥木本植物的树皮,在切口的上方会形成节瘤,这个现象说明有机物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

(3)假如剥去柳树主茎基部的树皮,如长时间无法愈合,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进而树木会也就死亡。

【点睛】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

文档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如图是生活中常用来固定房门的“门吸”,它由磁铁和金属块两部分组成。该金属能被磁铁所吸引,是因为金属块可能含有以下材料中的()A.银铁C.铝锌【答案】B【解析】【详解】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而银、铝和锌都不会被磁铁吸引,所以,只有铁符合题意。故选B。2.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含量进行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约4700-53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