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市第四十三小学 李微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但在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过程,却产生了错别字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写错别字是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预防工作及时到位,其效果也就会让人满意。教师的预防到位纠正及时,学生也乐于配合甘于协作,其错别字也就有可能从小学生的作业本上尽快消遁。
关键词:错字 别字 预防 类型 成因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识字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基于识字这样的重要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规定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左右会正确书写,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要求把识字和写字相结合起来。因为,小学生的空间辨认能力差,识了字如果不书写,就很容易遗忘。然而在这个写字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特别的中低年级)。错别字现象影响了小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它亦使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实际上,错字、别字不能混为一谈。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别字是些用错的字。
一、错别字的类型:
就其类型来说,我归纳如下几种情况:
错字类型之一、丢失笔画。在汉字构造部件中,丢失该有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一大根源。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经常会看见“裤”字中的“衣字旁”少了一点等等。进而分析就不难发现产生这种类型的错字,不是由于学生在教师对生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没有认真听取,深刻记住,就是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生字缺乏仔细观察所致。
二、添加笔画。在汉字构造部件中,添加累赘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另一大根源,如把“琴”字下半部分写成了“令”;武字多加一撇等等。这类错字与丢失笔画如出一辙,也是教师对字形分析不到位或者学生辨析不到位所引起的。
三、改变字形的某个部件。究其原因,这种笔误大多是源于习惯的错误牵引在作祟。如学生经常会把“南”字中的部分写成“羊”字。
四、改变字形的组织结构。如一些学生把“落”字中的三点水写出来把整个字写成了左右结构。这是错字类型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预防与纠正错字,一般都是在字形上作比较;而别字则不同,它却要求我们在音、形、义上结合起来考虑。别字也有四大类型,现将它们作如下分析:
别字的第一大类型:音同形义不同。如有学生将“反映情况”写成“反应情况”,此乃写者只记住汉字的读音,而对其形义没有正确地掌握与理解,以致有此现象。
别字的第二大类型:音形相近义不同。如最近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做生字辨析时经常将“违反纪律”的“纪”选成“记”,这显然是对“纪律”一词中的“纪”字其义没有真正理解。“纪”与“记”虽然在读音上相同,字形上也比较相似,但其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别字的第三大类型:形近音义不同。形近音义不同的别字大都归咎于书写者的疏忽。比如有学生拟写“休息”时,却在不知不觉间写成了“体息”了。防止或矫正这类别字,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书写者的验查了。
别字的第四大类型:字序排列错位,或取附带字进行冒名顶替。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学生把 “积极”写成“极积”,出现这种现象,说来也不足为怪,因为这是学生在不经意间将那些组织强度高、搭配有紧凑感的词取附带部分作顶替了,抑或把字序排列错位了。
二、错别字的成因:
产生错别字,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错别字的现象极为普遍,消灭错别字需要多方力量共同的重视和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方法上用心,措施上有力,学生笔下书写出来的汉字一定会日益正确的,学生的错别字现象会越来越少的。
主观原因
(一)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导致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认知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学生在认字和写字的时候,往往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
1、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不同:如未-末、己-已、处-外;
2、字的笔画相同,但位置不同:如上-下、干-土、庄-压;
3、字的结构相同,但位置不同:如陪一部。
(二)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这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如教师在教 “迎”字时,强调不要画蛇添足多一撇,而学生在学到“柳”字时就容易受到先前的影响, 而将“迎”字错写为“柳” 字了。
(三)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自控力不强,写作业时浮躁,做完不检查,粗枝大叶,急于求成,也是学生写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重要因素。
了解了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对策,以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客观原因
(一)错别字的出现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有关。
汉字本身属于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因此汉字难记难写,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同音字、形近字多,这些是汉字的特点,也是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理解字义,在某种程度上比识字更复杂。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课外阅读较少,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因此,对字义理解含糊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错别字的出现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
1、不求质量,只求数量。有些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经常是一个嘈杂的氛围,在得不到安静的状态下,他们往往容易养成做作业不专心或东张西望的坏习惯,手上在写,脑子里却在想其他的事情,所以在作业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同样的词语写两遍,往往第二遍就会和第一遍不太一样,或者部首变了,又或者少了笔画了都有。这种粗心的现象和学生做作业时不仔细,做完不检查的不良习惯是脱不了关系的。
2、不求正确,只求速度。在书写时,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比“速度”的现象,不管是在默写时,还是在做作业时,有些学生会受好胜心的驱使,更出于想玩耍的诱惑,他们为赶时间匆匆动笔,无论是否对某些字暂时遗忘,也不能静下心认真回想,自然,错误就无法避免了。
3、不求过程,只求结果。有些学生书写汉字时不注意笔顺的规则,只想着“依葫芦画瓢”写出这个汉字,却忽视了这个字笔顺的准确性。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这个字的强化记忆就形成了一定的困难,更加难以形成字与字间的联系,牢记字形。这种做法往往一不注意就写出错别字了。
三、错别字的预防措施:
(一)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
汉字的字形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每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识记器官,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行识字教学,巧教、巧记。再则可借助已学过的汉字学习新字,既复习了旧知,又巩固了所学,还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如熟字加部首组成生字;给熟字换偏旁组成生字。还可以将猜迷、顺口溜融入识字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幽默是马达,游戏是法宝。
中段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弱,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天性好动,而创设幽默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另外,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汉字是最古老又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汉字的轶文趣事举不胜举,学生听了这些故事不由自主地对汉字产生了好奇心。我们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游戏,学生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比赛,教师适时地开展对教学有帮助的游戏活动,就会将原本枯燥的识字变为学生爱学的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识字,在活动中无意识地达到识字的目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示范是关键,模仿是习惯。
日常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在写字课上,学生基本上都能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写出来的字也较规范。但是一到写作业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便龙飞凤舞起来,写的字潦潦草草,难以相认。尽管老师反复要求、多次批评,也无济于事。原因大部分在老师身上,是由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太大造成的。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作业,就不得不求快,因为他们的基本功不过硬,如果一笔一画地写就难以按时完成作业,难免龙飞凤舞起来,缺胳膊少腿,张冠李戴,产生错别字。为此,我们要减少作业量,应求少而精。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一笔一画地完成自己的作业,对写字不认真或水平差的学生,绝不能用“抄十遍、二十遍”的办法惩罚,而是要求“必须写的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写的再多也不能放过。逐渐使学生真正达到“提笔就是练字时”的要求,学生模仿性强,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其习惯的形成,都具有模仿的因素。平时,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备课时,对所教的生字先默背笔画位置,搭配比例与整体的字型结构,难写的字先认真练几遍。教学时,对于容易写错的字要在示范怎样书写的同时讲清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同时,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做到按照笔顺规则正确、端正、整洁地写字,特别是第一次书写,一定要写正确,因为这时产生的错字很难纠正。田字格中的字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范本,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字的笔画、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并努力记住它。当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后,错别字也就大大地减少了。
(四)注意及时复习巩固。
及时复习巩固识字效果也很重要。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一种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逐渐进行的过程。为了战胜遗忘,学生识了字以后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才能加深记忆。除了当堂对所学的生字进行复习巩固外,还要变换形式反复地复习巩固。巩固汉字不能单靠机械记忆,或反复单调的练习。除了抄写、听写、默写等方法,还应采用不同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复习。如安排一些“找朋友”游戏,即要求学生把一些字形结构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了解学生对字形结构的掌握;“贴树皮”游戏: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干上贴拼着,请学生把写有生字的小卡片贴上去,还有配对子,添砖加瓦等游戏。
(五)培养学生改错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
增强学生改错意识,培养良好习惯。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别字,一般说来,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改错意识。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等方法,更要督促他们养成勤于查字典的好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改错的好习惯。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十年的工作经验使我认识到: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才能提高孩子识字能力。同时,我也深刻地知道纠正一个错别字比新学一个生字要难上许多倍。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识字浓厚的兴趣,这样,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所谓抓好开头,事半功倍。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错别字也就没有了温床。
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各种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小培养。不写错别字的习惯也是这样,必须从一年级就开始注意培养。
当然,错别字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杜绝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很多反反复复。因此,如果要有效地降低错别字的“发病率”,则依然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具体方法策略上,语文老师还是要开动脑筋,多想点子,采用活泼丰富的教学形式,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纠错的主人;同时寻求各科老师的配合支持,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好行为影响好行为,好习惯感染好习惯,好性格塑造好性格,才能让错别字“无处可逃”。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态度上认真,制度上严格,措施上有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文字一定会日益正确、纯洁和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