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万能模板
范文一:
渡人自渡 教师要勇做摆渡人
世界上没有渡不过的河,也同样没有跨不过的坎,只要你是个敢于掌舵的摆渡人。
当今社会是一个功利性很强的社会,教育要想完全抽身室外是不可能的。在这样一个充满压力和诱惑的现实中,教师若想保持本真,让成长的船不断前行,就要克服面对汹险、喘急的河流的恐惧,不断提升摆渡能力,渡人也自渡。
渡人,是教师的职责,是使命。正是一次次艰辛的摆渡,构成了教师生命的轨迹;正是一次次华丽的摆渡,成就了教师生命的辉煌。一次退休欢送会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面目慈祥,笑容和蔼。校长、同事、学生们都对他礼敬有加,依依不舍。校长更是在欢送词中将‘春蚕’‘蜡烛’‘灵魂工程师’等一顶顶桂冠送给他。他却站起身,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伤感,说自己没有那么高尚,自己只是个渡船老板,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渡到生命的彼岸,终其一身,自己却始终在原地踏步。说完,他已泪流满面······固然,没有一个老师会嫉妒自己的学生,就像没有一个父母会嫉妒自己的孩子。然而,当一位老师呕心沥血地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渡到彼岸,看着他们一届又一届入学、毕业、收拾行囊、离开,个中滋味,自然百感交集。毕竟,在渡人的旅途中,最失落的,永远都是留下来的那个人,是那个渡人的人。教师那生命辉煌的另一面是一次次的艰辛摆渡,一次次送别后的失落和伤感。
教师无法陪伴每一个学生去经历人生中所有的精彩。但可以摆渡学生的同时摆渡自己,寻找自己的彼岸。一个真正善待自己的人,无论处境多么艰辛,永远都会为自己编织华美绮丽的梦想,善待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并用梦想陶冶自己的情操,润色自己的生活,将灰色的现实加上粉色的底片。无疑,这种人是懂得享受生活的,他们的生活也会是光彩熠熠、多姿多彩的。教师一旦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之路将变得有意义、又奔头。作为中国第一天圣人——孔子,他的平生之志,居然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长者、尊者对我们安心,愿意把事务交托;让朋友、同事对我们信任,愿意与我们共事,共同创造与承担;让年轻的生命在离开我们之后,会对我们共同经历的岁月念念不忘,并从中受益······这看似朴素的人生志向,其实是一个教师的最高梦想,也是一个教师摆渡自己的彼岸。
再高的山脉,也会有将它踏在脚底的登山者;再远的路途,也会有走完全程的远征者;再汹涌的河流,我们要做勇于跨越它、渡过它的摆渡者,摆渡学生的同时摆渡自己。
范文二:
活到老 学到老——谈教师要重视读书
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聪慧’。书是知识的海洋,‘能够读书’使人类有别于动物,保持理性、冷静。然而,近些年的调查数据却揭露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中国读书率日趋下降,中国已经面临阅读危机。这不仅是对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的有力讽刺,也个当代人尤其是教师,一个深刻的警醒;读书,迫在眉睫,唯有读书,才能变得聪颖睿智。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可以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唯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加的成长历史,就是他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进而超越自我。
读书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而所有的这些都有赖于读书。
当然,读书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读活”不“读死”。孔子在《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引用到读书上,就是“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孟轲在《孟子》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中讲述了不迷信书本、学思结合的思想。读书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筛选的过程。如果只重“存储”而忽视“筛选,”那么你就只能成为“书袋。”因此,读书的时候要思考,思考多了才会感触更深更浓,直至豁然开朗、日益进步。
毛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一名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不断提高认知,不断成长,为职业实践指导方向,增强信心、力量,进而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相信只有多读书的教师才能紧跟时代脚步,成就更加辉煌的人生。
范文三:
让“赏识之花”绽放
赏识,如同被乌云笼罩的天空中透出的一缕阳光;赏识,如同寂寞萧条的冬天里的一声鸟鸣;赏识,如同美妙动人的乐谱里的一个音符。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教师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赏识使学生在寒冬感受到春的温暖。因此,教师要学会多说些赞美学生的话,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一直以来,赏识教育在中国得不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以至于现在很多教师仍然处于教育的误区之中。打压式的教育无形中就在孩子与教师之间筑起了一道墙,此时,无论是多么深沉的爱都变得脆弱又无力。爱不是任务式的训斥,不是严苛的要求,更不是粗鲁的打骂。爱是对孩子说:你做得很好,你可以的,我相信你。多一些赏识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爱的力量,让孩子在温暖和爱中自由呼吸,茁壮成长。
赏识,激发了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样,赏识是教师心胸豁达表现,也是教师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不懂赏识、不愿赏识,教师对学生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着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教师对学生的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护。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教师要在细微之处见真谛,善于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
赏识,要去挖掘学生身上鲜为人知的闪光点。“春到三分暖,秋来三分寒”“良言一句如春来,恶语一声如冬至。”教师的表扬如春天般温暖,抚慰着学生的心灵。爱因斯坦就这样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听这类话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的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效果反而更好。
在每个小孩的心里面,都住着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他们会把最好一面的拿出来并发挥到极致。让每位教师多一份赏识,少一份批判,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他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在温暖的赞赏话语同感受幸福。
范文四:
注重阅读方法 增加知识储备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使和高尚的人在交谈。人需要博览群书,但是真正在人身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的那几部书。对一个教师而言,更需要好读书、读好书,在掌握阅读方法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储备。
教师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书籍并不是多多益善,因为过多的阅读反而抓不住重点,教师需要明确自己阅读的重点和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读书的时候非常反对只图块儿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对于一些文集,他都仔细钻研,反复诵读和咏唱。这种读书方法也可以指导教师日常的阅读,在书籍中抓重点,努力吸收取其精华。如果一味的贪多贪快,不要说能够全部吸收,可能连读的懂和通的通都难以达到。
教师需讲书本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如果书本的知识没有经过实践,他永远是教条的、死板的、没有生气的。亚克敦一生读书多达7万卷,但却一篇像样的文章都没有问世。一位学者这样评价:“就像沙漠吸收流水,虽然喝了一江春水,最后却连一泓清泉也没有喷涌到地面上。”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这样的做法极不可取。书本的知识永远是刻板的,如何将书本刻板的知识转换为对现实行动的指导,是一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否则,教导出的学生永远不会有创新。
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需要增加知识储备,丰富阅读内容;需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只有不断增加阅读数量,才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只有不断增加阅读质量,才可以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只有将阅读知识转化为实践,才可以为学生树立真正的榜样。
综合素质作文套路:
第一部分:点【引论】,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点明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正、反、深、联【本论】,正面事例+反面事例 +辨证分析+联系现实
第三部分:总【结论】,收束全文,呼应开头
【范文】树立正确人才观,因材施教促发展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行为对于培养学生成才至关重要。即使我们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著名科学家,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孩子们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点】
教师不仅是教学目的的贯彻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且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学习环境的创造者。能否把学生培养成才,关键因素是教师。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出身贫寒、自学成材,原是一名书籍装订工。是戴维的大力推荐,才让他有机会进入皇家学院实验室;是戴维引导他进入欧洲的科学界,才让他有了成为优秀物理学家的可能。正是戴维对于法拉第的发现和培养,成就了科学史上一颗伟大的新星。【正】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试图通过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让学生立刻就改掉缺点,顽石马上变美玉。对于成年人来说,讽刺和处罚有时候的确会起到令人觉醒、催人上进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不能用来督促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讽刺挖苦可能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让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也有一些教师过早地判定部分学生不能成才,放弃了对他们的耐心培养,任由这些学生向厌学的方向渐行渐远。【反】
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学术精英。正如清朝顾嗣协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无多苛求。”一个班的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发现、发挥或发展一个学生的长处,那他就可能扬长避短、成为有用的人;如果我们过分挑剔、指责或攻击他的短处,那他就可能自暴自弃、成为一无是处的人。【深】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标准全面、人人成才、特色成才的理念,化泥土成砖瓦、锻矿石成钢材、变树木成栋梁,皆为有用之材。我们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师需要用雪亮的眼睛发现和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使学生保持进步的动力。教师可采用新奇引趣法、活动启示法、动手操作法、质疑探究法等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有所成、学有所得。【联】
只要教师用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待学生、用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用宽容的心胸对待学生、用真切的感情欣赏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就一定能在学生的心底激发出前进的动力。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总】
以上范文,请大家按照其层层推进的结构,根据考试时的题目和材料进行填充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