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例外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例外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色散实验推想彩虹的成因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3、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例外的色光。
活动准备:
平面镜、水槽、纸屏、三棱镜、水、喷雾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彩虹吗?
(学生回答)
2.欣赏彩虹图片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美丽的彩虹世界。
(课件配上轻音乐,自动播放例外的彩虹图景。)
3.看到这些彩虹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的发言,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无比奇特,知道彩虹是有七种例外的色光组成的。)
4.关于彩虹,你最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筛选问题:彩虹为什么呈现例外的颜色?彩虹出现在什么时候?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彩虹为什么会消失?)
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秘密。
(教师板书:彩虹的秘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光的色散现象
1.彩虹为什么呈现例外的颜色?你们想看到美丽的七色光吗?
(学生回答)
2.我们可以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出彩虹的色光。
(教师出示三棱镜并介绍:这是一种光学仪器──三棱镜,借助它,我们可以在纸屏上看到美丽的彩虹。这是水槽,在水槽里放了适量的水,在里面放上平面镜,也可以看到美丽的色光。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多见的材料实验,如装水的瓶子、光碟等。)
(学生做实验,为了保证实验胜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教师帮助那些做不胜利的小组调节三棱镜和平面镜的位置,保证他们也能看到光的色散现象)
3.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4.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想看到彩虹现象需要把三棱镜转动到适合的位置,水槽中的平面镜要倾斜到一定的角度,这样会看到和彩虹一样颜色的七色光。)
5.你认为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如果回答是白色的,那么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在纸屏上是七色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把平面镜放在水中,调整到一定的角度也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
小结:阳光可以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教师板书:阳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三、自主探究,再现彩虹
1.猜想彩虹形成的条件
猜一猜自然界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彩虹经常在什么时候出现?如果学生不能确凿说出来,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没有阳光会出现彩虹吗?为什么雨后简易出现彩虹?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彩虹?)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彩虹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小水滴和阳光。
2.设计实验
你想怎样来研究这些问题以及证明你的猜想呢?
(学生讨论回答,确定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想一想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水滴?(教师出示小水壶、农用喷雾器。)你想怎样做才能呈现出美丽的彩虹美景?
(学生讨论方法)
你想怎样制作彩虹?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利用喷壶喷水,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从嘴中喷水。鼓励学生走出室外实验。)
设计实验制造彩虹。
3.室外制作彩虹
下面就让我们走出室外,借着明朗的阳光做一做吧!
(学生走出室外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实验,实验时教师鼓励学生看一看哪个小组做得好,思考为什么能做胜利,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实验的?
(分小组汇报实验方法和现象?教师提醒学生说出对着阳光喷射怎么样?背对阳光喷射怎么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阳光、小水珠、彩虹。特别让学生理解彩虹是阳光发生的一种色散现象。)
小结:雨后,空中有很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通过合作探究知道了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你能解释为什么彩虹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吗?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太阳出来后。小水珠很快就蒸发了,彩虹也就消失了。
五、总结拓展
1.通过实验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彩虹形成的原因,并且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你认为这节课中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
2.有句气象谚语是“东虹日出西虹雨”,你认为这句话有科学道理吗?你想通过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