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叶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安溪铁观音、福州茉莉花等茶叶名闻天下。殊不知,莆田也出过好茶,历史上“龟山炒绿”曾作为贡品,名扬京城,但到了近代,我市的茶叶生产经营,却渐渐“没落”了。
前不久,我市举行名优茶品评大赛上,各个茶叶生产商争先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拿来参评,期望这样一次品评大赛能将自己所生产的茶叶“推销”出去,但真正拿得出手的精品却寥寥无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形势还算不错。目前,全市茶叶面积3万亩以上,今年预计产量将达5000多吨,比去年增加2000吨。今年上半年,茶叶新种植面积在百亩以上的专业户、企业有8家。在品种上也有了优化,以铁观音、金观音、黄观音为主的新品种面积逐年增加,一批具有特色的茶叶基地相继建成,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国茶叶消费量的逐年猛增,莆田茶叶群体的不断扩大,给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良机。
然而,我市茶叶产业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徐腾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市茶叶产业发展还处“爬坡”时期,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品种老化。我市茶园大部分为老茶园,主要品种为本山、毛蟹、梅占等,而铁观音、金观音、丹桂等茶叶新品种的种植比例很小,导致生产出的高档优质茶比例小,仅占10%左右,从而在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在茶园管理水平上还是比较低,大部分茶农资金投入少,建园标准低,茶园普遍质量不高;茶叶加工规模小,水平低,由于生产经营者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大多厂房设备简陋,加工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茶叶加工企业规模过小,均以加工茶青和毛茶为主;科技兴茶氛围不浓,科技投入不足,目前我市茶叶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科技经费投入不够。诸多问题导致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有关茶叶生产专家指出,我市应充分发挥地处南亚热带、具备优越的乌龙茶生产自然条件的地理优势,与毗邻的乌龙茶重要生产地安溪、永春等先进地区,加强技术交流,进行技术革新,更新品种,加强管理,增加投入。同时,通过建设无公害产业基地、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等来推动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