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医文献学笔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5:09:34
文档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推荐度:
导读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中医文献学笔记

第一章 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 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 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 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  战国 公元前475年 三家分晋(赵) 公元前403年 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 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 刘歆《七略 方技略》《汉书 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

二、晋唐 西晋 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 咎殷《经效产宝》;伤科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 隋文帝 《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 晋 葛洪《肘后急救方》 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

    2)陈自明《妇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

    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3.学术争鸣与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成为当时医学繁荣的标志:李杲、刘完素、张元素、朱丹溪

  濂 周敦颐 洛 程颐、程颢 关 张载 闽 朱熹  “阳常盛,阴常亏”

 4.医学丛书的创编《万寿道藏》《济生拔萃》

四、明清时期

 1.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1)科举2)

    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48种,481卷;金匮16种,91卷;

 2.《本草纲目》和《普济方》的问世成为两大领域的巅峰之作。

 3.温病学的产生开创了医学的新领域,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叶天士《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

第二章 中医文献目录

一、目录与目录学

 1.目录 是著作一批相关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

 2.目录学 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目录学的意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

 素问     全书: 1.王冰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3.林亿等人 《新校正》

                      4.郭霭春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条目: 1.胡澍 《内经素问校义》32条

                      2.俞樾 《读书余录》4

                      3.孙贻让 《札移》13条

                      4.于鬯 《香草续校书》103条

二、目录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一、基本结构

 1.前言

 2.目次

 3.正文 目录的主体:1)著录:书名、版本、作者真伪、存佚。

                         2)提要:用来揭示与报道文献的有效方法之一。“叙录”“书录”“解题”

                                           ①叙录体:介绍生平、作品 《四库全书 总目》

                                           ②传录体:生平 《中国分省医籍考》

                                           ③辑录体:收集作者作品和作品资料 《四部总录 医药编》

                         3)小序:各种分类编排目录书中的部序和类序, 是和总序相对而言。

 4.辅助资料

三、古代目录的类型

 1.官修目录

1概念:组织人员,调查国家藏书后,编写的国家藏书目录。

   ② 特点:著录完整,保罗宏富,大多是综合性目录。

   ③ 代表:《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乾隆39-54年 10254种

 2.史书目录

   ① 概念:史籍中含有的目录。

   ② 分类:正史目录、国史目录、专史目录

   ③ 正史目录:正史中记录典籍书数目的专门篇章  “经籍志”《隋书》《旧唐书》

                                                            “艺文志”《汉书》《新唐书》《宋书》《明史》《清史稿》

 3.私家书目

   ① 概念:个人编私人藏书的书目。

   ② 举例:明 兵部侍郎 范钦 天一阁。

四、中医专科目录

 现存最早 明末《医常目录》

 常用 《中国医籍考》 日 丹波元胤    秦汉——清 道光  2383种

       《宋以前医籍考》 日 冈西为人   南宋以前  1860种

 最大 《中国医籍通考》 记录体   9000余种

       《全国中医联合目录》  全国性  12124种

第三章 中医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概述

一、版本与版本学

 1.版本:一书经传写或印刷形成不同类型的本子。

 2.版本学:研究书籍的版本特征和差别,比较其异同,鉴别其真伪优劣,并从中总结工作规律和方法,指导版本利用的一门科学。

二、版本学的意义 1.关乎人命 2.学术研究

第二节 古籍形制沿革与版本制度

 简策 殷商——三国  卷轴 西晋——五代(卷帙)

 册页 宋——清

二、书籍的装订形式及书版款式

 1.装订形式: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2.书版的款式

   1)栏框   ① 版框:勾勒刻印文字的外围轮廓线

               ② 栏线:书版四周的界线   上栏、下栏、左右栏、单栏、双栏、单边、文武边。

   2)栏外:天头、地脚、书耳   上栏之外,下栏之外。

   3)栏内    ①界格

                ②行款 正文行数与字数

                ③版心 书页正中间部分 中缝、书口、版口

                 ④白口、黑口 版心上下 有黑线-》黑口;无线-》白口

                ⑤鱼尾 版心1/3 上下两端状似鱼尾形记号

                ⑥象鼻

                ⑦口题 上鱼尾下端版心刻有页数、卷数、刻工

第三节 中医文献版本的类别

一、非印刷类 ①简策 流沙坠简 斯坦因 三次“中亚考察” 两汉——西晋 1000多枚   居延汉简

                 ②缣帛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 十五种帛书

                 ③卷轴 敦煌卷子

                 ④稿本

                 ⑤抄本

                ⑥拓本

二、印刷类 刻本(刊本)

A:刻本

 1.按时代分,唐刻本、宋刻本、五代刻本等。

    1)最早的雕版印书始于唐代晚期

    2)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出自敦煌藏经洞,现在俄罗斯,为834年的历书。

    3)现存最早的刻本医书《新集备急灸经》,现藏巴黎图书馆,敦煌残卷。

   宋刻本

    1)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本、南宋本。

    2)北宋本:白口、四周单边、早欧 中颜 晚柳

    3)南宋本:白口、左右双栏、多用柳体

 2.按地区分:浙本、闽本、蜀本

 3.按机构分:

    1)官刻本:、地方各级机构及书院等官设教育机构主持刊印的书籍。

         ①:A监本:各朝国子监所刊印

                    B经厂本:明 司礼监->刻书机构

                    C殿本:清 雍正时期修书处

                    D内府本:清 宫廷负责刻书的内务府

         ②地方:藩本: 明 各藩府主持刻印的书

   2)家刻本:私人出资印刻而不是牟利的刻本。

   3)坊刻本:刻书经商所刻印出售的书。

 4.按品相分

   1)精刻本:专家精审校刻,刻工精美。字体工整清晰。

   2)影刊本:按原刻本模刻防刊。

   3)写刻本:按书法家抄录的字体。

   4)邋遢本:纸差,版面不清,字迹模糊。

 5.按先后次序

   1)祖本:指某一部书后来有众多不同的刊本,但它们的来源或依据于同一版本,这个版本成为祖本。

   2)厚刻本:初本,初次刊刻的版本。

   3)重刻本:按厚刻本或重复刊印的版本。

 6.按字体大小

   1)大字本:刻本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

   2)小字本:刻本半页十五行以上,每行二十五字以上。

B:活字印刷本、石印、油印、影印

第五章 中医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概念

一、校勘概念:利用同一书籍不同版本或该书有关文献,通过比较核对分析推理,发现并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2.名称沿革:

   1)最初为雠校。

   2)“校勘”初见: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形状,申尚书省考为校勘”

   3)现代概念初具:欧阳修《书<春秋繁露>后》“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在八十多篇,然多错乱重复”

   4)广狭二义 校勘(狭)单纯地校正文字

                  校勘(广)以上之外还包括目录、版本、校勘等方面

 伪文 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内容造假的古籍。

 辨伪 辨别伪书的年代及作者的真伪。

 辑佚 根据现存文献中存留的各类古籍佚文,经过收集、摘录、考校、整理、汇聚、编排,使古籍佚书全部或部分恢复。

 佚文 被同时代或后时代古籍抄录引证和整理的现已散失的书籍的文字。

二、校勘学概念:研究校勘的历史、方法、理论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古医籍校勘源流

 1.医籍校勘始于西汉

 2.繁荣于宋

 3.鼎盛于清

第二节 校勘的对象

 ① 脱文、夺文、缺文、漏,古籍在其传写和翻刻过程中脱落遗漏的文字

 ② 讹文、误字,古籍在其传写和翻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

    1)形近致误

    2)音近致误

    3)文字拆合致误(臆改)

    4)符号致误

 ③ 衍文,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较原文多出的文字。

 ④ 倒文,古籍原文位置的颠倒错误的文字。

 ⑤ 错简,古文在传抄刊刻中位置错乱,相距较远的文字。

第三节 校勘的基本方法

陈垣《校勘学释例》

一、对校法

 1.概念: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相互校勘的方法。

 2.优劣:

    1)优:①简单稳妥            异见

              ②体现严谨           义长(胜)

    2)缺:①机械呆板

              ②风险性低

              ③学术性差

二、本校法

 1.概念:用同一书前后文互证,比较异同,从而判断书中的错误。

 2.优劣:1)优:另辟蹊径                 错综:错名、错序

          2)劣:不可轻信

三、他校法

 1.概念:用不同著作的相同内容进行相互校勘的方法。

 2.条件:①本书所引前人之书              确估

           ②本书作者所作的其他著作

           ③引用本书的同时代或后人之书

 3.优缺点:1)优:①范围最广,用力最勤

                       ②往往能够一锤定音

             2)缺:①过程苦,用时长

②还是不能盲目轻信

四、理校法

 1.概念:据理推测正误的校勘方法。

 2.优劣:1)优:境界最高

           2)缺:风险最大

五、兼校法

 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

第四节 校勘的方式

一、死校法

 1.概念:校勘家较常采用的校勘方式,它不直接改动底本中的文字错误,而是将异文在校勘记中一一举例,让读者自己甄别正误。

二、活校法

 1.概念:校勘家最常用的校勘方式,它是根据不同的版本及相关资料,校出底本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在校勘记中说明校改的依据。

                                                                                                                                                                          乙正(转)

第六章 中医文献的注释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指对中医古籍语言文字和医药医理的解释。

二、注释与训诂的关系 古今的称谓不同罢了

 1.目的相同 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言释方言

 2.内容相同 都以释词为主,兼及其他

 3.方式方法相同 因形求义

三、医籍的注释概况

 1.医籍注释的最早形式:以经注经

 2.医籍的最早注本:三国 吴 太医 吕广《众难经》

 3.《素问》的最早注本:梁 全元起《素问训解》

 4.《灵枢》的最早注本:明 马元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5.《神农本草经》的最早注本:梁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辑佚本

 6.《伤寒论》的最早注本:金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7.《金匮要略》的最早注本:元末明初 赵以德《金匮要略方论衍义》

 8.《难经》的(现存)最早注本:元 滑寿《难经本义》

第二节 注释的内容                                         孤证不立

一、诠释词义:这是注释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

 1.确定义界 义界:一个词有别于他词在意义上的界线。

 2.释特殊义

二、说明通借    通假字:假借:久借不还 而其亦

                                       通借:将错就错

经籍篡诂 说文段注 广雅疏证 尔雅义疏 说文通训定声

三、考镜源流

 1.学术渊源

 2.医书来历

 3.引文出典

四、注音正讹

 1.注音:拼音,加直音汉字

 2.正讹

五、分析语法

六、指明修辞

七、分析标点断句

八、概括篇章要旨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唇   重唇     帮      滂       并       明

音   轻唇     非      敷       奉       微

第三节 注释的方法

一、因形求义 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掌握该字造字本义,来帮助我们了解句中义。

   例:望见桓侯而退走。 《说文》走,趋也。

二、因声求义 声训、声注 声音相同或相近来解释词义。义存于声。

三、因类聚求义 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字诸义项的比较来探求它的词义。(中医文献训释中最常见的方法)

 1.直训:就是对词义直接注释。

 2.转训:即注与被注词义原不相同,辗转相通。

 3.陈说:即描写其事以明其义。

四、举例

 1.《太素 杂论》“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杨注“水泉,小便也”

 2.《太素 五脏脉论》“脉至如丸,滑不直干”杨注“直,当也”直->值->当

 3.《灵枢》“汗出溱溱,是谓津”王注“溱溱,汗盛貌”

第四节 注释的常用术语

一、确定义界

 1.曰,为,谓之    《伤寒论》“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者,当以汗解”

                              陈修园注“皮肤为表,肌腠为外”

二、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

 1.犹:用于引申义  《伤寒论》“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

                                方有执“失,犹不也”

三、声训

 1.之言     《本草乘雅丰偶》蒺藜 卢之颐注“蒺之言疾,藜之言利”

 2.之为言   《素问 五运行大论》“脾之为言并也”

 3.读为,读曰 《素问 征四失论》“妄言作名,为粗所穷”胡澍“作读曰诈,妄诈对文”

四、注音

 1.读若,读如 《素问》“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胡澍注“意,古或读若億”

 2.如字:多音字 《素问》“复下一度,肾之命也”注“度,如字”

五、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貌:《素问 至真要大论》“粗之嘻嘻”张介宾“嘻嘻,自得貌”

一、……者,……也

 1.确定义界 《说文》“吏,治人者也”

 2.解释近义词和同义词 《素问》“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张介宾“大者,豁大”

 3.声训 《素问》“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王冰“高,膏也;梁,粱也”

二、谓

 1.用具体解释抽象 《素问 热论》“大气皆去”王冰“大气,谓大邪之气也”

 2.串讲 《伤寒论》“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吴人驹“无阳者,谓表之阳微,此不可更汗”

 3.说明语法

三、言

 1.串讲 《伤寒直格方》“大指次指不能为用”刘守真注“不能为用,言屈伸不能如意也”

 2.说明语法《素问》“五邪所乱”陈修园“言正气为邪气乱”

 3.指明修辞 《素问》“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张”王注“如张弦者,言强之甚”

文档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