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适应教学内容的特点
张萌
以智力障碍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学的主线,智力障碍儿童生活适应课程贯穿着个人生活的四个适应过程——个人适应、家庭适应、学校适应、社区适应。
生活适应训练是智力障碍儿童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其他技能的前提,以现实、现地、现在的迫切需要和未来可能需要的技能与社会要求为参量。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是教育训练学生生活适应的最好课堂,也是教育训练他们学会生活和初步掌握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知识与技能的切入点。
现实生活是生活适应教学教育训练的最好内容。由于智力障碍儿童学生在认知、记忆、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残疾与不足,生活自理能力、生活适应能力较差,不必要求学会许多抽象的理性的东西,而应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直接有用处的东西,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尽量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教育内容。
如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明白个人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掌握个人生活技能(如处理衣、食、住、行的基本问题);初步掌握处理家庭生活,进入社区生活的技能,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等。
在选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活动内容进行教学时,学校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智力障碍儿童接触和参与生活实践,学习知识、掌握生活的本领,如设立“家政室” “商店”等,例如模拟家庭的情境学习家务劳动、模拟商店的情境学习“买”和“卖”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购物的基本常识。另外,组织智力障碍儿童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从而获得生活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联系。
为了使智力障碍儿童更好地学会生活适应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选择生活环境中符合功能性和生活年龄的活动与技能,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以现实生活为“单元”的教学目标,实施教育方案,如“衣食住行” “健康” “时间管理” “财务管理” “沟通技能” “安全” “休闲娱乐”等,对他们进行教育训练。使其享受或提升生活质量,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促进他们由受助者变成一个自助者,甚至是在一定程度的生产者,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生活适应教学包含现实生活的四个要素,即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活动、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邻里关系等)、规则。
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社区或社会的自然环境中,参加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社会活动,了解社会之间的关系,遵守社会规则,使学生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例如,“学校适应”这一单元,环境是指在学校内;活动是指开展真实情境下的教育实践,如使智力障碍儿童认识学校名称、地点、标志、环境、设施,以及班级、教室位置等;关系是指人际关系,如能说出同学名字,知道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以及认识校长、主任、其他员工,比较恰当地处理师生、同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等;规则是学校的相关规定,如了解并遵守学校的各项常规,以及学会校园生活技能等,使智力障碍儿童知道一日生活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请假,遵守学校各项规定等。
例如,教师在训练学生烹饪技能时,可以选择专门供训练用的烹饪训练教室,让学生在操作间学习烹饪;也可以将烹饪训练延伸到学生的家庭,请家长协助训练;还可以带学生走进社区,到餐馆的操作间参观,感受厨师烹炸煎炒的娴熟技法,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时间的开放是指训练时间不受学校上课、下课时间的,根据训练内容,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例如,训练学生认识五官、刷牙、上厕所、擦拭家具等,可以把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内,训练学生初步了解洗衣机的用途,并学会简单地使用洗衣机以及清洗水果和蔬菜等内容,就可以安排1~2个小时连续训练,也可以连续半天训练一个内容,不安排统一的休息时间,学生在教师知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休息或参与训练的时间。
例如,对“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相貌特征”的目标,教师可以定为:知识技能目标——能从镜子或照片中指认出自己,会用身体胖瘦、高矮,面色黑或白,脸型长或圆等词汇表述自己的相貌特征;情绪情感目标——能够友善地介绍自己;环境支持与潜能开发——能够向同学介绍自己在不同年龄段的相貌特征(看照片描述)。恰当地选取照片、镜子等辅助训练,充分利用他们最熟悉的“身边的同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训练。
例如,训练学生认识常见水果——苹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苹果的颜色、形状,品尝苹果的味道;讨论怎样吃苹果,带着学生学习清洗方法,了解吃水果的卫生常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可以设计苹果是从什么地方购买的,认识与苹果相关的字词等。尽管有的学校采用分科教学,但也可以体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 “认识医院”一课,要让他们认识医院的名称,用“先……然后……最后……”练习说话,并让他们练习叙述病情,了解并体验看病的程序,教给他们礼貌交流的方法等。每堂课都上成一个主题目标渗透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课,对智力落后学生掌握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态度、情感,开发潜在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在训练中要合理安排,可以交叉运用。例如, “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教学,教师可以先选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垃圾、了解对垃圾的分类方法;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时,将学习能力和水平相近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训练要求,分组给以指导;再通过小组合作研讨、伙伴助学、个别化指导等方法,满足各类学生的训练需要,增强训练的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