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爱订计划的爸爸的。
2.学会方法,围绕中心可以从不同事例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写。
3.注意详略,印象深刻的部分具体写,其它内容简单写。
教学重点:
1.学会方法,围绕中心可以从不同事例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写。
2.注意详略,印象深刻的部分具体写,其它内容简单写。
教学难点:
1.学会方法,围绕中心可以从不同事例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写。
2.注意详略,印象深刻的部分具体写,其它内容简单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爱定计划吗?定了哪些计划呢?(学生畅所欲言,谈论自己的计划)
2.教师小结:没想到同学们定了这么丰富的计划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计划的文章,看看作者的计划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解生词。
2.思考:文中的爸爸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围绕这个特点,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罗列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凸显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第二部分(2—6):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四、细读课文,领悟写法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爸爸定了哪些计划,从中你可以看出爸爸的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3)总结写法:通过罗列爸爸给每个人所定的计划,凸显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2.学习第二部分
(1)这部分作者围绕爸爸爱订计划这一中心写了几件事?哪些写得详写,哪些事写得简略?
学生交流:写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写得比较简略。写爸爸帮我订计划,写得特别详细。
(2)作者是怎样写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这件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学生交流:这段文字运用先总写后分说的写法。先总写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再具体写了执行早晚开关气窗和各人用各人牙膏这两个比较典型的小事例,来突出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的特点。
(3)作者是怎样把爸爸帮我订暑假计划这件事写具体的?
找出描写爸爸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我和爸爸的对话。
总结写法:围绕中心意思,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并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的部分写具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总结写法。
2.制定一份学习计划。
板书设计:
爸爸的计划
爱订计划
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帮我订暑假计划
习作例文:小站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站的特点。
2.学习细致观察、具体描写的方法。
3.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意思,一步一步进行表达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意思,一步一步进行表达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袁鹰,生于1924年,当代作家,诗人。
2.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坐火车到外地旅游,或者走亲访友,都要经过许许多多的车站。有的车站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有的车站设计精巧,充满现代气息。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个由作家袁鹰描写的一个地处边远山区,无人注意的小小火车站。
二、初读课文,认识“小站”
1.简介小站:我国的铁路线纵横交错,遍布东西南北,火车站成百上千,数不胜数。火车站因容纳旅客的数量和火车进出的情况不同,分为特等车站、一等车站、二等车站、三等车站和四等车站。首都北京火车站是特等车站,而我们书中这幅画上的车站属于四等车站,因此称为“小站”。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座小小的车站。
2.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圈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3.学生自由交流,感受小站之美。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观察图片,感知小站之美。
指导学生按照由大到小,由中间到两边的顺序观察画面,然后交流感受。
学生交流:这是一个北方山区的小站。画面中间是一座红瓦灰墙的房子,屋顶上有一个铁路标记及车站站名“松岭”;左边是一个布告栏,旁边是一块小黑板,出站口贴着一张宣传画;房屋门前的空地上是一个小喷水池,造型很别致;房屋后面有整齐的栅栏;月台两头几株杏树花开得正红;几位旅客在歇息,两位工作人员在交谈;远处是高山。
2.走进文本,梳理文章结构。
(1)自由朗读,总结小站特点。
(2)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自然段)讲小站的规模“小” 布置“美”。
第二部分(7~8自然段)小站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四、细读课文,学习写法
1.学习第一部分,感知小站之“小”
(1)指名朗读课文1~6自然段,标出描写火车站“小”的语句。
(2)讨论作者是怎样将“小”写具体的?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3)学生交流,重点品味。
“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转瞬间疾驰而过,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通过慢车停留的时间之短,快车的旅客来不及看清站名,突出小站之小。
从“一间小屋”“几根木栅栏” “一张红榜”“一块小黑板” “一个小喷水池” “一座小小的假山”“一棵尺把高的小树”……通过具体的数字,突出小站之小。
从“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或许还有三五个人影”,来往的人数之少,突出小站之小。
(4)学生总结,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小站之“小”写出来的?
2.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小站之“美”
(1)自由朗读7.8自然段,圈出小站带给人感受的句子。
(2)学生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给旅客带来怎样的感觉?
怎么理解“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这句话的意思?
(3)学生总结,这两段文字,没有再写小站之“小”,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五、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今天,我们一起参观了一个偏僻的山区小站。小站留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总结:这篇课文通过细致的描写,具体的数字等,突出了小站之美。我们知道了怎样中心意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
板书设计:
小站
虽小却美
带来暖意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评论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舍己为人的精神。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学情分析评论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上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低年级的指读水平。
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评论
一、文中句子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学生读句子思考: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它描写的是谁?导入课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三、细读感悟,体会品质
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2.(出示课件)"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一路上老班长肩负着什么身份?
生: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
师:一路上,老班长肩负着什么责任?
生: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老班长接受任务后就遇到了困难,他遇到的难题是什么,是怎样解决的?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相关句子。
生:(默读课文,略)
师:难题是?
生:饥饿威胁着他们。
师: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
生:合不拢眼
师:什么叫合不拢眼,说明了什么?
生:睡不着觉。担心。
师:如何解决难题,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3、师:老班长想到的办法使我们每天都能喝上热腾腾的鱼汤,然而细心的我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请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生:老班长让病号吃鱼汤,自己却嚼着几根草根和鱼骨头,那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情景催人泪下,好像我的喉管也被万根钢针扎着,心中痛苦万分。
出示课件: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
生:老班长临牺牲前怕浪费东西,拒绝吃鱼汤,他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生:老班长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像保姆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三个年轻的病号,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师:读读这句话。当小梁看到这一切时,他的心情怎样?
出示(课件: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学生体会,朗读。
4、老班长的秘密被发现后,老班长一再叮嘱我别告诉其他战士,可我还能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生读书,找句子。
课件出示: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学生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5、老班长临走时,对三位战士交代了什么?学生同座读,师生配合读。
四、总结全文,提炼中心。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师:现在想想初学课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经过学习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生:在长征过草地途中,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病号吃,鱼钩记录着老红军战士的英雄业绩。
生: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鱼钩却留下来,从"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到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永放光芒。
生: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老班长崇高的精神永垂不朽。
师:“我”为什么小心地把珍贵的鱼钩保存起来?
生:"我"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生: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表现了"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老班长,学生齐读。(课件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
五、课外延伸拓展
师:在红军长征的路上还有许许多多像老班长一样的英雄,让我们课下收集资料,去了解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