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空:
1.中国古代宗法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2.西汉时的_太学_是中国古老的高等学府。
3.“轴心时代”的提出者是德国的哲学家 雅斯贝尔斯 。
4.原始宗教起源于人类对 自然、祖先和图腾等的崇拜。
5.中国文化是以_汉民族_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
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两大高峰是先秦散文和汉赋。
7.辽阔稳定从未中断的中国农耕经济使中国文化具有_持续性__,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_复杂性_。
8.原始群居、氏族、部落,是以 血缘 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9.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
瓦解, 井田制 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
10.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 族权 和夫权。
1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 自然崇拜 、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2.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 尊尊 ”,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13.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 殷 ”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14.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 理学 的建构。
15.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6. 玄学是 魏晋 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17. 伦理道德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18、文化结构可分为 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19、 农耕自然经济 ,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0、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 长江(流域) 。
2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持续性 、 多元性 、早熟性。
2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 家天下的延续 、封建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2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 东夷 、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24、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统一文化,其重要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书同文 、车同轨、 度同制 、 行同伦 、地同域。
25、 唐型文化 ,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
26、在中国文化趋向成熟、精密化的背景下,古代科技在 宋代 发展至极盛。
27、 农业经济格局 、 半封闭性的性地域 、宗法与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28、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 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
29、根据人种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
30、“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创造。
31、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
32、中外文化两次大交流分别出现在汉唐时期、十六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融合。
33、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以“仁”学为核心,中庸辩证的思维方法。
34、理学是宋代文学的建构。
35、在中国文化趋向成熟过程中,宋代文化的成就最高。
名词解释
1.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地植根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万刚):
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的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
2.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该机的考试,是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测问以定甲第。
3.书院:
4.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作“大文化”。
5、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6、价值观:奠基于人的历史需要,体现人的理想,蕴含着一般的评价标准,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广义的文化演进过程。
7、“以人为本”: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的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本,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8、循环论:循环论是盛行于农业社会的一种推源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出发点和归宿点重合。
9、图腾: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都相信自己的氏族跟某种动物、植物、无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崇拜的对象。
10、融合力: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11、文化传统:受特定文化类型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行成的,为全民族大都数人认同的思想和形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12、刚健有为: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包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刻苦学习”。
简答论述题
1.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2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3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4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5 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6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2.谈谈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答:(1)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知”为认知手段。
(2)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论,要求人们通过存善心努力使人仁义礼智扩而大之。
2)政治上提出“仁政”,以德服人
3)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
(3)荀子的主要思想:
1)接受道家的自然观
2)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论点
3)性恶论
4) 继承孟子的“重民”思想,提出“民者,水也;君者,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5)进一步发挥儒家崇礼的主张,在提出“礼治”的同时,也重视“法治”的重要性
3.简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出现的时代背景。()
4.简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9)
答:(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5.简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9)
答:(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6.简述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46)
(1)家天下的延续
(2)封国制度不断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家国同构
7.简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286)
1 “天人合一”
2 “以人为本”
3 “贵和尚中”
4 “刚健有为”
8、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基本功能是什么?(299-301)
5 民族凝聚功能
6 精神激励功能
7 整合创新功能
9、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55)
(1)中国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2)中国社会结构的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性范式
(3)宗法与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10、简述儒家价值取向的主要内涵。(304)
1 重人伦而轻自然
2 重群体而轻个体
3 重义轻利
4 重道轻器
11、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69)
答: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缀,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力,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
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12、简述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43)
答: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制度等,从理论到世纪,其完备程度是世界各国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主义严密。中国自国家产生之日起,尽管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等不同的统治,但其却是一脉相承的。
13、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358)
答:第一,当代中国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二,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的处理好“古”与“今”即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第三,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的处理好“中”与“外”亦即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
14,谈谈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7-8)
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我们当前国情,发扬儒家文化中优秀成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5、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什么类型的文化?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68-280)
答: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
特点: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理念
(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16、试析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335)
答:第一,西方文化的冲击
第二,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第三,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7、什么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它有哪些主要内容?(285-296)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
18.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是什么?(204)
1 学兼天下,会通古今
2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
3 求实直书,书法不隐
4 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19.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39)
答:一、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
二、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三、封建制度的扼制
20.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是什么?(173)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3)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21.中国古代艺术有哪些主要门类?(180-1)
答: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和戏曲
22.秦汉文化的宏阔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68)
23、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148)
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二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
三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24.列举中国古代有哪些教学思想。(150)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