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15·北京东城高三期末·32)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是历史研究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受封诸侯享有很大的性,说明西周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
B.反对禁欲苦行,抨击教会,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思想家对宗教的怀疑
C.建国初期,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代会制度的确立,说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逐渐形成
D.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2015·四川德阳一模·14)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3.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4.(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8)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 )
A.正确,因为它符合全球史观
B.正确,因为它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D.错误,因为它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5.(2015·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一·8)“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 ②体现了文明史现和近代化史观
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6.(2015·山东济南一模·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
A.符合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史观,角度不同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7.(2015·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五·25)改革开放之初,如果一个农村中学的女生给一个男生递上一杯水,很容易被认为是有情愫好感的表现;如今,一般只会被认为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以上主要体现了( )
A.近代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社会史观 D.全球史观
8.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指出,“历史意识”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后者的是( )
A.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欧,运送丝绸商品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B.1912年3月,在“众望所归”下,袁世凯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
C.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次世博会,这证明其“世界工厂”的地位
9.(2015·北京朝阳高三期末·12)在世界史范围内对“近代史主流”理解准确的是( )
①从封建走向民主法治 ②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③从地域隔离走向紧密联系 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2015·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高三期末·15)“中国最近50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斗争史,社会主义为首的势力与帝国主义为首的反势力的斗争史。同时也是派与改良派斗争的历史。”以上概括侧重于( )
A.全球史观 B.唯物史观 C.史观 D.社会史观
11.(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3)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晴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
A.社会生活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12.(2015·四川绵阳二模·14)(28分)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
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1)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0分)
材料三 (1840—1842年)这场现在看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
眼中与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华夷之战无异。朝野上下“剿夷”“讨逆”一类的词语风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在震惊与恐惧中认识到英夷的强大,照会中对英国的称呼也由夷转变为“贵国”。《天津条约》(1858年)明文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至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并由一个临时“专办外交及通商事件”机构逐渐扩展为“策富强总汇之地”。至此,“夷务”变为“洋务”,并成为大清国第一要务,“洋务”一词也取得正式的地位,泛指一切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事务。
——节选自马嘉利《变“夷”“洋”与“洋”之变》《华章》2012年第29期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10分)
材料四 关手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西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3)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史学界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请阐述他们各自的理由(4分),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4分)
13.(2015·山东19所名校高三第一次调研·26)(16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
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获得大量
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美洲新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从根本上说
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4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提供的有利条件。(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的发生。(4分)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的起因上有何特点?(4分)
14.(2015·广东揭阳高三期末·39)(24分)历史认识是多元化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
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近代)欧洲人
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材料二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
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
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1)对全球化,材料一弗兰克持什么观点?并结合近代欧洲相关史实分析作者观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概述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6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8分)
(4)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分)
答案
1-5 CCCDD 6-11CCCCCD
12.(1)“公作”: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
“分地”: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4分)
概括:相互推动和促进(2分)
说明: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动摇了旧的统治基础,推动了政治的变革;新的生产方式建立又是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4分)
(2)变化:对外国人从称呼“夷”到“洋”的变化,对外洋事物从称为“夷务”变为“洋务”的变化。(2分)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显示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大,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中国人开始改变夜郎自大的观念,对西方国家的认识趋于理性。(4分)
评价: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的看法由蔑视转变到平等,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推动了中西交往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深入。(4分)
(3)理由:学者着眼于社会性质的变化,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2分)学者着眼于政治的改变,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认识: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可对历史进行不同的分期;科学地进行分期对于研究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4分。)
13.(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给2分)
途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2分)
(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2分)节约了土地,提供劳动力。(2分)
(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回答四点得满分4分)
(4)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分) 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2分)
14.(1)观点:世界创造欧洲(或“全球化促进欧洲发展”)(2分)
分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对世界进行殖民扩张,加速欧洲资本积累;工业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第二次工业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促进欧洲经济不断繁荣。(6分)
(2)意义:甲午战败,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制度的弊端(或“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科技的局限”),(2分)康梁为首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宣传君主立宪。(2分)孙中山为首党人宣传民主共和,发动辛亥,推翻君主制度。(2分)(要求结合史实、叙述完整,如只列史实,如“维新变法”、“辛亥”各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如“预备立宪”等,也可得分)
(3)说明:西欧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摆脱美国控制;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关系出现新矛盾和新冲突,削弱美国霸权;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严重威胁美国的;核扩散问题严重威胁美国等(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因素: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认识的角度、史料、所处时代环境等。(任意1点1分,共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