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
摘要: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以《咏怀》八十二首著名。本文将重点分析阮籍《咏怀》诗创作的政治和社会思想的时代背景,笔者打算从两个方面着手,即统治者所提倡的虚伪的礼教复活和名士推动下的清议发展,两者在博弈中火花迸溅,《咏怀》诗应运而生。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产生背景
随着三国争雄前期的人物相继去世,至正始年间,三国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蜀汉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和姜维曾组织多次伐魏皆未果,直接导致国力损耗严重。刘禅继位后,更是盲目宠信宦官黄皓,反对外伐,排挤打压朝臣,导致朝政败坏,内外分歧严重。孙吴内部各皇子为争夺皇位更是明争暗斗,孙权为稳定政局,选择幼子继位,太傅诸葛恪为辅佐大臣。其后诸葛恪在北伐失利被诛杀,权臣孙峻与其弟专政,导致吴国国政江河日下。此时,蜀、吴势力已去,三分局面胜负已分,魏国的外部威胁基本消除,成为一枝独秀,国家主要矛盾已然从外部矛盾转变为内部矛盾。
魏国的内部矛盾表面上表现为篡代问题,即曹魏篡夺了东汉政权,西晋司马氏集团篡夺了曹魏政权,但这些都是历史常有的朝代更迭,不是新的问题。新问题是两种力量的对抗,即复活礼教和清议发展两股势力的博弈。
一、政治方面:“礼教”复活
正始年间,由于大局接近统一,统治阶层更具有权势,也就更要加强其统治。因此,司马昭提倡“以孝治天下”,这与曹操要求的“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要求对照起来,就明显不大相同,自然被打垮了的礼教要死灰复燃。
司马昭提倡的“礼教复活”,其本质如鲁迅所说:“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为天位从禅让,即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1]这是一针见血之论,“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的基础是虚伪的,无助于治国固宜。这也可以从两晋的统治者在贯彻“以孝治天下”的方针和行动中看出端倪。
太始年间,武帝有诏:“士庶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弃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2]甚至皇帝还亲自讲《孝经》,诸如其类,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在于魏晋的君王背叛了各自的主子,做了主子以后,就需要臣民对自己的忠诚,羞于言忠而倡孝,本意在求孝与忠的一致,即“求忠臣必于孝子”。
二、思想方面:清议发展
清议的传统在东汉已有了,尽管发生过残酷的党锢之祸,士人备受摧残,但清议的风气依然被承袭了下来。曹丕“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3]州郡贤人即承认的社会人士,他们有资格推荐贤士,为朝廷输送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肃清了察举制所带来下层阶级人才滞留的弊端,“举贤授能”的民主政治,在建安时代的基础上在这时也初步的被争取到。
另外,东汉的思想和社会的动荡造就了儒学的衰微,知识分子不再是礼教俘虏下的贤良方正,也不再只是重视那些五经博士所保存的先师遗训,而是凭自己清醒的智慧对具体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重视自己的个性。士人之间的相互追崇与交往成为一种风气,名士在社会的地位日益高涨,他们甚至一呼百应。
同时,魏晋交际之时,司马氏集团虚伪的思想与残酷黑暗的统治,使得这些名士隐者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却与政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对立。阮籍识破司马氏集团提倡的“复活礼教”的虚伪事实,高呼“礼岂为我设耶”、“独不见夫虱子之处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败絮,自以为吉宅也……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4]在阮籍看来,司马氏提倡的礼教是虚伪的假礼教,真正意义乃是为了一批“饥则啮人”的人们维持其“无穷食”的,是统治者们维持其无穷剥削的。他认为建安之际的黄巾的大变动就是“炎邱火流,焦邑灭都。”而统治者到时候就是裈中之虱了。《大人先生传》就是阮籍对于假礼教复活的真实揭露,是对统治者加紧统治的时代的尖锐讽刺,这也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合法的民主方式”。[5]
三、两种力量的博弈
礼教复活与清议发展是两种相对的意识形态,统治者想用缘饰过的虚伪礼教来维护统治,而随着清议的发展,经历了个性的士人们却要与虚伪的统治者进行抗衡,两者处于此消彼长的博弈状态。
忌惮于名士的社会声誉对自身统治的影响,司马昭决心要取消这种民主方式,打算让这些名士为自己所用,充当集团的御用文人。嵇康不肯出山,被统治者刑于东市,向秀随后迫于压力,接受司马集团的授官,据《晋书》记载当时“名士少有全者”。
名士的被,也是当时封建社会中民主成分的被摧残,正始时期因此成为文坛的低沉时期。文人一方面满足于建安以来从礼教中出来的成果,过着放荡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感于统治者的压力日见沉重,所谓真正的即将成为明日黄花,除了敢于振声高呼“礼岂为我设哉”的阮籍,整个时代几乎是沉默的。所以,阮籍《咏怀》诗的中心内容正是这个低沉时代苦闷、压抑的反映,也是对这个打着所谓的“恢复礼教”旗号的统治者所推行的虚假礼教的不满。
参考文献:
[1]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A].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2]房玄龄,等.晋书[M].中华书局,1996.
[3]杜佑.通典[M].中华书局,1988.
[4]张溥.阮步兵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