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莫淑儿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02期
自我意識是人认识世界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把自己从客观世界中区别开来,促进个人的实施与完善。我校的生源比较复杂,接近八成的学生是新莞人,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成长环境差异较大,所以学生集合在一起学习,要把在不同成长环境中的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统一、全面、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整体。
一、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的自我,并训练其向理想自我转化的自我能力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体,不仅能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联系本人的思想情况,通过写作文、写日记引导学生分析自我。小学高年级学生独力性强,往往自以为是,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用学到的正确思想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培养学生自我的能力,使学生适应迅速多变的信息世界、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二、科学有序、分阶段地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立目标明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要求
要分年级来指导,指导学生自我体察、自我反思,增强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很不稳定,他们不善于恰当地组织自己的学习过程,情感表现容易转换,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也比较薄弱。这些都和自我意识的能力和习惯较差有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自我意识的能力和习惯,经常提醒学生在课堂中“我要注意……”。要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体味“我是怎样思考的”“我是怎样记忆的”“我是怎样想象的”。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认真地反思品味,从多角度分析自己、认识自己,从多元反馈信息中看待自己,以此产生成功感、陶醉感、期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把学生反思体验的重点放在对教学全过程或其中关键的过程进行回顾、领悟、反思上。在学习活动中,由兴趣转为志趣,由偏爱形成习惯、爱好、特长,以追求体验价值。
三、赏识激励,指导学生自知,树立自尊、自信的心理状态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我审视克服自傲和自卑,如考试后要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考试情况,答对的,是完全掌握了,还是偶然碰上的?答错的,是马虎大意,还是思路错了?这样就可以找出自己的所长和所短。教师要善于挖掘、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善于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利用学生的自信和内力去进行自我发现,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内驱力去激活隐藏的潜在因素,利用学生内在需求对自身某些不定向不规则因素进行调节。充分运用学生内部的正面因素,以内驱力去战胜自身的负面因素,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调动,学生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要充分利用“掌握学习”和“程序学习”的原理,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改革教材教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自信心。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感觉,并把成功的经验铭记在心,从而形成学生的自信心。
四、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不断地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班主任要多跟家长沟通,说说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家长也要经常反映学生在家的情况,让班主任可以掌握学生的情况,因为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教师也要让学生知道社会的某些现象,在教学上可以灌输社会的一些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让学生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一定要克制自己。比如,教育学生不能在外面上网吧,有自称“兄弟哥们”请吃请喝的,就不能和这些人在一起玩,不能贪这样的小便宜。让学生知道,这些事是不能去做的,是错的,要克制自己。还要跟学生讲讲社会上的以及学生能理解的事,让学生知道,如果遇到这些情况,懂得怎么处理,会判断是与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第四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