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年第12期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他们用知识的力量去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以严爱之心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
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重视师德修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教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
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少年儿童.
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
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如果我们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地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有这样一个始料未及的小插曲,让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一时间哑口无言.
例如,在讲“猫”时,学生非常喜欢,十分感兴趣,学生学起来愉快,教师教起来也很轻松.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教师也参与到朗读当中,范读课文.正当教师读到“枝折花落”这个词语时,一只胖胖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教师停下来,问道:“有什么疑问?”那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你刚才的词语读错了,“枝折花落”中的“折”应读“shé”,不是读“zhé”.教师一时间哑口无言,停顿了一会儿后,问那个学生:“你有什么根据?查过字典了吗?”那学生点了点头,说道:“我昨晚查过字典的!”教师马上请有字典的学生查阅了一下,结果这个“折”字是一个多音字,里面有三个读音,shé的读音是“断了”的意思,与课文中的枝折花落的解释相符.顿时,教师脸红了,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不起,也许老师的知识还不够全面,你们还可以去查阅其他的字典进一步核实,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信息.以后,也要象这个同学那样,遇到疑问要多查字典,多查阅资料.”这样,他的脸上才略显满意的神情.
课堂上这个小小的插曲给了笔者不小的感触.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无所适从.
在如今新课改大环境中,要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给我们教师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桶水”应该是新鲜的活水源.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到“取之左右皆逢源”,而且还要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和科普知识,捕捉新的科学教育信息,保持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做一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三、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德的升华
教师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更不能满口教训口吻,而要用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学生,用亲人的情怀去关爱学生,用教师的严厉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广阔而迷人的,远离这个心灵世界你会觉得离学生很远,工作茫然;走进这个心灵世界,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