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绢蒿属植物为菊科蒿自然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属植物具有驱虫、抗过敏、酶抑制、抗炎、抗突变、抗癌、抗病毒、抗氧化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等。本文旨在概述绢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情况。
【关键词】绢蒿属;活性成分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02-01
绢蒿属[seriphidium(hook.)fourr]隶属菊科(compositae)春族(trib. anthemideae),全世界约有130种,我国有31种3变种,主要植物有伊利绢蒿、西北绢蒿、白茎绢蒿、沙漠绢蒿等[1]。绢蒿属植物具有抗菌、平喘、祛痰之功效[2,3],本文就绢蒿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情况作以综述。
结合近年来绢蒿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情况表明,该属植物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生物碱、三萜类、酚类、黄酮类、甾体及有机酸等。
1 挥发油成分
马雁鸣等人采用gc-ms技术提取伊犁绢蒿中的挥发油,从检出的30个成分中鉴定出其中的28个,其主要成分有:α-苎酮(78.74%)、樟脑(6.17%)、桧烯醇乙酸酯(1.94%)、β-苎酮(1.47%)等[2]。邓雁如等利用gc-ms技术从沙漠绢蒿挥发油中分离出52个成分并鉴定出其中的34个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3,7-二甲基-1,6-辛二烯基-3-醇(10.30%)、3,7,11-三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基-3-醇(6.06%)、5,5-二甲基-1-乙基-1,3-环戊二烯(5.19%)、十氢-1,1,7-三甲基-4-亚甲基-[lar-(1a.α, 4a.α, 7.β, 7a. β, 7b. α)]-1h-环丙基奥-7-醇(4.68%)、樟脑(3.%)等[3]。刘小兰等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冷蒿中的挥发油,经毛细管色谱共分离出106个化合物,其化学成分主要有二甲基-甲撑基环庚醇(17.674%)、3,3,6-三甲基-1,5-庚二烯醇-2(16.402%)、3,3,6-三甲基-1,4-庚二烯醇-6(8.552%)、桉树脑(5.565%)、3,7-二甲基-2,6-辛二烯醇-1(3.852%)等[4]。何雪青等人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沙漠绢蒿和冷蒿挥发油成分,采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出沙漠绢蒿和冷蒿植物的36种和54种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沙漠绢蒿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醇类(24.71%)和酮类化合物(12.69%),其次是芳香族化合物(8.52%);冷蒿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芳香族化合物(39.04%)、醇类(10.78%)和酮类化合物(6.91%)[5]。孙会中等在中国绢蒿属植物物种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中提到小针裂绢蒿、白茎绢蒿、伊犁绢蒿、短叶绢蒿等植物中含有的挥发油及生物碱,可以作驱蛔虫的原料[6]。
2 萜类化合物
滑艳等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和波谱方法鉴定结构,从白茎绢蒿中分离鉴定出9个化合物,其中萜类化合物有α-山道年、蒲公英赛醇、蒲公英甾醇乙酸酯、乌苏酸等[7]。
3 酚类化合物
邓雁如等从沙漠绢蒿全草中首次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中酚类化合物有:对羟基反式桂皮酸智联烷基酯类混合物、邻羟基肉桂酸酯苷、4-羟基-2,6-二甲氧基酚-1-o-β-,萄糖苷、2-羟基-4,6-二甲氧基乙酰酚酮等[8]。
4 黄酮类化合物
滑艳等采用柱色谱从白茎绢蒿中首次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洋芹素、柯伊利素、异泽兰黄素、槲皮素-3,3’-二甲醚、槲皮万寿菊素-3,6-二甲醚-7-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万寿菊素-3,6-二甲醚、槲皮万寿菊素-3,6-二甲醚-4’-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9]。
5 其他
滑艳等从白茎绢蒿中分离得到β-谷甾醇和胡萝卜苷为甾体化合物,二十五烷酸-α-单甘油酯、硬脂酸和二十四烷酸为有机酸类[7]。邓雁如等从沙漠绢蒿全草中分离得到有机酸类化合物阿魏酸直链烷基酯类混合物[8]。
参考文献
[1] 林有润.中国植物志(第七十六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59-290.
[2] 马雁鸣,阿布力米提·伊力,廖立新,阿吉艾克拜尔·艾萨.gc-ms分析伊犁绢蒿挥发油化学成分[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5):1039-1041.
[3] 邓雁如,丁兰,李维琪.沙漠绢蒿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4):313-315.
[4] 刘小兰,周剑波,陶燕铎等.冷蒿挥发油成分研究[j].分析实验室,2008,3:5,25-29.
[5] 何雪青,徐光青,于非等.沙漠绢蒿和冷蒿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质谱学报,2009,30(5):314-320.
[6] 孙会中,贺学礼.中国绢蒿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03:25.
[7] 滑艳,何荔,汪汉卿.白茎绢蒿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3):219-221.
[8] 邓雁如,宋爱新,武水仙等.沙漠绢蒿三萜和酚类化合物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4):314-316.
[9] 滑艳,汪汉卿.白茎绢蒿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2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