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3:48:50
文档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计6学分,共96学时,面向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开设,目标是使学生在一些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等)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学实验技术和数学相关理论方法研究化学普遍规律,系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
推荐度:
导读《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计6学分,共96学时,面向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开设,目标是使学生在一些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等)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学实验技术和数学相关理论方法研究化学普遍规律,系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计6学分,共96学时,面向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开设,目标是使学生在一些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等)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学实验技术和数学相关理论方法研究化学普遍规律,系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教师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几个案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

本案例属于《物理化学》课程下册中“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一章,教学内容主要是胶体的光散射现象和Rayleith散射公式。主要融入的思政元素有:①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对天空的描写。②常用警示语“红灯停、绿灯行”。

2.案例

案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①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和明代诗人汤显祖的《问李生至清》相关视频资料。②“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动态图。

教学环节的设计:

①导课过程:通过播放杜甫的《绝句》和汤显祖的《问李生至清》视频资料,向学生提出“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见出蔚蓝色?”的问题。用常用警示语“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提出“为什么要选择红色作为警示灯?其它颜色行不行?”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②讲授过程:1)光通过分散程度不同的体系时可能发生的光学现象;2)Rayleith光散射公式的提出及其应用;3)超显微镜的结构、工作原理与应用。

③总结:简要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板书、提问等方式辅助教学;

②利用超星学习通辅助教学并评价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①提前一天通过班级的QQ群或者微信群布预习任务和导学资料。

②通过播放杜甫的《绝句》和汤显祖的《问李生至清》视频资料提出问题,切入本节所要讲授的内容。

③通过图例说明光通过不同分散程度不同的体系时发生的现象,解释白光通过胶体体系时发生光散射的原因。

④给出Rayleigh光散射公式,从理论上分析“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见出蔚蓝色”的原因和警示语“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⑤用图例介绍超显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简单。

三、案例成效

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后达成的目标:

①在理工类课程讲授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②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领略古代诗词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③鼓励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程思政的改革成果应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较差,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改变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的效果。学生评价及学生学习的相关成果:《物理化学》是化学类专业课程中难度较大的一门,平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思政”是一系统工程,其建设和改革必须继续探索、深化和完善,这就要在总结、借鉴已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进而形成适合本门课程的完整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对接。其次,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改革,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寻找思政教育与课程的结合点,积累思政素材,设计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课件、教材、视频、动画和书籍等方式为教育载体,采用参观体验、课堂讨论、情景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等方式来实施多样化、嵌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无形的“思政课”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德育功能。

文档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计6学分,共96学时,面向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开设,目标是使学生在一些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等)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学实验技术和数学相关理论方法研究化学普遍规律,系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工作或科学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