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桥小学于1995年2月建校,现有19个教学班,学生1008人,全校教职工 47人,共有45名专任教师,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1名,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4.7%,比例很大。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教师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如果没有了问题意识何谈创造力!
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呢?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各项能力的发展都得到充分重视,但教师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却往往被忽略,尤其青年教师的刻苦钻研程度、教学研究的深度、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差距,主要是问题意识相对薄弱,在日常教学中虽能够发现问题,但缺乏深入研究的意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实际情况,我校亟待解决的是教师在课改新理念下的问题意识。根据以上分析特提出“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组人员构成及分工
组 长:陈秀光(校长),课题组总负责人。
副组长:孙秀玲(副校长),课题组实施负责人。
邵 毅(教导主任),课题组实施负责人。
孙巧凤(教导副主任),课题管理负责人。
组 员:语文组:潘振国(组长),课题指导者。
数学组:丛勇梅 (组长) ,课题指导者。
英语组:李晓晶 (组长),课题指导者。
市骨干教师:孙彩舒 李志丹 赵兴海
实验教师为全体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研究,迅速提高青年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以规范和优化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支全面素质型青年教师队伍。
3、提高学校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全体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研究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以“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为总研究课题。针对年级和学科特点确立教研组及个人研究重点。
研究的基本内容有四点:
1、培养青年教师对教材的问题意识。
2、培养青年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问题意识。
3、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的问题意识。
研究方法:
以我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地先进经验,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配以经验总结、调查法、文献法、和个案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研究任务。
五、课题提出后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思路
(一)课题提出后工作情况
第一阶段: 2007年5月---10月,准备阶段。
1、主要任务是宣传动员,明确目的,提高认识。
组织全体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查找国内外研究现状经验资料。
成立课题组,建立课题档案,制订实验方案。
2、组织各组组长及成员研究分析教师和学生现状,提出本组及个人研究重点,确立子课题。青年教师以问题为单位组成4—5个小课题组,针对子课题进行问题式研究。
3、汇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体会。撰写心得体会或论文。
4、学校根据以上情况撰写研究报告,举行开题仪式。
(二)、今后工作思路
第二阶段: 2007年11月---2008年7月,研究实施阶段。
课题研究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意识”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进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教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题材,重视与同行和专家的伙伴关系,重视研究过程对教师观念和行为所带来的变化与改进,不断修正。
1、抓好校本培训,让青年教师走上名师成长之路。
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学校将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开展校本教研作为教师发展的动力。
2、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青年教师是课题的研究者,就必须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校本教研中获得充实感,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教学、科研等方面,增长青年教师的才干,激发他们“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热情,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先锋带头作用。
3、加强研究工作的管理。什么样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激发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答案只有一个——赋予自主权。我们让青年教师带着疑问和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⑴各组的课题研究以“问题即课题”、“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的小课题”为原则,大力加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小课题研究。各组的课题研究不是要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做专门的宏大理论研究,而是从新课程的问题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留心自身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⑵加强业务学习。只有不断地汲取,才能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因此,学校将建立业务学习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读教育杂志,并记下读书笔记,每学期结合课题研究等写一份心得体会。学校还将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让各组组长围绕研究课题汇报,汇报进展情况,即取得的实效和不足之处及改进的方法。
⑶研究资料管理
各组的活动资料,包括:活动记录、各种比赛的原始材料、课后反思及体会。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让青年教师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研究,强化问题意识,促成青年教师的快速健康成长。
⑷不断丰富和更新理论储备。 随着研究的进展,要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就必须不断丰富和更新理论储备。为此,我们向青年教师不断推荐和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各教研组订阅报刊杂志、专著,并且要求青年教师自己征订1-2份教学杂志,不断充实自己,更好的提高研究能力。
第三阶段 : 2008年7月---2008年12月,总结汇报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结题形式,组织青年教师撰写个人课题总结论文,收集整理案例、课例、反思,形成《论文集》、《课例、反思集》等。课题领导小组撰写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总结。
六、研究预期成果
1、准备阶段:形成实验方案
教师完成个人实验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课题研究专题论坛活动(青年教师共同参与)
课题研究论文(全体青年教师完成)
3、总结阶段: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完成)
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总结(课题负责人完成)
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材料,形成《实验成果汇编》。
七、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课题实施组织管理。
2、时间保障:学校保证实验所需时间。
3、场所保障: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就是课堂,研讨场地在教研组和会议室。
4、经费保障:学校保证实验所需全部经费,包括外出学习和资料费等。
5、待遇:实验教师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学校相应给予奖励。
《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大连开发区新桥小学
2007年6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