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专题欣赏学习,初步了解齐白石的生平。
2、知道齐白石的代表作是什么,他的花鸟画有哪些明显的艺术特色。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书中提出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能表达看法。
4、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艺术特色等,能运用艺术语言(如写意、工笔、阴刻、阳刻、虚实等等)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体会“勤奋”与“毅力”带给人的影响;明白要认真观察生活,才能感受到美;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并学习欣赏齐白石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以文字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观后感。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收集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作业本和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的摆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学生交流资料:
请2—3位同学向大家介绍齐白石。(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介绍)
三、引导欣赏:
1. 小故事——从木匠到人民艺术家
齐白石(18―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当地文化人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四十岁后,曾先后五次游历各地。历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等职。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度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工诗,诗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出版有《齐白石画集》、《齐白石作品集》、《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
2.《群虾》(课件出示)〈对比真的河虾与对虾〉
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3.齐白石笔下的花鸟鱼虫
他为什么会留下大量的作品?(勤奋刻苦)
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
在齐白石八十九岁高龄时,还坚持每日作画数幅。(故事)
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画工笔画会很吃力,于是就趁年轻时画了很多张工笔的小虫,但是并不添加其他内容。年纪大了以后,只在每一幅画中添加写意的花草即可完成每日自己规定的绘画量。
欣赏几幅齐白石的代表作品:(教师引导分析)
中国画:《蛙声十里出清泉》、《荷花蜻蜓》
篆刻:鲁班门下
书法:发扬民族文化
4.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5.分组研究(欣赏、学生模仿分析)
书中其他作品的特点(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等)
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它给你的感受。
四、小结。
2、《 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马蒂斯生平。
(2)通过作品欣赏,以教材中的文字提示为线索,了解马蒂斯在造型、色彩上的艺术风格,对“野兽派”有初步了解。
(3) 通过对马蒂斯剪纸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剪纸艺术是他的艺术巅峰。知道二至三幅代表作品。
应会:(1)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学生能够总结马蒂斯的艺术特点。
(2) 通过学习,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评价马蒂斯的作品,能力强的学生能发生发表自己较为独特的观点。
(3)能学习马蒂斯剪纸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作品。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 通过了解马蒂斯一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不断超越自我的生平,激发学生不满足过去,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
(2)用马蒂斯晚年带病创作,达到个人艺术巅峰的事实,启发学生做事有恒心,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马蒂斯艺术特征,学习他一生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2、学习欣赏马蒂斯剪纸作品的方法,体会作品在造型和色彩上给观者带来的观感。
教学难点:对马蒂斯较为抽象的物象造型的认识与理解。
一、导入
出示两幅图,一是写实人物作品,一是马蒂斯的《戴帽的女人》。
问:哪幅图给你的视觉冲击力最强?为什么?
二、讲授新课
的确,这幅作品不仅打动了你们,1905年在法国秋季沙龙展览会中,这幅作品以它鲜明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特有的装饰性,轰动了整个美术界。由于他们的作品与传统的写实色彩截然不同,评论家们戏称他们像“野兽”一样,“野兽派”因此得名。
你们想不想认识这位20世纪的艺术大师呢?
三、出示课题
课题: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
出示马蒂斯的肖像。
四、欣赏马蒂斯的绘画作品
欣赏他的作品。
组内谈感受:(关注造型上和色彩上的特点)。
《蓝衣女人》创作于1937年。画中的人物手拿着念珠在沉思,她戴着黄色含羞草编成的头冠,犹如火圈萦绕在头上,与其左侧的黄色图像相呼应。此画颜色平整而明亮,整幅画面似乎由黑色的心形环抱着红黄蓝色调,更加彰显她时髦的思考姿态和感官。
《金鱼》这幅画作于1912年。面对这幅画谁愿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不幸的是到了晚年,他,患了肠癌,但顽强的他没有被病魔吓倒,反而激发他更加努力的创作热情,并使这一创作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五、欣赏马蒂斯的剪纸作品
(马蒂斯的照片)这是他手术后正在创作,猜猜看,他在搞什么创作?(这里属于无效教学,首先孩子们对此内容不太感兴趣,而且对要达到教学目的没有太多的帮助,有画蛇添足之意。)
《常春藤与花》是他晚年的优秀作品。这幅作品主要用了哪几种颜色?给你什么感受?
欣赏他的剪纸作品《王者之悲》。
《小鹦鹉与美人鱼》是1952年创作的大型作品(337厘米×773厘米),这是马蒂斯最喜欢的一幅作品,他曾这样说:“我曾用彩色纸做了一只小鹦鹉,就这样,我也变成了一只小鹦鹉,我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
在这幅大型的作品中,我们仿佛看见一个美丽的童话般的世界。水下的珊瑚、海草、小鱼,还有那各在一方的两个造型优美的主角,正在向我们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呢?如果你是画家,你想告诉欣赏者什么呢?
游戏:请选择哪些是马蒂斯的作品?(图)
1.马蒂斯的作品在色彩上注意什么?
色块的组合对比口
夸张的装饰色彩口
细腻的写实色彩口
2.你认为马蒂斯最爱使用的颜色是什么?
3.通过本课欣赏,你对马蒂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马蒂斯的绘画口
马蒂斯的剪纸口
马蒂斯一生不懈的追求口
马蒂斯与野兽派口
其他口
六、小结拓展:
你们知道吗?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还是二位著名的雕塑家和一位出色的设计师呢。
马蒂斯用剪纸的方法为汶斯礼拜堂创作了彩色的玻璃窗,这是他80高龄的作品,也是他一生追求的写照。
教学反思:
《二十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是一节美术欣赏课,在本课中,我继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分小组课前搜集马蒂斯的相关资料及作品介绍,课堂中组内进行资料汇总交流,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全班同学分别给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学生的课前准备充分,小组汇报时发言踊跃,看来学生是很喜欢做课堂的主人的,今后的教学应多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
3、《精细的描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通过观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细节,能用线条精细的表现物象。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与表现,感受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体会线描画的精美、细致,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组织线条精细的表现物象的方法。
难点:组织线条的方法,观察与表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自己身边的物体、作业本、彩色笔或勾线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的摆放,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 欣赏分析:
1.出示门采尔的素描《香炉》
简单解释素描的含义,区分结构素描与光影素描。
解释素描、速写、线描画的关系。
2.对比:
出示图片:《葵花》及修改图。
那一幅更精美?为什么?
回忆:在用线条作画时,应该注意什么?
3.通过欣赏这些精细地描写,你注意到那些细节?
这些细节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现?
为什么用这样的线条呢?你能给它换另一种形式的线条吗?
4.你认为,用什么样的线条,如何组织,才能更精细的表现物象?
教师示范两种线条的组织形式,请学生再画出几种。
能否对物体的细节使用想象中的线条?
三、安排静物写生
教师指导作画。学生完成写生。
四、展评与小结:
重点评价线条的组织与细节的表现。
教学反思:
《精细的描写》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尝试、观察、对比等方法发现儿童画与精细线描造型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抓住线描描写的特点,并通过观察演示老师的演示,突破了用笔用线进行描写的特点,到欣赏学生的作品,层层递进、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落实了线描的绘画方法。 整节课轻松愉快,学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把一节原本很复杂的技能课变的轻松愉快。使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把知识与技能灵活掌握。
4、《色彩的对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建筑及民间工艺品中对色彩的运用,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
l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对比现象,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山示课题:色彩的对比
讲授新课:结合图片分析:l
1.哪些色彩是对比色?(出示色相环)
2.引导学生分析色相环中的色彩,找出对比色。
3.总结:色相环中互为150。一180。的色彩为强烈对比。
4.山示色卡,请学生挑出几组对比色。
5.生活中的对比色。提问:我们周围哪儿有对比色?
6.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找出有哪些对比色?给你什么感觉?
7.分析课本上画家作品。提问:画面上用了哪些对比色?有什么作用?
8.继续分析课件——艺术作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运用色彩的对比进行民间工艺品色彩设计。
1.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品设计图。
2.分析如何用对比色设计颜色。
出示部分运用对比色的剪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练习。
作业展评: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学生能很好的运用材料制作出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在重点难点的解决上,有些问题因为强调不是很突出,仍有少数学生存在一定的疑惑,这一点,在最后分类贴自己的小彩纸练习时,就发现了——个别学生仍然把明度对比的颜色,放到了色相对比一栏。为此,在课堂上,又重新做了一遍强调:色相对比,只是单纯指对比色之间产生的对比。
色彩知识不是一堂课就可以讲解明白的,这更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悟。有了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在日常的美术创作中有大量的实践,相辅相成,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够灵活的运用,以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
5、《 让色彩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有动感的作业。
2、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如何用色彩的对比关系表现动感
教学难点
对比色的运用及画面动感的表现
教学准备
图画纸或彩色复印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几幅利用对比色制作的有动感的纸贴画作品。
提问:这些作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让色彩动起来
1、欣赏课本上法德烈德兰的作品《查灵克罗大桥》。
(1)介绍画家
野兽派画家的艺术共性是色彩明朗、笔触粗犷。这幅作品正是画家时断时续的追随野兽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组织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作品中运用了哪些颜色对比?给你什么感受?这幅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分组讨论小组反馈
2、分析课本第11页左上角第三、四、五幅作品。
3、提问:这几幅画是如何利用色纸产生色彩对比的?我们用对比色作贴画可以怎样利用彩纸?
学生讨论:如表现风景,可以选择红色的底.
教学反思:
《让色彩动起来》一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了色彩的视觉规律,感受到了强烈的对比会使画面产生动感,并运用色彩的对比每个学生都完成了一幅有动感的作业。教学效果很好!
6 、《台历、挂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台历和挂历设计方面的知识,学习制作方法。
2、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设计制作台历或挂历。
3、通过收集、欣赏、讨论、设计等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与设计的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台历和挂历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设计的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彩纸、各种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款挂历,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
演示课件或对比观看各种新旧挂历。
2、通过新旧台历、挂历的对比,你从它们的造型设计、色彩、功能和选用的材料方面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看,以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并回答问题。
总之,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台历和挂历的外观设计装饰性越来越强,在功能上也越来越讲究多用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深入研究
以组为单位,把本组学生带来的最有特色的挂历或台历介绍给大家。
小结:从以上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挂历和台历不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而且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4、提问:(1)台历和挂历最基本的结构包括哪些?
(2)仔细观察你们带来的日历,看看在日期的设定上有什么不一样?
(3)如果让你们在日历上来注明时间,你们会有哪些创新?
(4)如果我们为2008年奥运会的运动员设计一款台历,那么你认为哪些时间应当强调出来?
三、布置作业
1、根据奥运会运动员的需要,以组为单位,设计一件台历或日历。
2、利用现有的纸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胆进行创新设计。
3、解决问题:
(1)创作构思
(2)互相启发拓展思路,避免作品千篇一律。
(3)确定制作方案
四、展示作品
五、小结
教学反思:
《台历和挂历的设计》一课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选择运用纸材进行台历挂历的造型设计,融制作与绘画为一体,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趣味联系。本课学习主题贴近生活能吸引学生,但制作方法、技能对学生而言却是新的学习起点。特别是在台历制作中有一个重心安置问题,台历的基座一定要用较硬的纸来做,配画用较薄的纸粘贴,有的台历因粘贴的日历和配画页数过多导致重心倾斜,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纸材在台历基座受力部位做一个支柱支撑,维持台历的稳定和稳固性。
7、《衣架的联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生活中衣架的形状特点,经过想象、设计、加工可以制成新的作品。
2、通过本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3、培养学生用原有物品,进行添加、想象、改装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利用衣架进行联想,运用好装饰方法,创造出新的形象。
教学难点:联想的是否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牛头》雕塑。(课件展示图片)
瞧,这是西班牙大师毕加索的一件艺术作品。猜猜看,毕加索为什么要设计这件作品?
教师小结:西班牙人对牛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年他们都会过奔牛节,斗牛表演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竞技活动。
请你仔细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教师小结:使用自行车的车座和车把组合而成的。
二、新授:
1、衣架的联想
衣架(出示几种不同的衣架)是用来晾衣服的,你能不能像毕加索先生一样,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发挥想象力,使它成为一件艺术品呢?(可以提示学生看书中的学生作品:可以用一个衣架进行联想,也可以用多个衣架。)
学生依照毕加索《牛头》的想象,对衣架进行联想。
2、汇报联想结果
学生分小组活动,每组派两名学生介绍他们的联想。说一说都利用到了那些材料?
三、学生制作:
作业要求:请你准备以两个衣架,利用多种辅助材料,制成新奇有趣的作品。
四、展示:
教师对有创意的作品要进行着重点评。鼓励积极联想的小组。
学生自评、互评,说一说喜欢的作品,并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制作材料准备充分,能积极主动参与设计,学生作品新奇有趣,制作精美。
8、《拼贴添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名家作品了解艺术创想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想欲望,学习创想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旧报纸或其它废弃物,经过奇特的创想和处理,创造一幅独特的艺术拼贴作品。有目的的添画,使拼贴后的添画能反映自己的创想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象、联想、创想活动的开发及运用,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体验艺术创造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一张报纸或各种图片为主,展开创想,使它成为一张有主题或无主题的作品。
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和筛选选定主要内容,在拼贴后对画面进行有创意的添画。
四、教学准备:废旧报纸、广告招贴、图片、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环节:
1、小游戏:记忆力测试--(课件)6幅拼贴画。师:你能看出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吗?用的是什么材料?
出示课题:(拼贴 ---画)
2、欣赏艺术家的作品
1)寻找刚才在测试题中的画面,有两位西方大画家的作品——(马蒂斯——王者之悲;毕加索——吉他)分别提问一下,对这些画家的了解。
2)寻找欣赏教师的画。
3)欣赏有趣的画(课件)
4)师总结:这些画最难就是艺术家的创想,他们的创想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
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创作的灵感……
3、启发交流创想,师演示
师:看看我们手中的材料,今天,你想怎样利用它们来拼贴?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启发……
1)利用图形,拼贴,添画
2)利用色彩,拼贴,添画
(师与生演示——课件展示)
4、分析添画的作用
师:添画有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 比较添画前后 ※※
5、欣赏学生作品——课件
6、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7、展评:学生作品,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作品创想,鼓励敢于大胆创想的学生。
8、拓展:在生活中,这样的变废为宝的例子还很多,欣赏更多作品。
教学反思:
我们在课堂制作中,能够充分利用纸材,采用撕纸和剪纸的方法,设计了一幅幅有趣的画,有小动物为主的画面,在本课中,较难处理的是撕纸贴画的色彩。在拼贴时,应该强调使用大块颜色,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整体的形象及色彩布局,不要细碎凌乱,把握住了这些重点,再充分发挥想象力就能较好的表现出拼贴添画的艺术魅力。
9、《我的牙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牙刷的设计理念,设计的牙刷要美观与实用相结合。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牙刷各部分的特点和功能,学习简单的设计图画法,能够设计一款既美观又实用的牙刷。
3、情感目标:养成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观察分析牙刷各部分的设计意图,了解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运用简单设计图的画法设计一个的牙刷。
2、难点:运用设计理念,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牙刷。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法、观察欣赏法等
教学准备:各种造型不同的牙刷,彩色纸,彩笔,尺子,剪刀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动画片,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爱护牙齿的动画片,问:每天帮助我们保护牙齿的好帮手是谁呢?
(2)出示课题:我的牙刷。 学生观看动画片。
明确课题。
以直观有趣的动画导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牙刷的兴趣。
2、设置闯关游戏问题,主动探究。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喜欢的牙刷互相展示和欣赏。
问题:
(1)牙刷的结构?(刷头、刷颈、刷柄)
(2)牙刷各部分形态有哪些不同?
(3)设计师为什么要设计这些不同的地方?有何作用? 学生相互欣赏,并根据闯关游戏进行观察和分析。
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看书中的作品是如何设计的。启发创作并了解设计图的画法。问:你喜欢哪个设计?设计图中要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看书。
小组讨论设计图中要包括的内容。 看书中的作品,使学生从书中得到启发。
4、创设情境,转换角色,拓展设计思路。
学校最近发现学生龋齿状况有增多的趋势,为了提高大家的口腔卫生的意识,学校准备组织一次牙刷设计师大赛,咱们同学都有机会参加。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牙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并发言,互相启发。
互相启发创作思路。
5、提出作业要求:
设计一款既实用又美观的牙刷,注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明确作业要求。
学生创作。
6、展示作业。
7、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充满设计意识的物品或公共设施?给大家讲一讲。 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9、我的牙刷
刷头
牙刷的结构: 刷颈
刷柄
教学反思:
牙刷虽小,但它的设计却处处为人着想。本节课,我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牙刷的结构后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大胆想像,学生设计新颖,想像独特,教学效果很好!
10、便笺盒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纸盒、塑料瓶、纸筒本身有多种造型,经过加工、变形便可以千姿百态,巧妙的组合、装饰为生活所用,具备新的使用价值。
应会:学习书中的便笺作品,了解纸盒加工变形的方法,掌握组合装饰的方法,完成便笺盒的设计与制作。
2、通过便笺盒的设计,提高立体思维、组合加工及工艺制作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提高物以致用、审美、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纸盒的加工、组合,与便笺盒的实用价值相关的设计与制作。
难点:作品的实用、美观、新颖、牢固。
学习材料:
各种形状的纸盒、纸筒、塑料瓶、夹子、铅笔、圆珠笔、塑料盒、彩色包装纸、双面胶、乳胶、剪子、袖珍小年历、月历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纸盒材料,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包装盒的区别(外观、形状、色彩)。 小组研究纸盒的外观、形状、构造、色彩、图案和用途。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发学习兴趣。
二、研究教材
布置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便笺盒作品。(说出喜欢的理由。) 小组分析研究书中的10余件便笺盒作品,并分别介绍喜欢的理由。 提高分析与研究的能力。
研究便笺盒的实用价值 提问:便笺盒有哪些用途?放在何处?应有哪些设置? 记录备忘事情,放置在电话机旁,可有纸、红蓝色笔、月历。 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确定制作方案 布置小组确定制作的材料,结合用途进行设计。 根据手中材料,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明确任务。 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要求用废旧纸盒、纸筒、塑料盒及身边材料,制作一个造型新颖、实用美观的便笺盒。
要求:实用、新颖、美观、耐用。
教师巡视辅导。按照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便笺盒的制作。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精神。
四、展评
1.同学之间互相欣赏作品。
2.分别介绍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提出不足及修改建议。
学生先自评再互评。教师最后总评。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课前准备是很充分的,有大小不同的纸盒,手工纸,固体胶等。教学中出现几个问题:1、时间紧张,在课堂中裁小的便笺条,小年历,再进行装饰制作,下课时有的学生还没做完。2、粘接不牢固,由于部分学生使用固体胶粘接,粘合时需要时间和压力,而学生已经来不及等待了,在课堂中发现用双面胶的学生粘接的效果较好。
第11课 在快乐的节日里(2课时)
教学目标
1、 启发学生感受节日热烈、欢快、富有激情的气氛,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构思表现。
2、 了解刮蜡画纸的制作方法,运用刮蜡手法创作出生动有趣的节日场面。
3、 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选择色彩和有特色的场面表现节日的气氛。
教学难点
能比较丰富的运用刮刻版的艺术语言。
教学准备
油画棒、牙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接龙游戏:迅速的报出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二、讲授新课
1、你知道这些节日都有哪些活动方式吗?
(1) 看到这些节日名称,你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哪些形象?
(2) 这个节日中最典型的装扮和活动是什么?
(3) 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
(4) 你们小组能为同学们表演一下吗?
(5) 你认为用什么颜色(一种或几种)最能表现当时的气氛?
2、涂好彩色底色与黑色底色色刮画纸是怎么制作的?
3、绘画时应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创意介绍构图、疏密关系、明暗关系等。
三、布置作业
利用油画棒涂底的方法,与人合作完成制作一幅表现节日题材的刮刻版画。
四、展示作品
五、小结
新挑战:由此你又想到了哪些新的美术创作方法?
第12课 卡通——动起来的漫画(2课时)
教学目标
1、 欣赏多种形式的漫画卡通作品,认识漫画卡通的一般表现规律和表现特点。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及对多种美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2、 学习绘制有特点的卡通造型。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体会卡通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对“卡通”、“漫画|、”“动漫”、“动画”等概念有比较明确的界定,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欣赏和评述活动对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从而对“卡通”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运用卡通造型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
铅笔、水彩笔、彩色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了,教师请一位同学帮忙关一门。
假想一:同学不太明白老师的意图,但还是把门关上了。
假想二:同学很高兴的站起来,跑过去关上了门。
二、讲授新课
1、 快速示范两幅小品卡通。
作品一:学生高兴的站起来。
作品二:跑过去关门。
2、 引导学生分析:
(1) 卡通为什么叫动起来的漫画?
(2) 都在哪些方面可表现“动”?
3、 引导学生分析“表情之动”,教师及时归纳学生分析整理的造型信息。
4、 查找资料,小组归纳:
(1) 你找到多少种卡通的表情?
(2) 这些表情都代表了人物的什么神态?
(3) 表情为什么这样夸张?不画得这么夸张可以吗?
(4) 我们在画夸张的表情时应注意什么?试着画一下
5、 引导学生分析“动态之动”,教师结合实例分析并示范几个卡通作品,例如:孙悟空奋力挥棒、机器猫垂手无奈、《花木兰》中的小蟋蟀奔跑逃命等。
6、 卡通与漫画有什么区别?
教材中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卡通漫画作品,它们都有哪些艺术特色?
三、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卡通形象,创作出它下一场景的动作表情变化。
四、展示作品
组织“电视台优秀卡通动漫节日展播”活动。
五、小结
欣赏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卡通作品。
第13课 电脑美术——巧用卡通形象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素材的多种处理方法和合理应用,学习图形处理软件的导入、设计和合成功能,认识利用电脑进行设计创作的特点。
2、 注重对设计内容的梳理和选择、归纳,按设计的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变化,形成最终的设计成果。
3、 锻炼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如何更好的运用电脑图形处理的功能与自己设计所需要的内容有机的结合。
三、 教学难点:
对图形处理软件中“矢量”概念的认识及对矢量图形素材合理的使用。
四、 教学过程:
1、 引入:
展示各种类型的电子贺卡,请同学说出喜欢的类型,说出其中最吸引你的部分。
2、 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电子贺卡这么受欢迎吗?”
学生回答原因。
“那么,这些漂亮的贺卡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借助电脑美术手段将喜欢的卡通形象巧妙运用在电子贺卡上。
教师讲授如何制作电子贺卡。
(1) 明确设计主题
(2) 选择合适的制作电子贺卡的动画软件
(3) 灵活运用卡通形象和艺术字
(4) 根据主题为电子贺卡配上好听的背景音乐
(5) 将电子贺卡放到局域网或互联网上
3、 课堂讨论与实践。
请学生们以组为电位,利用卡通形象,根据所选的创作主题设计制作一张个性突出、美观实用的电子贺卡。
4、 作业展示与评价。
在局域网上展示创作成果。
5小结:
指出优点及不足,将作品整理成电子贺卡的主题资源网站,以备后用。
第14课 山水画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 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 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二、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三、 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四、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五、 教学过程:
1、 引入:
展示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一副色彩照片和一副中国山水画。
说说两古作品有什么不同?
2、 讲授新课:
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 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
(3) 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
(4) 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3、 实践:
(1) 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 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 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 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 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六、 学生创作
七、 展示作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八、 小结
第15课 花鸟画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研究画家绘制的花鸟画作品,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
2、 学习和分析画家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临摹的基础上添加和创作一副花鸟画。
3、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二、 教学重点:
学习中国花鸟画的绘画技巧,在探究中积累和创新。
三、 教学难点:
用笔和用墨的表现方法。
四、 教学准备:
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资料
五、 教学过程:
1、 引入:
(1) 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
(2) 在众多花鸟画的题材中,梅兰竹菊被认为代表高雅品质的“四君子”。
(3) 出示课题——花鸟画。
2、 讲授新课:
欣赏吴昌硕的作品《菊花》
面对自然界中的花鸟草虫惊醒创作时,中国的花鸟画家的表现物象的同时更重视缘物寄情。
3、组研究:
(1) 对比自然界中的花鸟,欣赏和研究一副花鸟画,想一想画家是怎么用笔和用墨的?
(2) 游戏:请你对照黑板上的菊花图片(中锋勾花,侧锋勾叶),分别尝试以下几种笔法:
侧锋画麻雀头——点、抹
中锋画翅、尾——短线
4、 分析:
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胸腹灰白,活泼可爱。在画麻雀之前,先要理解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蛋形组成,这样画麻雀就方便多了。
5、 临摹一副花鸟画作品,可以大胆的对原作进行添加和创造。
6、 展示: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说说哪里好。
7、 小结
第16课 雕塑之美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雕塑艺术的语言、特点、分类和材料等,了解雕塑的审美特点
2、初步学习分析和鉴赏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历史的、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艺术。
3、通过对中外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赏,提高美术鉴赏力,加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时期中外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五、 教学准备:
图片、雕塑作品、课件
六、 教学过程:
1、 引入:
出示课题——雕塑之美
2、 讲授新课:
(1)看书,提出问题:
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几副雕塑作品,你认为它们可以分成几大类?为什么?
分成中国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外国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四大类。
你怎样区别古代雕塑和现代雕塑呢?
(3) 整理收集的资料。
请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按要求分类。
(4) 提出问题:
怎样欣赏一件雕塑作品?
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在欣赏方法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雕塑作品可以分成几大类?你能在展板上或书上区别出这几类吗?
(5) 欣赏:
采用讨论的方式,请学生依据自己带来的雕塑作品资料,畅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6) 欣赏书中作品:
引导学生赏析中国古代和外国古代雕塑作品。
引导学生赏析中国现代和外国现代雕塑作品。
3、 作业:学生整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 小结。
第17课 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考察活动,学生了解人类的发明与创造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体现。
2、 学习制作图文并茂的简单的考察报告。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体会探索乐趣,认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伟大之处。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以科学考察的方法找到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事例。
三、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习兴趣。
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夹子、报告表、水彩笔等
五、 教学过程:
1、 引入:
出示《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并与普通画法的作品进行对比。
介绍点彩派及修拉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中蕴涵着科学。
2、 讲授新课:
用刚大镜观察细胞切片,体会微观世界的美。提问:
怎样表现出有秩序的美?
在其他的自然界中或生活中,你能发现蕴涵的科学美与艺术美吗?
能找到表现方法吗?
素材:宏观世界:城市中建筑的变化,如体育场、桥梁、房屋、亭、塔等。
微观世界:病毒与人类抗衡的演变图,不同的细胞切片,有意菌、植物的生长资料、蚕宝宝的生长过程等。
3、 创作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观察对象进行讨论、分析和表现
4、 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在校园或社区中考察,并举行小型科学与艺术报告会。
5、 小结。
第18课 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 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中外美术作品。
2、 了解艺术与科学是如何完美结合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先进水平,二者是相铺相成、密不可分的。
二、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实例,充分体会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三、 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想象,创作一副能体现艺术与科学想结合的作品。
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文字材料及绘画工具。
五、 教学过程:
1、 引入:
艺术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它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试着来分析一下,课件中的图片都属于哪些范畴?
2、 讲授新课: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给大家看这些图片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
一般的建筑材料都选用木头或石材,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外形与材料既新颖又独具匠心。
编钟的造型受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影响。
唐三彩的烧制需要1100度的高温。
比利时原子球博物馆的外形是参考了物理中的原子结构。
3、 你还能为同学们介绍哪些艺术与科学的实例?
4、 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分析《三彩骆驼载舞俑》、《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建议以自己的掌握的知识,利用美术语言分析自己喜欢的作品。
5、 创作:展开想象,完成一副“22世纪的……”为命题的创作设计图。
6、 展示作品:将学生作业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
7、 小结
第19课 科学创造新生活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自己或小组合作用绘画或工艺制作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科学对我们人类生活的贡献。
3、 并用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表现科学创造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探索科学对生活发展的作用,并以绘画、工艺制作等形式加以展示。
三、 教学难点:
思考与体会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四、 教学准备:
绘画材料或制作材料、资料
五、 教学过程:
1引入:
(1) 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古代,去看一看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如建筑、交通、通讯等。
(2) 想一想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3) 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学生讨论并回答。
3、 讲授新课:
(1) 学生分组,从建筑、交通、通讯、医学、日常用品等方面,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交流,探究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变化。
(2) 学生可对现在的科学发明或生活进行幻想。
4、 启发创作:
(1)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学生作品,了解体现学科功能的表现方法。
(2) 欣赏一些运用科学技术设计的生活用品。
5、 作业要求:
用绘画或制作的方法,表现一副体现科学性并具有一定功能的主题作品。
6、 展示作品:科技产品发布会,设计师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作品,并进行讲解。
7、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