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八年级上美术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04:01:22
文档

八年级上美术教案

八年级上美术教案【篇一: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套】《捣练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
推荐度:
导读八年级上美术教案【篇一: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套】《捣练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
八年级上美术教案

【篇一: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套】

 《捣练图》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

 学具准备: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板书课题)

 二、新授

 播放课件的《捣练图》全图。

 (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

 问题:什么是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

 问题:

1.什么是捣练?

 2.什么是熨烫?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

 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或其它途径查找作者张萱及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更多资料。

 学生解答“仕女画”。

 学生解答“捣练”、“熨烫”。

 学生查找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及相关背景。

 (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

 1.这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请问:画有多少个人物?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

 学生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畅所欲言。

 三、思考与讨论:

 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对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可能问:为什么唐代仕女画中的妇女都是“丰颊肥体”的?(教师启示学生从唐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或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归纳。

 评价与小结这幅画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四、布置作业:

 课下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唐代人物画与不同朝代人物画以及与西方古典人物画比较的小论文,要求:1.要有自己的观点。2.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3.字数不少于500字。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2幅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清明上河图〉〉提问(仔细观察上述作品后,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和生活背景吗?)教师在学生常识性地回答问题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

得的。即便文字出现以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由美术的意义,而且能够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二、新授: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簪花仕女图〉〉  唐代 周昉

 提问:

 1.从作品仕女的姿势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2.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手饰中,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3.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解释:

 1.从作品描绘的几个贵妇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的情节,让人感到上流社会贵妇虽然物质富足,但却精神空虚、百无聊赖

 2.从画中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是相当的高超。

 3.反映出当时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是丰腴,而非我们当代苗条。

 与同学讨论,共同探讨几件作品的文化意义。

 1.〈〈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

 2.从〈〈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的面目特征来看,他们是哪里的人?

 3.你知道教堂和道观用途分别是什么吗?它们的外观有什么区别?你能从这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中看到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吗?

 分组讨论书中作品,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

 服装组的图片讨论。 北京街道的图片讨论。

 建筑图片讨论。岩画的图片讨论。传统工艺品图片讨论。

 每组代表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三、小结: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

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手绘线条图象----物象的多视角表达

  教学目标:

 1.在对手绘线条表达物象多视角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从多视角观察事物的习惯,全面、整体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理解分析的能力,培养综合能。在绘画和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2.初步掌握用手绘线条表达物象的多视角的方法,表达物象的多个角度,对物象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分析法

 教学重点:

 对物象进行多视角观察后,能够对物象的结构、方位有明确的认识。 教学难点:

 对物品的平面、正视、侧视图中所画的各个局部,能从空间上有正确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物象多视角”的理解。

 (1)实物举例。

 教师拿一个实物,如水壶、汽车模型,将他的前面、侧面、背面多角度让学生观察,看同一物体不同角度的特征。让学生说出物体的组成部分、结构关系,可以用简单的线条将物体的各个角度勾画出来。

 2.共同研讨。

 对物象的多视角的;理解与表达的意义。

 a.你很熟悉的同学、老师,他们的正脸你认识,看到侧脸你也不会认错,他们的背面也认识。为什么?因为你对他们了解记住了他们的特征。因此,只有只有全面了解物象,才能更深刻感受物象。

【篇二:2013人教版八年级上期美术全册教案】

 捣练图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二、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

 五、学具准备: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板书课题)

 学习新内容 播放课件的《捣练图》全图。

 (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

 问题:什么是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问题:

 1、什么是捣练?

 1、什么是熨烫?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

 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或其它途径查找作者张萱及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更多资料。

 学生解答“仕女画”。

 学生解答“捣练”、“熨烫”。

 学生查找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及相关背景。

 (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

 1、这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请问:画有多少个人物?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

 学生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畅所欲言。

 思考与讨论: 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对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可能问:为什么唐代仕女画中的妇女都是“丰颊肥体”的?(教师启示学生从唐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或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归纳。

 评价与小结 这幅画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结课,布置作业,课下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唐代人物画与不同朝代人物画以及与西方古典人物画比较的小论文,要求:

 1、 要有自己的观点。

 2、  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3、  字数不少于500字。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第一课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教材突出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无不印刻着历史的烙印。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以及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版面分析

 教材选择了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服装、工艺、建筑以及摄影等,引导学生领会美术在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是如何反映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教材精心策划了四个不同的“思考与讨论”活动,为开展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引导。此外,还提供了一些名家关于美术与文化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

和认识。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珍惜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培养自己对美术的爱好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重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是难点。

 (五)、学习材料

 教材主要基于图例和文字的学习,如果时间与条件许可,可利用电脑软件或互联网对一些作品进行横向补充。如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师生之间可以在一种互动的环境下学习。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美术作品中的形象、色彩、服饰、环境等方面的特征,由此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文化,从而达到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刻领会和认识。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采用比较的方法,选取恰当的点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别。从中发现时代文化的演变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教材以中国女性着装为例,可以从服装的样式、道具、环境等,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加以比较和引导,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解答。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诱导,对学生的回答也要及时的进行修正和补充。

 (二)关于思考与讨论

 1、银狐显然不是传统的中原样式,而是当时辽金游牧民族的盛水用具。

 三彩骆驼载舞俑上的人物是五位,前三个是胡人,后两位是汉人。

 《簪花仕女图》表现的人物服饰华美、仪态雍容高贵。不难看出,唐代是一个工艺发达、经济繁荣、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繁盛的时代。

 2、晚清时期的女装:中式、布料、缠足,整体形象给人以贞淑、纯朴、贤德的感受。反映出当时的女性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强烈约束和影响。

 时期的女装:西式、皮毛质,显得时尚而大气,给人的感觉当时的女性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从家庭走上了社会。

 现代女性的服装:更加追求自然与和谐,短裤、质料多样化、运动鞋、贝雷冒、披肩长发、现代自行车、现代建筑与环境,反映出现代中国女性已经日趋开放,精神面貌充满活力,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

 3、教堂和道观是供奉各自信奉的神灵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4、老北京街道狭窄,民居和店面建筑普遍低矮、简陋,广告稀少、混乱,交通多依靠步行,少量人力车;现在的北京街道平坦、宽敞,建筑宏伟,店面整洁,广告丰富、有序,交通便利发达,各种现代化车辆穿梭而行。通过比较,反映了北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国际性大都市。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并积极思考。(15分钟)

 《马》(公元前15000-公元前10000)洞窟壁画(法国);

 《鹿》(公元前8000年左右)岩画(挪威);

 《狩猎》(公元前6000-公元前4000)岩画(非洲)。

在仔细观察和欣赏这几幅作品后,你能感觉到什么吗?

 讲解:

 大约是在1-2万年以前,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类用红泥、木炭或动物的鲜血等最简陋的绘画工具材料,在岩壁或洞窟壁上创作出的世界上最早的岩画。这些作品所描绘的各种动物形象,如牛、鹿、马等,或是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原始农业还未形成之前,人们主要是依靠渔猎手段来获取食物的生存状态。

社会里,人们过着原始主义的生活,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大家共同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那时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生产力极其低下。最初的生产方式就是狩猎,以后逐渐发展到种植和养殖。这几幅作品所描绘的就是当时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它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狩猎的工具极为简陋,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获取足够的猎物并战胜自然,以维持人类的繁衍和生存。

 另外,我们从原始岩画中简单质朴的绘画手法和简约夸张的动物及人物形象,使我们从一定的侧面大致了解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涵的时代文化及其意义。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科技手段的产物。又是人们审美需要和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的产物。所以,它除了能带给我们一定的美感和某种实用价值之外,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人们提出许多信息,我们便可籍此来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诸多方面及其文化特征。(利用作品和问题将学生迅速导入课题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美术作品具有的文化承载功能。通过学习加深对课题的认识。)

 2、接下来请同学们接着欣赏《簪花仕女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15分钟)设问:

 (1)从作品各个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怎样的生活内容吗?

 (2)从她们华美的服饰和精美的首饰中,你又能感受到当时的纺织和工艺水平如何吗?(3)从她们的面庞、体态,你能感觉到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观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进行归纳:

 作品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妇人在庭院中在侍女的服侍下闲步游乐的场景。全卷分为四段:采花、观花、漫步和戏犬。

 (1)虽然整个画面流露着高雅华贵、安逸祥和的气氛,但她们优雅的体态和奢华的服饰依然掩饰不了人物空虚的内心世界。她们从容闲逸的形象和淡然冷漠的表情,使人们感受到封建社会中这些上流社会的宫廷贵妇人们,尽管锦衣玉食、物质生活富足,但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寂寞,显得百无聊赖。

 (2)她们身披薄纱、薄如蝉翼,衣着华美艳丽、高贵典雅。她们高髻凌风,上插荷花、牡丹、玉簪、珍珠。

 从画面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和精美首饰,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3)她们体态丰腴柔美、脸庞圆润,浓黛蛾翅眉,薄纱下丰满的前胸和圆润的肩膀,这种浓丽丰肥的理想化的“罗绮人物”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心态。那时崇尚女性美的标准就是丰腴,而当代更提倡健美。

 另外,画面上的人物、动物被描绘的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可见唐代画家不仅已经拥有比较完备的绘画工具材料,而且在绘画技巧上也已经十分娴熟。

 3、思考与讨论:(10分钟)

(1)《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

 (2)《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都是哪里的人?

 教师讲解:

 (1)银壶不是中原样式,而是辽金游牧民族的皮囊式壶形盛水器具。反映了唐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舞马衔杯纹银壶》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银质。陕西省博物馆收藏。银壶形似皮囊,壶口位于扁圆形壶身的上部一角,口上覆有莲瓣形壶盖,盖顶系有银链与弓形提梁相连。银壶腹部两侧均有舞马衔杯纹饰。此壶纹饰、提梁均作鎏金处理。

 皮囊式壶形多见于辽金,见于唐代还是首次。

 (2)骆驼引颈直立,神情悠闲。背上垫有菱格纹圆毡,驼架上有乐舞俑五人;前三人为胡人(中国古代对西北方各民族的泛称),后两位为汉人。胡人所弹奏的乐器是一种波斯式的四弦曲项琵琶。此陶塑表现了不同民族的艺人在一起表演的情景,颇为新颖。反映了唐代少数民族的交通方式以及与汉族的社会交往活动频繁。陶塑结构完整,工艺精美。人物形象和动作都很生动。

 《三彩骆驼载舞俑》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庭海墓出土。通高66.5厘米,陶质三彩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第二课时)

 4、思考与讨论(10分钟)

 请同学们接着观察第6面的三幅照片,这些照片是不同时期中国女性着装的真实写照。你能看出三种服饰有什么区别吗(从款式、质料、道具、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你能从服饰的衍变看出时代的变化吗?

 5、思考与讨论(10分钟)

 仔细观察第6、7面中两幅不同时期北京街景的照片,你能从照片中的建筑、店面设计、商业广告以及两张照片的摄影水平上分析一下两个不同时代北京的发展与变迁吗?6、思考与讨论(10分钟)

 请同学们再接着观看第7面的两幅建筑照片,你知道教堂和道观分别是作什么用的吗?它们的外观有什么区别?你能从这两种不同建筑风格中看到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吗?(这三个部分可以让学生地进行分析和表述,可以让他们举手自由发言,教师口头启发诱导并作适当补充。)

 布置作业:

 1、在上面的三个思考与讨论中,自选一个写出你的认识。

 2、自学第7面的“名家论述”。

 (四)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1、引导观察。2、将观察结果向社会背景引伸和联系。

 (五)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可能会对特定的历史不熟悉,可以简要的向学生适当提供。

 三、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方法:学生自我评价

 (二)教学评价点1、对学习活动参与程度。

 2、对本课主要观点的认同程度。

 3、引伸能力。(能否从其它美术作品中发现它们与特定文化的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一课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并积极思考。(15分钟)

【篇三: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集_(1)】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大新中心校

 李雪艳

  第一单元: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绘画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中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绘画造型的语言和表现方法,

 培养初步的审美经验。

 2.学会从造型的角度评述美术作品,获得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对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艺术表现方法的了解。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语言知识评述自己喜欢的中外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达芬奇创作的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

 你如何理解这幅作品?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读一幅绘画作品。

 二、讲新课

 出示两幅作品

 教师提问:抛开画面的内容,找这两幅绘画作品的共同之处。

 教师总结: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手段,即线条、形状、

 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运用方式便成为作

 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交流的艺术语言。

 1.绘画的造型要素

 (1)线条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线条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

 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

 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色彩造型要素:介绍色彩的四种分类: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不同。

 了解印象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画家及作品,如何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

 的。

 (3)明暗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明暗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

 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以明暗为主的绘画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

 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了解绘画的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1)写实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2)表现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抽象性绘画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欣赏优秀作品:

 三、教师总结

 了解了绘画的造型因素,我们在分析欣赏绘画和创造绘画作品时就要运用这些

 造型因素。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课题: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绘画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

 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现实  多种多样的表现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的真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

 (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

 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

 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

 会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

 品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课时课题:静物写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初步了解静物写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提高欣赏和分析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l)通过讲授、欣赏使学生了解色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2)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进行静物色彩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并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静物画中的色调。 教学难点:

 色彩写生中环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认识。

文档

八年级上美术教案

八年级上美术教案【篇一: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套】《捣练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