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物流的内涵,物流已经发展成为它的一部分。与物流管理相比,供应链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供应链管理的互动特性。从管理的对象来看,物流是以存货资产作为管理对象的,供应链管理则是对存货流动(包括必要的停顿)中的业务过程进行管理,它是对关系的管理,因此具有互动的特征。有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过程,还包括从环保理念出发的商品回收渠道管理,如施乐公司。
(2)供应链管理成为物流的高级形态。事实上,供应链管理是从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企业运作的层次来看,从实物分配开始,到整合物资管理,再到整合信息管理,通过功能的逐步整合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从企业关系的层次来看,则有从制造商向批发商和分销商再到最终客户的前向整合,以及向供应商的逆向整合,通过关系的整合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从操作功能的整合到渠道关系的整合,使物流从战术的层次提升到战略高度,所以,供应链管理看起来是一个新概念,实际上它是物流在逻辑上的延伸。
(3)供应链管理决策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决策和物流管理决策都是以成本、时间和绩效为基准点的,供应链管理决策在包含运输决策、选址决策和库存决策的物流管理决策的基础上,增加了关系决策和业务流程整合决策,成为更高形态的决策模式。
物流管理决策和供应链管理决策的综合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供应链管理决策形成了一个由客户服务目标拉动的空问轨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涵盖了物流的概念,用系统论的观点看,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所以,物流的决策必须服从供应链管理的整体决策。
(4)供应链管理的协商机制。物流在管理上是一个计划的机制。在传统的物流模式中,主导企业通常是制造商,他们力图通过一个计划来控制产品和信息的流动,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冲突的买卖关系,常常导致存货成本向上游企业的转移。供应链管理同样制订计划,但目的是为了谋求在渠道成员之间的联合和协调。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了提高生产周期的运营效率,在互联网上公布生产计划,使供应商能够更加迅速地对需求变化做出反应。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分享需求和当前存货水平的信息,来减少或消除所有供应链成员企业所持有的缓冲库存,这就是供应链管理中“共同管理库存”的理念。
(5)供应链管理强调组织外部一体化。物流更加关注组织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认为只有组织内部的一体化是远远不够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高度互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同步考虑不同层次上相互关联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成本效益权衡。比如要考虑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存货以什么样的形态放在什么样的地方,在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样的计划;供应链系统的布局和选址,信息共享的深度;实施业务过程一体化管理后所获得的整体效益如何在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特别是要求供应链成员在一开始就共同参与制定整体发展战略或新产品开发战略等。跨边界和跨组织的一体化管理使组织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
(6)供应链管理对共同价值的依赖性。随着供应链管理系统结构复杂性的增加,它将更加依赖信息系统的支持。如果物流管理是为了提高产品面向客户的可行性,那么供应链管理则是首先解决供应链伙伴之间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所以,有时也将供应链看做是协作伙伴之间信息增值交换的一系列关系。
互联网为提高信息可靠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如何管理和分配信息则取决于供应链成员之间对业务过程一体化的共识程度。所以,与其说供应链管理依赖网络技术,还不如说供应链管理是为了在供应链伙伴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和依赖关系而构筑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7)供应链管理是“外源”整合组织。供应链管理与垂直一体化物流不同,它是在自己的“核心业务”基础上,通过协作的方式来整合外部资源以获得最佳的总体运营效益,除了核心业务以外,几乎每件事都可能是“外源的”,即从公司外部获得的。著名的企业如Nike公司和Sun Microsystems公司,通常外购或外协所有的部件,而自己集中精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这一类公司有时也被称为“虚拟企业”或“网络组织”,其制造成本的90%都是外购的。表面上看这些企业是将部分或全部的制造和服务活动,以合同形式委托其他企业加工、制造,但实际上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根据规则对由标准、品牌、知识、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所构成的网络系统整合或重新配置社会资源。
垂直一体化以拥有资源为目的,而供应链管理则以协作和双赢为手段。所以,供应链管理是资源配置的优先办法。供应链管理在获得外部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将原先的内部成本外部化,通过清晰的过程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可以更好地优化客户服务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
(8)在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应该始终关注对关键过程的管理和测评。高度动态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管理层能够经常对供应链的运营状况实施规范的监控和评价,如果没有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就必须考虑可能的替代供应链并做出适当的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