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观沧海》主旨:通过写登临碣石山观海见到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怀,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赏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机盎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两句写现实中的实景,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静态,突出岛上草木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动态,突出海上变化,秋风呼啸,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表现了诗人的心潮激荡难平。“涌”不仅写出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使人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灿烂的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这两句是虚写,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豪迈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次 北 固 山 下
1、《次北固山下》主旨:诗人借泊舟北固山下之所见,抒写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一叶小舟,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这两句写船上所见景色。“阔”是“潮平”的结果,写出了涨潮时江面的浩淼。“悬”写出船帆端端正正高高悬挂的样子,反应出一帆风顺船行平稳。这句诗“以小景见大景”,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表达了一种旅途顺利,乐观向上的情绪。
这句诗现在常用来形容社会安定,各种事业顺利进行,春风得意,仕途顺利。
3、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句诗“生”“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时序交替。
表现出新旧更替,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生活哲理,透露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情感。
4、这首诗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点明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钱 塘 湖 春 行
《钱塘湖春行》主旨:这首诗生动的描写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1、 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新归的燕子,正忙着在湖边飞上飞下衔泥筑巢。
这两句写莺燕,是诗人春行所见。“争”体现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写出了小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态。
这句诗以“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动词,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西湖早春的勃勃生机,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
2、 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各种各样的花儿次第开放,渐渐的要迷住人的眼睛,使人眼花缭乱;嫩绿的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这句诗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渐欲、才能”两个词极有分寸,富于情态,表现了初春时节花草的勃勃生机,预示过不了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盛春美景就要到来。“渐”和“才”准确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花木的生长态势。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4、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场景有:水面初平、莺争暖树、燕啄春泥、草没马蹄。从“初、早、新、才”四字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时令是早春。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春水、早莺、新燕、浅草。
5、最后一联用“留白”的写法,有何作用?
诗贵含蓄,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两句诗体现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
6、读这首诗,除了“绿杨阴”、“白沙堤”外,我们还能通过生活积累和想象,读出碧水、蓝天、白云、黄莺、紫燕、红花、绿草等多种色彩,真是五色缤纷,各种景物的颜色如在眼前。
7、与西湖有关的名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天 净 沙
1、《天净沙 秋思》主旨:这首元代散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主要通过景物描写,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景抒情,真切的表现了凄苦惆怅的游子对羁旅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孤寂愁苦之情,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2、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缠着老树,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溪流上有座小桥,桥畔稀稀落落地排列着几户人家;在萧瑟的秋风里,古老的山间小路上一匹瘦马正在孤独前行。
三句景物描写,用九个带有深秋色彩的意象,勾勒了一幅弥漫着苍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深秋晚景图,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了浓郁的思乡愁绪。“小桥流水人家”,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表现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
3、 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惨淡的夕阳正缓缓西下,马背上风尘仆仆的游子忆起亲切的故乡,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这是全曲的主旨句,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卒章显志,道出了天涯游子思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4、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反面烘托游子乡愁的浓重。
《过故人庄》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前两句写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诗人到家里做客.通过写朋友的热情款待,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四句描写了小村庄的秀丽景色,绿树,青山环绕,小村庄显得格外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
五,六句描写打开窗户所见到的景物及端起酒杯所谈论的话题,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最后两句交代下次再来的时间及目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和小村庄的依恋之情.
全诗语言简洁,叙述简练而意味无穷,结构严谨而层次分明.
《题破山寺后禅院》:
全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的隐逸情怀.
全诗以由寺外到寺内的顺序为线索,前四句写入古寺,见高林,踏曲径,进禅房.五六句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最后两句写聆听古刹的钟磬声.
诗中虚写万籁俱寂,实写心灵感悟;虚写钟磬之音,实写心灵震撼.借虚写实,深邃绵远,意境高深,寓意深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赠言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关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首句以景兴起,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凄凉的晚春图.从\\'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之中隐含着作者对朋友被贬僻壤之地的同情和悲伤,接着转入叙事,用跋涉五溪说明路途的遥远和艰难,暗含着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
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希望借助明月,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担忧之情随轻风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
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感情真挚.
《泊秦淮》: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体裁的政治讽刺诗.全诗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以及陈朝的灭亡,反映了诗人对晚唐达官显贵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存亡这一再现状的不满与愤恨.
前两句描写夜晚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虑之情.
后两句写现实中达官显贵饮酒作乐,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语言凝练,含蓄.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两个\\'笼\\'字写景生动形象,情感深沉.
《夜雨寄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君问归期\\'是写亲人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第二句交待\\'未有期\\'的原因:因为诗人当时身居遥远而荒凉的巴山,又遇一场连绵不断的秋雨.一问一答中,把亲人思念自己与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真挚地表达了出来.后两句是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亲人诉说,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与盼望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全诗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含蓄深沉,倾诉了骨肉亲情之间分离的痛苦与想象亲人团聚时的欢乐情景.全诗以\\'相思\\'为主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内容丰富,包含了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艰难的种种感受.\\'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对第一句进行补充,\\'赚\\'字幽默风趣,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三四句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岭过程中也相应地会遇到多少重山岭.\\'一放一拦\\'把山写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同时也将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透露出来.其间包含着朴实的人生哲理:做任何事情都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困难才能顺利解决.
《观书有感》: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写的是诗人忽然把难懂的书看懂了时产生的联想及感受.
前两句用比喻修辞方法写出方塘的清澈,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用景物作比喻.
三四句写方塘清澈的原因,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后人将句子凝缩为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动力.
全诗语言简洁,质朴,比喻贴切.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神龟虽寿”,说命长;“腾蛇乘雾”,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长,本领多么高,最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自然法则。人亦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成为土灰。诗人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千里马已老,且又伏在槽枥之间,可是它不因年老而衰疲,不因不在草原而意懒,还是“志在千里”,这就显示了千里马的素质和气概。
这两句是比喻,是为了引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相映照。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们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有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还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如果注意物质上的保养,又有适当的精神调养,那就可以延长生命。诗人在此好像讲养生之道,其实他另有哲理,表达了一种不服老、不信甜蜜的人生态度。
诗的最后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写上“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面赋诗明志之意。
李清照《如梦令》 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晏殊浣溪沙•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