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逸夫中学 于春华
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中提到的艺术、自然、生命的关系,体会作者对生命及自然的感悟
课文重难点: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课前活动:听写生字词(学生听写)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高维生的文章《二胡》。同学们,是否见过二胡?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谁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下二胡呢。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二胡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
下面我们首先看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这一部分是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预习就可以学会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收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通过课文学习哪些生字词。同学们都做的很好。
三.新课:
第1节交代最适合聆听二胡的最佳时间是夜阑人静的夜晚,同时用一个比喻句将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写出了二胡绵长委婉的声音特点;(提问学生回答)
第2节写自己对于二胡所怀有的情愫,同时籍此写出了对于美好事物的态度,即:美好的事物往往不在于会与不会,而在于能不能被其触动; 我们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就要有这种态度,虽然我们不会演奏二胡,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也都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第3节(提问朗读)作者认为二胡什么地方不同于西洋乐器?西洋乐器:在美丽的建筑高雅的大厅里演奏。
二胡:更多承载着民间的欢笑悲泣,不需要任何听众在寂寞的街道,自拉自唱,自娱自乐,不需张扬。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板书)对比手法的运用(提问)
作者说“二胡属于大自然”,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二胡属于大自然,就像琴箱上蒙的蟒皮和弓上马的鬃毛”。制作材料随处可见,又可以“在山间,在溪畔,在蔓生野草的大地”演奏,声音像“山间清吟浅唱的溪水”自然悠长,取自自然又还于自然。他是对自然质朴的呈现,没有装饰,不做作,不追流行时尚,与自然和二为一。
第4段齐读。
描写的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读文思考问题,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胡的曲调常常是忧伤的,就象在述说人间的悲欢离合。沧桑历经,岁月消磨。看似在写江南的景色,实则在借江南的景色“石板路被岁月的脚步磨的光滑,纹理中储存时间的尘埃”“青石生出了苔藓,随着年代的久远变的陈旧”,在二胡悠远的琴声中来表达岁月的悠长,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历史的真切感悟。(板书:情景结合)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板书)运用准确形象的比喻,将情与境结合起来
第5节自由朗读。回忆了自己因为姓马的邻居而初识二胡,但由于自己的年幼还无法体会邻居拉二胡时所怀有的情感;找出文中的人物描写,判断 姓马的邻居的身份?表现了二胡怎样的特点?
姓马的邻居不是艺术家,只是普通的百姓。他的手“粗糙”,“抡起板斧劈烧柴,是那麽有力量”,好象和精巧的艺术有很大的距离。但就是他,“拉起二胡舒展,自由”,二胡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这说明二胡植根于民间,表现着大自然,表现着最本质、最原始的生命。 他“粗糙的手”似乎与精巧的艺术有很大距离,但他却能通过二胡表现心灵的舒展、自由。二胡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可结合18课《观舞记》“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来思考),演绎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二胡植根于民间,表现大自然最本质最原始的生命
第6节,文中说一旦进入了音乐厅,便失去了原有的韵味;“电视里播放的独奏音乐会,不可能与大自然中的二胡相同。”这句话表现了作者认为电视时在播放的独奏音乐会失去了什么?
二胡进入了高雅的音乐殿堂,已经脱离了它平凡、质朴的本色。虽然形式上美轮美奂,但是受到更多的束缚和关注,失去了它自由、舒展地表达生命的韵味。
第7节描绘了山区夜晚的宁静;
第8节
用颇具哲理的句子结尾,写夜晚是聆听二胡的最佳时间,但往往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经历过世事,所以很难理解二胡之音所传达的情感。 夜是梦开始的地方,开始的地方不一定有梦。
——从结构上说,开头结尾都提到“梦”,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紧。(板书)
从含义上说,给读者留下悬念,在现实社会中有的喧嚣与嘈杂,作者渴望的是一种宁静、悠远、自由、舒展的生活,体现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听阿炳《二泉映月》,谈谈你的感受。
介绍阿炳: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小结:生命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我们看到,不管是伟大的艺术家还是纯朴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在歌颂自然吟咏生命。我们一同欣赏了这首表现生命与自然的作品,这是一曲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旋律,将萦绕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 二胡
高维生
写作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景结合
运用准确形象的比喻
首尾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