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
学 时:45(42/3)
学 分:2.5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急危重症护理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疾病护理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包括院前急救、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用的急救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护理基本操作;初步学会对各科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应处理和配合抢救;按操作规程,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技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能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对常用急救技术和国内外新进展等知识有所了解和提高。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在为急救病人提供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技能,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护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概念、意义;
熟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
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范畴及急救护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院外急救(3学时)
掌握:院外急救的概念、原则,现场伤员急救的体位摆放、检伤体检内容及分类标记,现场医疗救护要点及转运与途中监护。
熟悉:现场评估及呼救。
了解:院外急救的组织形式。
第三章 急诊科管理(2学时)
掌握:急诊护理工作流程的主要内容。
熟悉:急诊科的设置、急诊科的工作制度。
了解:仪器设备的基本配置及管理、护理程序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 重症监护(4学时)
掌握:心率、血压、体温监测方法及意义。
熟悉:中心静脉压心电图监测、呼吸功能监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脑功能监测、肾功能监测、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正常值及意义
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4学时)
掌握:心搏骤停的类型及临床表现、脑复苏降温的护理要点、电复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熟悉:心肺脑复苏不同阶段的抢救重点。
了解:药物治疗中用药的目的、途径及常用药物、了解复苏后器官功能监测及护理。
第六章 休克(4学时)
掌握急性呼吸衰竭的基本概念、Ⅰ型呼衰、Ⅱ型呼衰的特点、临床表现特点、急救措施、护理重点;熟悉急性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六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学时)
掌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临床表现特点、急救措施;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七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2学时)
熟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临床常见类型的分期及表现特点、处理原则;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重点;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
第八章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学时)
掌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概念、临床表现特点、急救原则、护理重点;熟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
重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的评估、再出血的观察重点。
第九章 急性中毒(4学时)
掌握急性中毒的基本概念、中毒途径、代谢途径、处理原则;熟悉急性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掌握临床常见中毒(CO中毒、有机磷中毒、安眠药中毒)的中毒机制、临床表现特点、急救措施、护理。
重点:常见中毒的死因分析、护理重点。
第十章 心律失常(2学时)
掌握恶性心律失常的表现特点、处理原则、护理要点;了解房性心律失常的表现。
重点:恶性心律失常表现、处理。
难点: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的表现。
第十一章 高血压急症(2学时)
掌握高血压急症的概念、分类、处理原则、护理重点;熟悉高血压急症的主要表现。
重点:高血压急症的处理及护理。
第十二章 糖尿病昏迷(2学时)
掌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性昏迷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原则、护理重点;熟悉糖尿病昏迷的种类、酮症酸中毒性昏迷的诊断要点;了解临床常见糖尿病昏迷的区别。
重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的治疗特点、护理重点。
第十三章 外科急症(16学时)
第一节 外科急症出血与包扎、固定、转运(2学时)
掌握止血方法的种类,各种止血方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绷带的常用包扎方法、操作方法;三角巾的常见部位包扎法,包扎的注意事项。了解常见骨折的固定方法、注意事项。搬运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重点:常用止血方法、包扎方法的操作与应用。
第二节 多发伤(2学时)
掌握多发性创伤的概念、临床特点、现场急救原则、现场救护程序;熟悉多发伤、复合伤、多处伤和联合伤的区别,多发创伤的救护原则,急诊室救护原则及重点。
重点:多发性创伤的概念、现场急救原则。
第三节 烧伤(2学时)
掌握烧伤的临床特点、烧伤伤情判断、现场急救原则;熟悉烧伤的临床分期、烧伤治疗的总体原则及初期创面处理及急诊室救护要点。
重点:烧伤的临床特点、烧伤伤情判断、现场急救原则;急诊室救护要点。
第四节 胸部损伤(2学时)
掌握肋骨骨折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创伤性气胸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熟悉胸部创伤的分类、创伤性血胸的分类及特点;心脏、大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
重点:创伤性气胸的临床特点与紧急处理。
第五节 腹部损伤(2学时)
掌握腹部创伤的临床表现、特点、急救与护理。熟悉腹部创伤的分类、常见的腹部创伤的种类与损伤的临床表现。
第六节 骨、关节损伤(2学时)
掌握骨、关节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急救与护理。熟悉骨、关节损伤的分类与损伤的临床表现。
第七节 其他:淹溺、触电、冻伤(2学时)
掌握淹溺、触电、冻伤的临床表现、特点、急救与护理。熟悉淹溺、触电、冻伤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机动(2学时)
三、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急救护理的发展状况、新理论、新知识的临床运用,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抓住急救护理学的工作重点进行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学会分析、判断、处理,以解决病人的主要健康问题,实现急救的总体目标。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以提交实验报告、技能考核、课间见习形式进行考核。
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教学参考书
1.刘均娥主编,《急救护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王其新主编,《现代临床急救进展》,人民军医出版社。
3.周秀华主编,《急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执笔人:李秀荣)
附:《急救护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学时:8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为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其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急救技术。初步了解急诊室基本工作及管理;急诊ICU设置、要求以及急救仪器的使用。
二、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1.外科止血、包扎法 学时:2学时
掌握止血方法的种类,各种止血方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绷带的常用包扎方法、操作方法;三角巾的常见部位包扎法,包扎的注意事项。
2.现场心肺复苏 学时:2学时
3.急诊室、ICU护理工作 学时:4学时
熟悉急诊室护理工作特点、接诊护士的主要工作、抢救室的工作特点、留观室的工作特点;了解ICU的护理管理及工作特点、急救仪器的使用等。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
技能考核要求设置考核评价表,进行逐一考核;实验报告要求书写格式正确、内容详尽、正确、如实描述实践内容。课间见习要求学生按时出勤,积极参与。提交实验报告、技能考核、课间见习的出勤三项作为平时成绩。以30%比例列入课程总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