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称:城市防灾学(2010-2011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任课教师:吕惠进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姓名:丁锡刚
班级:城市规划072
学号:07650218
1概述 1
2泥石流的分类 2
2.1泥石流的形成 2
2.2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分类 2
2.3泥石流按物质状态分类 2
2.3.2稀性泥石流 2
2.4其他分类 2
3泥石流的危害 3
3.1直接危害 3
4滑坡泥石流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3
4.1国外研究情况 3
4.2国内研究情况 4
4.2.1泥石流爆发机制研究 4
4.3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4
5泥石流脱险逃生办法 5
6结语 5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丁锡刚
(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金华 07650218)
【摘要】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 来势凶猛、 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 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 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 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通过本文阐述泥石流的危害以及一些防御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滑坡,危害,分类,逃生方法
1概述
滑坡、泥石流灾害,是强降雨和一定的地形地质条件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活动区相互作用具有一定规模的结果,具有突发性强、来势猛、历时短、成灾快、 破坏性强、预测预报预警难度大、防御困难等特点。 滑坡、泥石流灾害常常毁坏和淤埋山丘区城镇,冲毁 交通线路和桥梁,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和通信设施,淹 没农田,堵塞江河,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滑坡泥石流是强度最剧烈的重力和混合侵蚀,具有瞬时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其松散堆积物是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我国以面蚀防治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滑坡、 泥石流问题相对日渐突出。开展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的基础研究与建设工作, 努力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和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新阶段的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泥石流的分类
2.1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 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 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 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 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 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 漫流堆积, 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2.2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分类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 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 石块, 粘度大, 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 石块组成的谓之水石流。
2.3泥石流按物质状态分类
2.3.1 粘性泥石流
粘性泥石流含水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 粘性大! 固体物质占 40%~ 60%, 最高达 80%。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 石块呈悬浮状态, 暴发突然, 持续时间短, 破坏力大。
2.3.2稀性泥石流
以水为主要成分, 粘性土含量少, 固体物质占 10% ~4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 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 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 停积后似“石海”。
2.4其他分类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冰川型泥石流, 降雨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沟的形态分类有: 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有: 大型泥石流, 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 按泥石流发展阶段代发类有: 发展期泥石流, 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3泥石流的危害
3.1直接危害
滑坡、 泥石流易发生于山高坡陡地区, 不少地区城镇村庄就直接位于滑坡体上或较平缓的泥石流堆积扇上, 滑坡、 泥石流一旦发生, 这些城镇、 村庄将直接遭受滑坡、 泥石流侵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3.2 威胁河流河道安全
滑坡泥石流搬运大量泥沙石块堆积于主河, 抬高河床,增大洪水危害, 恶化自然环境。
3.3 影响水利水电及防洪工程效益的发挥
由于滑坡、 泥石流易造成水库泥沙淤积、 减小库容和发电调节能力,其对水能的开发利用造成危害或威胁;同时也给流域防洪产生一定的威胁。
3.4 影响交通运输
滑坡、 泥石流易发生区段的公路,每年雨季都因泥石流灾害而发生断道现象,一些路段甚至整个雨季都无法通行, 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3.5对农业的危害
泥石流冲毁或淤埋耕地,毁坏庄稼和水渠、 提灌站、 塘坝等农灌或蓄水设施的灾害年年发生。
4滑坡泥石流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4.1国外研究情况
滑坡、 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报及有效防治是水文气象学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目前, 各国专家针对滑坡、 泥石流的发生演变、 预警预报及有效防止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
20世纪 80年代美国、 日本等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就针对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促进了山区水文学和边坡水文学的发展。对于灾害的预警策略, 美国采用多普勒雷达网和静止卫星探测技术开展自然灾害预警, 挪威通过对气象要素分析探讨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我国地区则应用雷达网、 GIS、 卫星、 闪电和模式分析手段等开展流域降水估计与洪水监测预报。
4.2国内研究情况
由于我国滑坡、 泥石流分布较为广泛, 且暴发较为频繁,滑坡、 泥石流预警问题受到国家的普遍关注。针对气象要素在滑坡泥石流中的驱动作用, 国家对气象、 水文等监测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视,相关部门在山丘区布设了大量的气象水文监测设施,在滑坡、 泥石流灾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土部门通过地质灾害普查,加强了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并通过地区
联合开展滑坡、 泥石流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突发性滑坡、 泥石流灾害,尤其是对滑坡、 泥石流灾害中的滑坡监测技术方法目前在监测技术已由过去的人工皮尺监测过渡到仪器监测,正在向自动化、 高精度的遥测系统发展。对于缓变性地质灾害也正在采用越来越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包括 GPS、 遥感解译等。滑坡、 泥石流灾害中的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主要有遥测地声警报、 超声波泥位报警、 接触型泥石流报警传感器等。基于长系列观测数据,相关学者采用遥感技术、 灰色系统理论、 专家系统判别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 计算机仿真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进行了泥石流预测预报。
4.2.1泥石流爆发机制研究
在滑坡泥石流的暴发机制方面, 国内专家开展了系列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降雨强度是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是泥石流预报预警的临界参数,前期降雨量是滑坡、 泥石流发育的充分条件,前期降雨量与降雨强度是进行滑坡、 泥石流预报预警的主要指标;前期降雨对滑坡滑动是否有明显影响,取决于滑体岩土性质及滑坡形成机制等多种因素;泥石流预报应由降雨条件函数和地面环境动态函数组合的量级决定;钟立勋等通过对全国8个地区的泥石流个例分析发现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强、 致灾快、 历时短、 暴发频率低、 具有隐蔽性、 成灾时间多在雨季中、 成灾地点多在干旱_ 半干旱地区、成灾机理多为处于干燥状态下的松散、 松软土体,在高强度暴雨影响下, 土体迅速吸水、 崩解、 膨胀而呈饱和的塑流状态,最终发展成泥石流。相关学者还通过案例研究, 提出了新的滑坡泥石流预测预警模型,如暴雨泥石流实时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降雨强度和滑坡、 泥石流灾害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关系,通过对三峡库区典型滑坡发生时间和降雨历时的统计分析可知, 暴雨开始后 10~ 12 h出现滑坡,多为浅层堆积、 堆填土和黏土滑坡; 暴雨开始后 24h内产生的滑坡约占总数的 16%; 暴雨开始后 28~ 30 h出现大量滑坡, 而且一些大型和巨型滑坡开始出现; 在降雨之后 48h内产生的滑坡约占77 % ; 在 72 h 以内产生的滑坡约占其总数的85 % 。
4.3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目前,尽管相关学者在滑坡、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发育及预测预警方面开展大量研究, 取得了系列成果, 但在滑坡泥石流的全过程控制与预警方面,目前仍未进行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从整体角度、 从全过程预警分析角度进行滑坡泥石流的防御体系研究尚有缺陷。基于此,本文从全过程预警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包括站点、 监测、 信息网络、 评估预警、 灾害防御管理的滑坡泥石流整体防御框架结构体系研究。
5泥石流脱险逃生办法
野外遭遇泥石流如何避险呢?对此,专家提出了几点建议:
(1)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发现山谷有异常的声音或听到警报时,要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
(2)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
(3)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走。发生山体滑坡时,同样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4)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6结语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 来势凶猛、 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 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 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 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通过本文对泥石流进行分析,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分类,危害,防御,脱险方法,让大家更加了解泥石流。
参考文献:
[ 1 ] _ 张_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与实践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8 .
[ 2 ] _ 李德基. 中国山地灾害防治工程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
[ 3 ] _ 康志诚. 中国泥石流灾害与防治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
[ 4 ] 王晓强. 滑坡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分析 [ J]. 岩土工程界, 2007 .
